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南诏王再过云南,张虔陀再次提出奸污南诏王妻女的要求。这一次路过的南诏王阁罗凤是新上任的,听见这种要求不由勃然大怒(看来老王也觉得这事儿过于丢人,没敢跟儿子说),说什么也不答应。

  张虔陀辱骂了阁罗凤一番,然后向朝廷打南诏的小报告,说一些南诏的坏话。

  这就是强盛的大唐将官的行为,这都叫什么事?一叶落知天下秋,由张虔陀观之,大唐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忍无可忍的阁罗凤当年造反,开始了与大唐持续5年的战争。大唐与南诏之战,可谓屡战屡败,在抛下数万将士的尸骨后,最终导致阁罗凤投靠吐蕃,形成南诏割据局面。

  “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被白吊忠魂”。这是明朝人写给南诏征战的悼诗。

  即使战场大败,杨国忠仍掩盖是非,向唐皇报捷。玄宗听到捷报愈加感到大唐军力强盛,众莫能敌。

  大唐帝国,渐失民心。就在玄宗感到千秋万代、拔剑四顾无有敌手之时,危险已经悄然逼进。

  安禄山的叛变犹如大锤击鼓,把玄宗从梦中惊醒。逃离长安后的一路颠沛流离,他令反思自己的过错,后悔自己对安禄山无比放任的态度。

第十八章  从偷羊贼到将军(1)
南诏虽然臣服于大唐,但终究是自成一国。对阁罗王的叛乱,玄宗倒也没有感到太大的气愤,但内部的反叛是他绝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他一相宠信有加的安禄山。

  安禄山本姓康,是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他的母亲阿史德是名突厥的巫师,阿史德在轧荦山祈祷而得子,所以安禄山小时叫轧荦山,安禄山是他后来逃难到幽州时改的名字

  自古以来,高人出生总是有牵强附会的传说,至高无上的圣人如此,恶名万年的反臣也一样。安禄山出生时,“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这阵式,简直比唐太宗出生时的两龙相斗还大气。

  出生引动天地异相,胡人中定有异人出生,说不定还会动大唐基业,这还了得。范阳节度使张仁愿听说后,命人挨个搜查庐帐,要杀死未来的异人。阿史德听说后藏起来,才保住了安禄山的小命。

  安禄山的母亲是名巫师,所以安禄山也很有云山雾罩、忽悠人的天赋。

  他的名字轧荦山在突厥语中是“战神”意思,至于他出生时“光照穹庐、野兽尽鸣”,当是安禄山自己后来放出来的风声。他把自己装扮成战神下凡,取得了自己民族对自己的崇拜与信任,故尔在范阳、平庐等地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他手下的兵将也因此更具有凝聚力。

  安禄山虽然接受教育不多,但绝对是极端聪明、善耍手腕之人。他从一介平民,成长为朝廷大员绝非偶然。

  令人意外的是,安禄山的发迹竟然是从一次偷羊被捉开始的。当时张守珪逮住这个捉羊贼本意是杀掉算了,安禄山机智地大叫:“您应该是去灭掉两蕃,为什么来杀我?”张守珪果真放了他,命令安禄山与史思明去抓俘虏,将功抵罪。

  安禄山虽然肥胖,但脑筋转得快,身手也灵活。在一次伏击中,竟然以五骑捉了契丹数十人。

  张守珪一看,人才啊!很快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

  安禄山也不辜负张守珪的厚望,骁勇善战,在军队中极有勇名。张守珪非常安禄山,最后还把他收为义子。在张守珪的推荐下,安禄山大踏步的升迁,官至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成功的机会总是被那些有本领的人抓住,英雄如此,枭雄亦如此。

  一次偷羊事件,让本应杀死的安禄山成功结识到节度使,从而平步青云。而另一次的死罪,也没有阻挡他飞黄腾达的机会。

  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派安禄山*反叛的奚与契丹,安禄山逞勇恃强,冒险轻敌,打了败仗。张守珪上奏请求杀了安禄山,但又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不忍杀他,于是就把安禄山送往京师,请朝廷发落。

  宰相张九龄在奏文中批道:“既然已下了军令,安禄山不应该免死。”由于平时安禄山贿赂、谀媚检查的官员,这些拿了好处的官吏没少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的好话,玄宗因此认为安禄山很有才能,下敕令免去安禄山的死罪,只是把他降为无官职的将领。

  从这件事中,安禄山进一步明白,自己的前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只要皇帝认为自己行,那么就是再大的过错也无所谓,于是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讨好皇帝上面。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皇帝的好评呢?贿赂皇帝那是不可能的,这天下都是玄宗的,拿出大把的银子送给玄宗,那只会令他怀疑自己银子的出处。于是安禄山首先把突破重点放在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人身上,比如与自己有来往的各位官员,都会在回京城后向皇帝汇报安禄山才能过人。

  安禄山的计策非常成功,在四年后(也就是天宝元年),曾被降无官职的安禄山,先后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又过两年后,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代理御史中丞,一跃成为朝廷大员。

  安禄山心花怒放,从此后,他可以到朝廷上奏议事,可以直接面见皇上,不必再通过他人就可以直接向皇上表忠心,他可以看到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铺在自己面前。

第十八章  从偷羊贼到将军(2)
不得不说,安禄山在拍马、奉承方面确实有天赋。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安禄山入朝上奏说:“去年营州发生蝗灾,禾苗眼见不保,我焚香祝告上天说:‘如果我安禄山心术不正,对君王不忠,愿让蝗虫吃我的心;如果未负神灵、对大唐忠心耿耿,愿上天将蝗虫自动散去。’于是有一群鸟从北面飞来,立刻吃尽了蝗虫。”最后又说:“希望能把此事交付史官记录。”玄宗听了十分高兴,让史官把安禄山说的记录下来。

  这不是胡扯淡吗?

  如果安禄山的誓言这么灵验,那干脆就让他专职除蝗就行了,比什么农药都灵。

  很多人都认为玄宗一来高枕无忧久矣,喜欢听好听的,对安禄山的这种明显的鬼话是不可能相信的。老鱼认为其实不然,唐玄宗很有可能真得相信安禄山“焚香祝告”的真实性。

  虽然皇帝们总是爱自己私下捣鼓出一些所谓的“天降神意”来,但不可否认的他们本身对“乱力怪神”也是很感兴趣的,最可笑的莫过于玄宗开元初期的“姚崇治蝗”的事。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是泛指东黄河流域)蝗害成灾,老百姓看着而不敢捕杀,却在田旁设祭、焚香、膜拜,坐视庄稼被蝗虫吞食。

  感觉是不是很奇怪,“四害”之一的蝗虫,老百姓不但不捕,反而还上香膜拜?在当时人看来,蝗虫成灾不是普通的自然现象,是来自上天的惩罚,谁敢捕捉就是与上天作对。(看来古代的蝗灾并不多,否则也不会有这么愚昧的想法)。

  与天作对,谁敢?

  姚崇引经据典地上奏: “《诗经》上说: ‘秉彼蟊贼; 付畀炎火。’汉光武帝曾下诏说:‘勉顺时政; 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说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杀了蝗虫可以挽救庄稼,保证今年的好收成。

  这里的“蟊贼”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贼人,而是吃禾苗的害虫。

  怕老百姓不敢消灭蝗虫,朝廷还派了专门的“捕蝗使”; 分道指挥灭蝗。

  老鱼不由感叹,灭个庄稼的天敌—蝗虫在古代都这么麻烦。但更麻烦的还在后面,汴州刺史倪若水说:“消除天灾应靠修德。”(呵,什么破理由!)拒绝御史指挥灭蝗虫。

  姚崇大怒,写信把倪若水大骂一顿,信中说:“现在大唐圣朝,妖不胜德。如果修德可以灭蝗,那汴州蝗灾是不是你无德造成的?现在你坐看蝗虫食苗,难道忍心不救,如果没有收成,到时你这刺史怎么说 ?”

  这话说得非常严厉,矛头直指倪若水。你开口闭口消灭天灾要修德,难道如今大唐朝德行有亏?如果说是失德造成蝗灾,那也是你失德造成当地蝗虫肆虐。你不老老实实灭蝗,还说三道四,这刺史还想不想干了?

  倪若水看了冷汗涔涔,看来这姚老头动真格的,如果自己再提意见,官位就得掉,说不定脑袋也得搬家啊。也不敢发牢骚,号召百姓全体灭蝗虫。最后蝗虫的尸体竟然装了十四万担。

  一个倪若水被吓怕了,还有许多倪若水仍旧提意见。内容无非是“凡是天灾,那都是上天惩罚世人,怎么能以人力来制止呢? 况且杀虫多;必戾伤自然和气。姚相这事做得太过了。”

  最后玄宗也怕了,怕上干天和,一再追问姚崇,灭蝗的事儿对不对,会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姚崇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最后拍着胸脯对大家说:“灭蝗救人,如果以后有什么祸殃,我姚崇一力承担;不会推委给任何人!”

  大家这才作罢。还有些官员暗自高兴:这下好了,以后万一有个水灾、饥荒什么的,就不怪自己治理不严,可以全都赖到姚崇身上去。

  也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大政治家”的姚崇,换个人还真不治不了这蝗灾。

  在当时,治个蝗灾都这么顾虑重重,人人都疑神疑鬼,连自认为英名神武的玄宗也不能免俗。安禄山通过自己的“焚香祝告”,即证明了大唐盛世太平、蝗虫不兴,也证明了自己的忠心。令唐皇龙心大悦,对安禄山的好感度“蹭蹭”的长涨。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八章  从偷羊贼到将军(3)
天宝三载,安禄山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朝中放多大臣都在皇帝面前大力赞美安禄山,安禄山高升也颇符合李林甫“胡人掌兵”的想法,所以权倾朝野的李林甫也没少说了安禄山的好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