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红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微观红楼-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影响情绪。一向大度的宝钗因为宝玉说了她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富胎些”,就不由得生了气。宝钗不像薛蟠的没来由,宝钗是因为自己本就对宝玉对黛玉低声下气赔不是不满,又来批评自己一个女孩的外表,使得宝姐姐花容变色,徒然怒起,说“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说了这还不解气,又借靓儿找扇子事骂了宝黛二人。宝钗素日可是有为人平和的名的,但发起怒来也是了得。只是宝钗不像薛蟠直来直去地较真,而是言语如刀,且能放能收,高明得很,发现自己的失态能很快调整过来,结果只有凤姐发觉不对味,其他人都没有发现不正常。
  薛家是书香继世之家,家中藏书甚多。藏书多给了宝钗读书的机会,又加上父亲的宠爱,“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而薛蟠因为母亲对这个独生儿子的溺爱纵容,从小养成了“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也是富贵人家纨绔子弟不通世务的风度。
  一个家庭教育出来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真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了。那因不同而带来的精彩,却也使人会心一笑。
  

袭人之谏
在红楼又副册判词中,关于袭人的前两句就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温柔和顺自不必言,那袭人很少与人争吵,对宝玉更是体贴温柔;似桂如兰,则指其品性。从屈原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了以兰桂等喻君子贤人的习惯,袭人的贤德也是出了名的。但曹雪芹先生用字极准确,这“枉自”与“空云”一加上去,“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正面肯定之外,似还有“白白”浪费了的意思。既是浪费,也就有了刻意经心为之的意思在内。若刻意经心为之,便有了目的。其实要说起来,袭人的目的无怪乎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姨娘,守在宝玉的身边。因了这一目的,袭人的温柔和顺多表现在对宝玉的忠心上。
  袭人所追求的姨娘身份,归根结底是一个从属地位。这种地位完全依赖于主子的喜好,若不喜欢了,一句话就可以让她走人。李嬷嬷以过来人的身份一针见血而又有失厚道地把袭人的温柔和顺说成是“妆狐媚子哄宝玉”。这话不能说不对,袭人采用的办法果然也是“狐媚子”样,佯装不理睬宝玉,躺在床上等着宝玉来怄她笑。不然就是假装说自己要回去了,让宝玉伤心一阵,以提高自己说话的分量和宝玉的重视程度。这也是无奈的事,她不可能像宝黛那样一言不合即翻脸,吵嘴,或者怄气,宝玉也不可能像哄黛玉一样哄着袭人。袭人的温柔和顺在这种情形下的作用就不可小视,宫里赏的酥酪,宝玉也想着袭人爱吃给她留着。它还在一定程度上笼络住了宝玉的四处游荡的那份不安分的心,宝玉乐在其中的温柔乡里便有袭人铺设的软绵绵的锦褥。看他聊天的对象,除了黛玉就是袭人了。在黛玉那儿,宝玉担当的角色近乎哥哥,赔着小心,担着不是;在袭人这儿,宝玉则享受着袭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如果在黛玉那是交流的紧张,在袭人这则是紧张后的松弛,宝玉对袭人便无所顾忌无话不谈。
  宝玉除了喜欢谈春风秋月、粉淡脂红之外,是不大谈经济之道的,也不喜欢谈那些“正经”文章。便是对读书识字的姑娘们甚至如湘云那样喜高谈阔论的人,也没见他谈论过。但在三十六回与袭人闲聊时,提到女儿的死上头,宝玉忽然对着没有书本知识的袭人来了一段文不对题的发挥: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谏,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浊气一涌,即时拼死,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大义。接着又谈到自己的死,说要趁着你们都在眼前,那就是死得其时了。
  宝玉这些没来头的话,可能是曹雪芹先生自己的见解,无处发泄,只好借人物之口说出。但这“上谏”之道说与袭人,倒也并非完全闲笔。
  袭人虽然未必懂宝玉说的那些大道理,但她针对宝玉的“谏之道”则是以自己的聪明悟出的,又恰合了宝玉的观点。
  袭人因见宝玉性格异常,淘气憨顽,任情恣性,不喜正务,每欲劝时,谅不能听,便借着从娘家回来后,要将她赎出去为因由,一是以探其情,看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二是以压其气,省得他拿主子的款不听劝,然后好下箴规,劝他学习正务。一番要出去的理由果然说得宝玉心灰意懒,泪痕满面。袭人见时机已到,她这才说出本意:我另说出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那就是真心留我了。宝玉听了,从绝望变为喜出望外,赶紧保证:别说是两三件,两三百件也是依的。于是袭人这才说出劝诫的话。
  贾宝玉当时满口答应,过后却没见什么效果,照样我行我素,该干嘛干嘛。贾政的打骂难以让宝玉“改邪归正”,袭人的温柔劝谏也不起作用。但宝玉不重礼却重情,每每让宝玉发誓赌咒要改正的是袭人的故意不予理睬,然后的“娇嗔满面”。宝玉喜欢的恐怕除了袭人的温柔,就是她的“娇俏”动人让他情不自禁。
  袭人对宝玉可以装狐媚子劝谏,在王夫人那儿就需要识大体、明事理了。袭人经常要到王夫人那汇报工作,见面的机会多些。但袭人在王夫人面前,却完全没有在宝玉面前的娇俏动人,而是谦卑庄重。特别是目睹了宝玉痴呆呆地冲着黛玉背影说出了那一番“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的痴话,紧接着宝玉挨打后,袭人主动揽下去王夫人处的差事,实则打算见机进言。王夫人当时还怪她:“你不管叫谁来也罢了,又撂下他来了,谁伏侍他呢?”王夫人对袭人的看法还只是一个精心“伏侍”宝玉比较负责任的大丫头,只有在袭人半吞半吐而又遮遮掩掩明白无误说出令王夫人意外的“论理宝二爷也得老爷教训教训才好呢”这样大胆的话来后,才引起王夫人的真正注意,并引出了王夫人的肺腑之言。王夫人是一个轻易不把心事说出口的人,肯对袭人这么说,显见得是把她当心腹之人了。如果只把问题提出来,不提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难为上司。探春在理家时,管家媳妇就用过这一办法试探探春,被探春看破,说你们在二奶奶面前也是这么回事的?若是这么回事二奶奶对你们也就不算厉害了。袭人胸有成竹,她是准备把自己的见识全盘托出的,于是提出建议: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这个建议在撵逐晴雯等后,由王夫人当场发布:今年迁不好,明年春天都给我搬出去。袭人岂不知宝玉离了大观园的姐妹便活得无味,离了黛玉更受不了,但她为了防范坏了宝玉名誉的风险,这些便顾不得了。
  王夫人受传统文化教育太深,以为袭人这样识大体的女子,必然也是拿一番堂皇正经的大道理来劝谏儿子的,所以,她根据袭人在她面前的表现,这样在贾母面前表扬袭人:那袭人也是死劝的。袭人才没有那么教条呢。
  当然“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后面,还有对“谁知公子无缘”命运捉弄的感叹。袭人的用心全然白费,到最后还是嫁给了唱戏的琪官蒋玉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宝玉娶谁会幸福(1)
宝黛如果成婚会不会幸福?有人给出了确定的答案:不会。问为什么?答曰:他俩还没结婚就整天小吵小闹,结了婚若有家事烦恼岂不更升级为大吵大闹?
  那么金玉真是良缘了。宝钗人大度,会为人处世,上上下下没有不说好的,连袭人也从心里拥护宝钗做宝二奶奶。娶了宝钗,定是宝玉的造化。
  果然如此,暂且不论宝玉是不是爱她,只说两人婚后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便是婚姻的典范,只是不知这样能不能确保幸福。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举案齐眉故事中的主人公梁鸿,据说后来在妻子孟光的劝说下到山里隐居去了。我觉得这是女人的智慧。女人不美,或者没有十足把握让丈夫爱上自己,一旦才子丈夫红尘得志,受到外面各种诱惑的几率就会增加许多,这样对婚姻无疑会形成潜在风险。到了山里过平民生活,每日为生活奔波,没有时间产生其他想法;即使不为生活奔波,潜心著书立说,艳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没有机会实践想法,容易做到情感专一。而贴近大自然的生活礼教道德规范约束相对要小许多,不必做给人看了,这样看来两人的生活情趣倒有可能增添不少,从而增加感情积累,稳定婚姻生活。
  还有一种历史经验,是明明告诉我们幸福的。与我们的愿望相反,这样幸福的例子竟然是不合道德礼仪的。
  在某个朝代发生了一件绯闻,本来是家中之事,不涉他人,但在当时,个人隐私往往和官员的道德品质相连,虽然那时也有狎妓的,也有娶小妾的,这些事都可做*韵事,可一旦是正规正矩的夫妻,一丁点男女间的事反倒成了见不得人的事。所以基本就是一件绯闻。事情就这么奇怪。
  主人公是张敞,张敞是汉宣帝时期的国家干部,很有才,曾使巧计捉拿群盗。但他在生活中却不拘小节,有人发现他在家中竟然为妻子画眉,有失体统。这事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宣帝就当着许多同事的面问他有没有这事?虽然是个人隐私,张敞也不能欺蒙皇帝,于是说,有。张敞虽然承认了,心里却颇不舒服:这不是人身攻击吗?人一委屈,就要思考这冤案的根源,自然要为自己这么做找点理由。于是,张敞发现了问题:这与国事何干?于是写了篇文章,内容就是论画眉与国事。张敞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辩白自己的妻子眉上有疤,不画不好看,这是客观原因,并非自己有这喜好。这说明张敞虽然觉得很委屈,但还没有做到理直气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