《文字PK表演:赵氏孤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字PK表演:赵氏孤儿-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了赵盾的儿子赵朔,又娶了晋成公的女儿,晋成公是晋文公重耳的儿子,于是,按照命名惯例,又来了一个赵姬。为了避免造成混乱,一般把这个小赵姬做些变动,因为赵朔谥庄,所以这个小赵姬一般称为赵庄姬,或干脆叫庄姬。
  名字的混乱,改一两个字就解决了,关系的混乱可就没办法了。赵盾该管赵姬叫声娘,那就该管晋成公叫舅舅,庄姬就算他的表妹,而表妹又成了儿媳妇……还是那句话,千万别照后人的习惯以女人为线索算辈分!
  相比之下,称谓和辈分都是小问题,逻辑上有点乱,但事实还是清楚的。在孤儿事件中,庄姬正是孤儿的母亲,是这个事件的轴心人物。而她究竟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却成了一件悬案,历史事实和民间故事的不兼容在这一点上迸发。
  这个事件年代比较久远,我们在生活中说东道西尚且要依靠道听途说,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实在没有太多的信息源。一般来说,先秦的事情,《史记》通常被看作是比较可靠的史料,因为司马迁给人比较专业的印象。但问题在于,司马迁概念中的“专业”是不是就一定是实话实说呢?
  要抓司马迁说事不是无端找一个冤大头,而是这孤儿事件本来就是司马迁创造出来的,而且他自己就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过程。没有司马迁,后人根本就不知道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名字。但晋国为什么会对风光的赵氏家族痛下杀手,在《史记》的《晋世家》和《赵世家》、《韩世家》中是有着不同说法的,关键就在于赵庄姬这个人。

《赵氏孤儿》人物志(8)
现有各种史料的综合信息表明,在赵盾死后,赵氏肯定遭到过灭族之灾。也就是说,孤儿事件的基本事实是存在的,但起因经过究竟如何就众说纷纭了。在性质上,跟鉏麑行刺是差不多的,反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赵盾家门口死着一个貌似刺客的家伙,至于他怎么来的、来干什么、怎么死的,那就猜吧。孤儿事件不过是时间更长、牵涉的人和事更多,但终究也是一个根据结果倒推过程的事件。由《赵世家》、《韩世家》的记录发展而来的戏剧版中,庄姬只是一个在灾难面前尽力保护幼子的母亲,在整个事件中几乎没有什么主动作为。在《左传》中,庄姬却另有一段花边新闻,说赵氏灭族之灾的降临正是她触发的。
  赵盾死后,他的三个兄弟、赵姬的三个儿子就成了赵氏家族的实力人物,虽然他把正卿的位置交给了另一个叫郤缺的人,但这并不妨碍赵氏兄弟掌有朝中的权力,而家族内部的宗主也由赵括担当。至于他的儿子赵朔,谁也没说他什么时候死的,只是从种种迹象推断,可能死得比较早,也就是说庄姬老早就寡居了。于是,庄姬就和最小的叔叔赵婴齐好上了——这样的事在先秦的贵族中并不少见,虽然不光彩,但肯定不至于被装进猪笼,赵婴齐得到的惩罚也就是被两个哥哥撵到齐国住旅馆去了,但庄姬没有受到什么处理。老公没了,儿子太小,情人又被放逐,于是,她向当时的晋景公(晋成公的儿子,她的兄弟)告状,说赵同、赵括要谋反。这一来可好,当时晋国政坛的斗争正如火如荼,有这么个机会,赵氏的对手自然不会放过,赵同、赵括的灭顶之灾就到了。当然,如果把事实认定成这个样子,赵氏之祸的罪魁自然不是什么屠岸贾了,而庄姬和赵武也肯定不会是受害者,那只是赵同、赵括两支族的灾难。
  一个女人,在两个版本的故事中完全不同,导致了这个历史事件在时间、情节乃至相关人物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更为古怪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居然对同一事件的两个版本兼容并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赵世家》为赵家立传,主人家的丑事需要规避,庄姬还是做一个平凡而不幸的母亲吧。
  因为这个女人的迷蒙,整个事件到底怎么回事也变得云里雾里。
  屠岸贾:锅可以黑成这样
  要说屠岸贾,就不是倒霉的问题了,简直是无妄之灾。如果戏剧版的孤儿事件查无实据,那么,屠岸贾一定是一个顶缸的。这在民间故事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套路。
  民间故事是作者和读者都来自民间,说得冷酷一点,他们有感情,却缺乏理性,常常会说到政治高层的是是非非,却实在对政治的理解不足,犹如小孩子看电影,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坏蛋。不过,也不要小看民间的草根文化,他们虽然对政治理解略欠一筹,对文学作品的氛围营造却十分在行。没办法,能生存下来、有读者群的作品当然得符合阅读心理学的定理ABC。
  凡涉及波澜壮阔的斗争画卷的故事,必然先要立出正方和反方,一般大众喜爱的正方都是有才能、有个性、有气节的,能打仗的如杨家将、岳飞,有文才的如唐伯虎、纪晓岚,还有一些百姓的私心,凡是能为民请命、替百姓做主的,也是毫无疑问的好人,比如包拯、海瑞。
  要知道,《三侠五义》里的庞太师,其实是借了历史上的名臣庞籍,按真实的历史来说,庞籍对北宋当时的作用比包拯只大不小,但算他倒霉,一般老百姓只知道包青天是好人,庞太师是坏蛋。相类似的,还有唐伯虎故事中的华太师,其实,现实中那不过是给事中华?,一个七品小官,唐伯虎在科考的时候涉嫌舞弊,被他行使职责告了一状。这都是编故事的原则,没有强劲的坏蛋,怎能体现好人的伟大?

《赵氏孤儿》人物志(9)
如果你不是熟读《史记》,那么,问一句,屠岸贾是谁?顺便说一下,屠岸,那是个复姓。
  不光是屠岸贾,包括这个姓,你所知的不会再有第二个人。
  在晋国当时,头面人物都是贵族出身,赵氏是显赫一时的大族,其他如狐、栾、先、郤也都是实力不凡的,几曾听见过一个屠岸氏?无论什么时代,人总是现实的,你黑白两道都不沾边,前没有祖先荫庇,后不见子孙发达,凭什么一个屠岸贾能给赵氏毁灭性打击?如果无法想象先秦时候的状况,就想想现代人,纵横江湖几世的黑手党家族,能那么容易地死于一个毫无来头的小人物?哪怕是借刀杀人都不可能!
  按照史实版的说法,庄姬出于自己的目的告状,被赵氏的敌对势力(主要是郤氏和栾氏)利用,才造就了赵同、赵括的族灭,最后庄姬是不是后悔把事情搞大了另当别论,至少是赵氏在被实力相当的对手抓住机会的时候才显得难于自保。凭赵氏的家族实力,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迸发出的自卫能力,就是晋国的国君都没法应对,何况一个不知哪儿冒出来的屠岸贾?
  于是,所谓的屠岸贾一手造就了孤儿事件的传闻,只能说是瞎编,历史上即便有这么一个人,就凭他,也没能力消灭一个大族世家,更何况所谓赵武在襁褓中九死一生的经历也都是十分可疑的假说。
  但是,谣言变为故事,故事变成经典,这样的事实在不少,究其原因,还在人们的愿意相信。很多事,你愿意相信它,它就成了真实。
  你恐怕不止一次地听没文化的大叔说过:要是老子做了皇帝,一定把那谁谁宰了!
  哪儿那么容易!就算你是皇帝,你以为想宰谁就能宰得了?就凭这话,皇帝谁当也轮不到你。不过这个道理不是谁都相信,更多的人还是大叔们的立场,有了立场就能捧场,有了捧场就有了久传不衰的民间故事。倒霉的就是屠岸贾们,不知道招谁惹谁了,无端背一个千古骂名。好在后世姓屠岸的人不说绝对没有,至少是稀有的,这样一来,愿意从情感上死斗司马迁、替屠岸贾翻案的人并没有出现,所以,历史学家能推演孤儿事件的真相,而戏剧版的故事仍然家喻户晓,万口相传。
  鉏麑:理想中的游侠
  赵盾把晋灵公送上了国君的宝座,但很快,赵盾和自己扶起的这个老板结下了梁子。晋灵公夷皋是晋文公重耳的孙子,重耳的女儿又是赵衰的老婆,这么算起来这俩好歹也是亲戚,赵盾又比夷皋年长很多,不免让人想起后来臣强主弱的事。要知道,扶植一个年幼无知的国君,然后亲自操纵权力,甚至最终取而代之,这样的事太多太多。
  对人来说,权力可以算是一种无形的毒品,一旦掌握,往往会终身上瘾,说什么为国为民,很多时候是为堂而皇之吸毒而喊的口号。先秦与后世的一大区别在于,你的出身决定了吸毒的权力,只要是贵族,你可以尽情地选择从政,除非实在干不了或者不想干。正因为如此,先秦政治格局才与后世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的政治建设,在心理上是服务于宗庙社稷的,换句话说,老祖宗给我留下了参政的特权,我就得看好老祖宗的饭碗,定期供上香烛和猪头。而到了后世,具备这种心理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因为其他人的老祖宗很难留什么特权给子孙,偶尔有些世袭罔替、丹书铁券那也要皇帝特批,少之又少。这样,政治就成了只对少数人开放的赌局,诸侯和卿大夫相比也没多少优势,贵族们集体对平民实施垄断而已。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赵氏孤儿》人物志(10)
现在再来看赵盾的行为,他一度反对让夷皋出任国君,改立新君的理由居然是这样四条:人好(好善)、辈分高(长)、生母受晋文公喜欢(先君爱之)、和强大的秦国关系好(近于秦)。从后人的眼光看,这里“私理”和“公理”对半开,两个出于家族和谐考虑,两个出于政治利益考虑。即便如此,赵盾这番话也足以让后世的政治家频频点头了,毕竟他是为晋国考虑。那可是春秋时代,贵族们就是吃粮食拉粮食过一辈子,所属的诸侯国强盛也罢,弱小也罢,满眼看去,子子孙孙总有饭吃、有官做。在这样的氛围中,赵盾不得不说是个有理想的人,而这一点恰好很符合后人的口味,因为后来在再没有少数诸侯和卿大夫联手掌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