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则天是历代皇帝中的另类,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性别,还在于她识人善任方面。

  武后的臣子,可以简单地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宠臣,如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家子弟,薛怀义、张氏兄弟等男侍诸人,以及围绕在这些人身边的诸以阿谀奉承为职业的小人。还有一类是贤臣,如狄仁杰、张说、姚崇等人。

  至于志大才疏的庸人,基本不存在,不得不令人佩服武后堪比太宗(不愧曾在一张床上睡过)的识人之能。

  一般来说,宠臣和贤臣这两类人是对立的两个阶层,水火不相融,时不时的相互掐架。但武则天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她宠信那些宠臣,但对他们对一些大臣的攻击、恶意中伤也置若罔闻。如果武后能一心治理天下,大唐的盛世肯定会提前到来。

  在她给后来的皇位继承人留下诸多麻烦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班能干的臣子。玄宗就是充分利用奶奶留下的老班底,再加上他本身的慧眼识珠,加以妥善的管理,创下的万世留名的“开元盛世”。

  在姚崇、张说等人相继老去后,玄宗作出了用人上他最大的败笔,用李林甫为相。

  李林甫此人,其实很有才能,曾制定《唐六典》明确当时的官场制度,尤其是在人事管理上很有一套,比如当时嚣张一时的安禄山,依仗皇帝恩宠,连太子也不放在眼里,但独独最怕李林甫。可惜李林甫此人心术不太正,总是贪恋权势,怕别人抢下他的相位,考虑事情往往只从保住权势出发。

  用李林甫为相,造成的不利局面很多。首先是人才选用方面,玄宗自认为天下大定,就把大权尽数下放,李林甫控制着文武百官增补和铨选。在他的建议下,玄宗先后以牛仙客和陈希烈为左相,这两位虽然名义上贵为左相,实则衣服架子一般,严格遵循着“凡是李林甫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李林甫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的“两个凡是”原则行事,其实就是李林甫的听声虫。

  天宝六年,玄宗不知怎么突发奇想,要广求天下贤士,“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进京考试。”并且要皇帝要亲自参与评审。

  李林甫平生最忌不受控制的贤才,于是出主意,向皇帝进言:“这来京考试的有很多人出身卑贱,见到皇上难免有俚言污浊圣听。不如先由县,再到尚书省进行一级级的选拔,把能力超群的再报给皇上面试。”

  经过一年多考试,李林甫下指示,一个都不能录取。一众官员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好歹折腾了一年,总不能劳费无功吧。李林甫不但不慌忙,还向玄宗贺喜说一名没录取,并不是官员不努力,更是凡是有能力的全都在朝为官,现在“野无遗贤。”

  玄宗听奉承话已经习惯成自然,甚至想当然了,这么明显的鬼话,竟然相信了,还大为高兴,自以为当真是自己治理得当、已是完美世界了。

  曾经的果敢、睿智的唐明皇,竟然昏庸至此。

第十六章  奸相(2)
李林甫被当时称为“口有蜜,腹有剑”,是成语“口蜜腹剑”的始作俑者,而他的行为也不愧于这一成语。

  言论比较自由是大唐的特点,唐太宗、武则天更是能听忠言、善于纳谏的典范,玄宗也曾是从谏如流,但在后期变得贪图享乐、玩物丧志,已经感觉忠言逆耳了。

  正是由于玄宗的好大喜功,“善刺上意”的李林甫才能把持言路。

  李大宰相曾对朝中群臣发表过关于仪仗马的名言:“现在大唐明主在上,群臣和睦,不要没事找事瞎议论。你们没见那些仪仗马吗?一言不发的享受三品的马料,而叫一声就被废斥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于是,众大臣都如李林甫所意愿一样,甘愿当个不管事的仪仗马,居高位但不发表不同意见,于是“谏诤路绝”。

  李林甫为保住高位,对他认为有可能危及自己权力的人大力打击,最为典型的就是王忠嗣事件。

  王忠嗣,可以说是当时的军事奇才,25岁就已经任陇右节度使,连年征战,先后打败吐蕃、契丹、突厥等敌,可以说当时边境安宁与王忠嗣功不可没。由于功高,深受玄宗信任,在他42岁那年,被任命为河西、陇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所辖总兵力达到近27万人。并且王忠嗣慧眼如炬,一手提拔了两位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李晟等人也曾在他的麾下效力。

  王忠嗣为何如此看好哥舒翰、李光弼,把他们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老鱼一直有些疑惑。王忠嗣宽以待兵,最终导致他倒台的事件,就是因为“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违反了玄宗的命令。而哥舒翰、李光弼则带有当时胡人带后的特点:对兵士实行高压政策,一向苛刻、动辄杀伐。以至于这两人失势后,没有下属维护。

  王忠嗣为何如此看好哥舒翰、李光弼,把他们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老鱼一直有些疑惑。王忠嗣宽以待兵,最终导致他倒台的事件,就是因为“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违反了玄宗的命令。而哥舒翰、李光弼则带有当时胡人带兵的特点:对兵士实行高压政策,一向苛刻、动辄杀伐。以至于这两人失势后,没有下属维护。郭子仪倒是很有王忠嗣爱兵的特点,但在各项史料中均没有明确记载王忠嗣对郭子仪的偏爱。

  王忠嗣手握重兵、战绩彪炳,在朝廷内的话语权也就越来越大。有人比自己更受皇帝信任,这是李林甫所不能容忍的。

  恰逢王忠嗣不愿作无所谓的牺牲,在战场上没有完全按玄宗这军政方针行动。李林甫趁机给王忠嗣扣上了一顶“与皇子勾结,涉嫌谋反”的大帽子。

  手握重兵的大臣勾结皇子,历来是皇帝心中的心病。李林甫这一招正中玄宗的软肋,当即三堂会审,定了王忠嗣的死罪,后来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王忠嗣抑郁而终。

  “但得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以王忠嗣的军事天分,如果继续掌兵,安禄山未必能顺利攻陷唐朝的半壁江山。

  只可惜大将军往往不能战死杀场,而是死在宫廷内斗。王忠嗣如此,岳飞如此、袁崇焕如此,惜哉、惜哉!

  王忠嗣身死,李林甫暗自窃喜。为避免再有类似王忠嗣这样的人威胁自己的地位,大力提供胡人将领,胡人虽然勇猛,但文才不足,只能在外领兵,不可能高居朝堂。

  安禄山、史思明、安思顺、封常清、高仙芝等,全是手握重兵的异族人。不能说异族人就不心向大唐,但由于受教育不同,肯定于汉人对大唐的依附心里相比要淡得多。河北一地更是成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胡化甚深,这也导致了后来河北兵败如山倒。

  “胡人治胡”,除非用邓爷爷的“一国两制”,否则焉能不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七章  兵起南诏
朝廷内部人事管理混乱,官员们都把精力放到了各种享乐上了。

  在王仁裕著的《开元天宝遗事》中,细述了当时达官贵人的各种贪图享乐、糜烂如醉的生活,现列举一二。

  申王李成义每夜都在宫中与诸王、贵妃举办大型宴会(看来,李成义的工作可能就是晚上喝酒、白天醒酒),烛台一律用龙檀木雕成,捧烛的童子都统一身穿绿色的衣袍、系之束带,取名为“烛奴”。这种变态的行为,很快风行于长安。

  也有巨富为显示“咱有钱、咱是暴发户”,用金银叠为屋壁,外面再用红泥糊上。会客室用沉檀木为门槛,用玉石铺地面,用锦文石为柱基,用铜线穿钱砌在后花园的小路上,号称这样下雨就不滑了。

  岐王每到冬天,没事就把手放在妙妓怀中,称为“暖手”。

  杨国忠也不差于岐王,他家烧的炭,都是用炭屑和上蜜,然后捏塑成双凤形状。然后用白檀木铺于炉底再生火。

  长辈们相互比奢侈程度,当晚辈的也不能太差不是。

  长安贵家子弟们的生活也是奢逸非常。每年春游时,都让奴仆们随行带着宽大的油幕,无论晴雨,都能玩累了就地摆宴。

  长安士女约定于每年春时斗花,把各种花插在脑袋上,以奇花多者为胜。于是平时就用千金到市场上买名花,然后植于庭苑中,时刻准备着春时之斗。斗完花后,照例是游春野步,在野外遇到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当做宴幄。

  在玄宗的带领下,长安显贵们都过上了无比幸福、奢华的生活。只可惜后来只是一阵厮杀,这一些就烟消云散了。

  正是朝廷内部的风行不正,才引起外部民生、军事等各方面的不协调。当然如果把罪过都算在李林甫身上,那李大宰相就太冤枉了,作为大唐集团董事长的李隆基才应该负主要领导责任。

  如果不是玄宗自认为是“千古一帝”,只顾享乐、 怠于政事,那能最终落个狼狈结局。如果是开元初期的玄宗,李林甫这样的人那能当得上宰相,安禄山又怎么能反得起来。

  …

  其实在安禄山造反之前,已经有南诏反叛事件,只是没有从根本上引起玄宗的重视。

  南诏的反叛的原因说起来很丢大唐的人。

  朝廷的奢侈、荒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地方上的文官武将。

  当时的南诏,位于大唐之南,是唐的附属国。按照惯例,南诏王经常带着妻子一起晋见都督,云南是他们的必经之途。在经过云南时,云南太守张虔陀每次都要奸污他的妻子,还要求征送财物。

  (老鱼瞠目结舌,这也太过分了吧,好歹也是王妃啊。)

  当然也有可能,南诏王在过云南时,让丫鬟装扮成王妃,让这张虔陀得到变态心理的满足。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南诏王再过云南,张虔陀再次提出奸污南诏王妻女的要求。这一次路过的南诏王阁罗凤是新上任的,听见这种要求不由勃然大怒(看来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