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惨案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湖西惨案大揭秘-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俯身在第一匹马背上的人脸庞越来越清晰,他二十五六岁年纪,中等身材,二目有神,他叫白子明,原名白学光,山东博兴人,1934年在山东济南乡村师范读书时入党,曾担任*济南市委书记,1937,11月上旬,*鲁西南工委成立,白子明任书记,领导济宁、金乡、鱼台、单县、曹县、菏泽、郓城、定陶、城武、巨野等县的党组织。如今,白子明已经是*苏鲁豫区党委书记。

  在白子明身后并驾齐驱的是“金钱豹”和红鬃马,跨“金钱豹”的人双手稳操马缰,黑黝黠的脸上露着络腮胡茬,显得浑厚而质朴,他是区党委组织部长郝中士。骑红鬃马的是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衣帽整洁,风度潇洒,白净面皮,一双明眸深邃如潭,精明秀气,他是区党委《团结报》的副社长兼主编魏钦公。紧随他们身后的是警卫战士,一身灰色军装,身背大刀,斜插短棺,显得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白子明一行是前往湖边地委驻地谷亭镇参加苏鲁豫区委军政大会的。

  晨雾消尽,天色大亮,他们立即扬鞭催马,又加快了行军速度。腾空如飞的战马,忽儿卷起一阵旋风,忽儿划出一道闪电,随着荡起的烟尘,千沟万壑,一掠而过,村村镇镇,迎面扑来。辽阔的原野上,谷子正甩着狼尾巴,棉花正摇着大铃铛, ……村庄里儿童团正站岗放哨,民兵在刺杀习武,《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此起彼伏。“抗战必胜,还我河山”、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幅墙标举目可见……

  金秋硕果,熏人欲醉,战地画卷,叫人情牵魂依。然而,出征的战士却无心观赏这美好的图景,只有魏钦公无法抑制心头荡起的激情,不时提鞭昂乱极目四野,象是笋把那闪过的,扑来的统统收进眼底,印入脑海。

  魏钦公,山东单县人。他降生在一个佃户的家庭里,在沙窝和盐碱滩上摔打滚爬了十几年,少年时代就下鸿鹄大志,专心治学,长大为民效命。考进县城中学后,他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更认清了官场的*,民族的苦难。一毕业,毅然回到养育他的家乡,开办学堂,为穷人子弟敞开了大门。芦沟桥的炮声响了,面对日军步步入侵、祖国山河破碎的局面,他义愤填膺,,肝胆欲裂。就在这时,一批批共产党的优秀儿女来到了魏湾,广泛发动群众,在黄河故道两岸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创建了苏鲁豫根据地。魏钦公像棵刚刚萌发的春苗,得到共产党阳光雨露的哺育,茁壮成长起来。他自觉挺身在抗战的旌旗下,决心为拯救民珠危亡献出于腔热血。1936年夏由高文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派往延安进抗大学习。1938年3月初,*单县城关区委成立,首任区委书记。1939年2月,*苏鲁豫特委针对当时抗日形势的需要,根据我党的方针政策,为广泛团结各群众团体和各阶层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创办《团结日报》,由他负责并担任主编,报社设在与张寨相邻的张花园村张昌学家。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日日夜夜,勤奋工作,神妙生花之笔,如同战士的大刀钢枪,挫敌锐气,壮我军威。《团结日报》开始油印,后来搞了一台印刷机,每期份数由几百增至几千。再后来,社址迁到张寨村,报名改为《哨兵》。这张生在长在“小延安”农家院里的报纸,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启蒙”良知,有的国民党匪首率部起义,弃暗投明;不少地主豪绅纷纷献枪献马、捐钱捐粮,支援抗日战争。

  今天,他跟随首长从区党委驻地出发,就是要前往湖边地委驻地谷亭镇,一是列席军政委员会议,二是到基层采访。那里成立了边区第一个县抗日*政权一一鱼台县*政府,还建起了鼓动抗战的文艺工作者协会,尤其是妇女工作搞得更出色。他打算把这喜人的抗战局面,感人的先进事迹,捕捉到手,撰写成文,赶在“九。一八”纪念日前见诸报端。想到妇女工作,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妇女部长常俊婷。不知怎的,最近—个时期,她的影子总是在眼前闪现。工作环境一好,那深埋在心田的爱情的种子,又开始萌发出新芽。此刻,工作热情和爱情的暖流同时在他胸中翻卷,他恨不得立即就飞到谷亭镇。于是,急忙从四野收回目光,俯身马背,扬起鞭子,连连挥舞,红鬃马忽地越过“金钱豹”,飞驰在队伍的最前面。

  不多时;谷亭镇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悠扬的歌声
谷亭镇紧靠微山湖的西岸,是勾通湖西、湖东的水陆码头,当年京抗大运河穿镇而过,南岸叫运南街,北岸叫运北街。连接这两条大街的是架在运河上面的石砌大桥。它贯通南北,又形成了一条街道,因穿过宁母亭,故曰宁母街。镇上有两个大户人家,阎家开酒坊,缪家开药店,共同座落在宁母街和运南街的交叉处。阎家酒坊在西北角,座北朝南,缪家药店在东南角,座南朝北,两家相距不足五十米。鱼台县城沧陷后,这两户人家均携眷外逃,空旷宽敞的大院,自然成了各路军队驻扎之所。

  魏钦公随同首长赶到谷亭,吃过午饭,太阳已经偏西。他趁首长们休息,还没正式开会,先搞了一番调查,就匆匆忙忙去找在运北街蹲点的妇女部长常俊婷。

  魏钦公沿着宁母街向北走,越过石砌大桥,穿过宁母亭,就到了运北街区。他想找个老乡打听一下,忽然顺街传来了一阵歌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既熟悉又亲切的《延安颂》,这是一首郑律成作词、莫耶作曲的抗战歌曲——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沈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筑成坚固的抗日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193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郑律成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上,眺望着英姿勃勃的抗大队伍,激发起创作灵感。他打算谱一首曲子,并鼓动文学系的莫耶写出了《歌颂延安》。后来这首歌被更名为《延安颂》,当时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颂》由此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延安颂》在抗战时期曾经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并传到国统区和海外。

  唱这歌的不正是俊婷吗?歌喉依然那么清脆、甜美。

  魏钦公记得,在抗大学习时,常俊婷被誉为“歌星”,她特别爱唱《延安颂}。每到纪念节日或在欢庆胜利的晚会上,她总是引亢高歌,每当他们披着月色在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悠闲散步时,她也要轻声低吟。歌声倾注着她对祖国、对党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她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今天再次听到这扣人心弦的歌声,不仅勾起魏钦公甜蜜的回忆,也荡起了他立刻要见到常俊婷的激情。

  他急忙迎着歌声,迈开矫健的脚步,很快在大街东头的一个场院里,看到了常俊婷那迷人的倩影。

  此刻,常俊婷正站在一座碾盘上,两手抱在胸前,忘情地演唱着。场院里坐满了大姑娘和小媳妇。她们一边听一边忙着针线。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在人空里追逐嬉闹,更为这欢快而又忙碌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

  悠扬的歌声停了,随即响起的是热烈的笑声和掌声。

  “唱得好,唱得妙,再来一个要不要?”一个扎着牛角辫的半大姑娘拍着巴掌高声叫喊。

  “要——”大家兴高采烈地齐声响应。

  常俊婷的情绪被激荡起来,清了清嗓子打算接着唱下去,她忽然看到一个身影:“魏钦公!”慌忙跳下碾盘,抱歉地对大家说了声:“有客人,我去一下。”便挤出了人群,向魏钦公奔去。 。。

5、妇女部长常俊婷
“钦公,你怎么来了,”常俊婷热情而略显羞涩地问。

  “首长让我跟来列席军政委员会,同时采访一下这里的悄况。不影响您的工作吧?”魏钦公深情地望着常俊婷,竭力控制住感情,想把话说得既亲切又随便。

  “天渐渐冷了,正忙着组织妇女们赶做军鞋,大家到一块,总是缠着我唱歌。”常俊婷有些难为情地低下头,心里却觉得刮丝丝的。

  两个人肩并肩出了场院,穿过运北街,沿着运河北堤向东慢慢走去。

  魏钦公这才有机会打量常俊婷。她今天上身穿着鱼白色大襟褂,下身穿着阴丹士林青色便裤,脚穿一双带袢的黑色方口布鞋。这朴素的农村装束,使她更显得淡雅而大方。

  “你想采访什么?”常俊婷边走边问魏钦公。

  “听说你们的妇女工作搞得很出色,我想报导报导。”魏钦公见常俊婷把话扯到正题上,忙爽快地回答着。

  “刚算有个基础。你这次来得正好,帮我们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吧。”

  “最近你们文协又有什么活动?”

  “没什么活动。”常俊婷讷讷地回答,微微地蹙着眉头,轻轻地咬着嘴唇。

  “魏定远在于什么?还是那样忙吗?”

  “他……”常俊婷突然停下脚步,眉头紧锁起来,楞了一阵,才说:“魏定远出事了。

  “出了什么事?”魏钦公惊愕地问。

  “没想到他是个托匪!”

  “怎么可能呢?”魏钦公有些半信半疑,回过头呆呆地看着常俊婷。

  魏钦公忽然想起:白书记路上还向他打听魏定远的表现,他以为组织上要发展魏定远入党呢。

  对魏定远,魏钦公还是了解的:此人爱好文艺,经常为《团结报》写稿,与报社的同志联系密切。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他只知道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