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活的意义-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重点是:不是我本身值得害怕,而是对我的一种期待使你害怕。自从你出生
  开始,你就期待着我的到来,只要你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消除,那么你就不能把我从你的生命中消除。你的一生都活在我的阴影之中。
  哲学家:你把生命等同于一个扭曲的小房间,因为在你的脑海中除了那柄刀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了,而那柄刀恰恰就是你自己。你是如此的虚荣,你一直以为自己很重要,以为每个人从出生时就会时时刻刻想着你。但是你看看外面那些在超市和教堂里的人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我们能够感觉到死亡吗?(6)
死 神:哪里?我看不到窗外有任何的生命。
  哲学家:用你的想象力。怪不得你看不到任何生命,因为你根本不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看,这些人正忙碌地生活着,工作、娱乐、学习、创造、庆祝、相爱、互相关心着,他们根本没注意到你。一些人愿意为了自己认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而放弃生命。当到了生命必须结束的时候,那便结束。你并不是生命中人们唯一关注的东西。人们知道最终会遇到你,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你是被他们抛诸脑后的。
  死 神:相反,我认为你刚刚说的恰好是我重要的地方。哲学家:对不起,您什么意思?死 神:难道不是这样吗?人们繁衍后代,积累财富,博取功名以流芳百世,
  因为他们害怕死后不会留下任何东西。人类的文明——金字塔、长城、科学、政治和宗教——都出自人们对我的恐惧,我才是文明的源泉,而不是生命。但是,这一切都是虚无的,因为,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他们所创造的东西什么都带不走。
  哲学家:等一下,不要跳到结论!一切真的都归于虚空吗?当人类(即使他们最终会死)创造的文明,最终被其他人记住,难道不是一大成就吗?如果你能使他们相信命运,尽力去使他们的命运显得不同,难道这不表示你对于人们追寻命运的意义有所帮助吗?
  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死亡,我们将不会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因为死亡可以提醒我们生命是有尽头的,从而我们就会思考怎样活着。例如,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认为,思考死亡使我们重新审视真实性和存在的真正意义。思考死亡可以把我们从鲁莽的存在形式中拉回来,因为随波逐流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生存方式。我们在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的精力,例如,我们花许多时间去关心明星的绯闻或者网上的最新游戏。以这种方式生存着,我们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或者时间的流失。当我们把时间花在悠闲地谈话或者一些琐事上的时候,时间慢慢地流逝着。但是我们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似乎是别人的似的。
  生活的意义— 122 —
  这样看来,因为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有尽头的,所以我们才会浪费时间。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意识到死亡,才能使我们回归本真的存在。死亡才使我们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以及我们的存在是有尽头的。死亡是在回顾我们的过去,检验我们的存在,规划我们的未来。
  因此我们会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冥想死亡能够给我们一种存在的高峰体验。换句话说,思考死亡或者恐惧死亡使得我们珍视我们的生命以及仔细思考我们想要什么。人类的存在不同于一般物体(例如建筑物、椅子、轿车或者山峰)的存在,因为我们意识到终有一天会死亡。思考死亡和意识到生命是有尽头的,使得我们高度体验到存在感,用一种更加纯正的方式生活。
  另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提出了一个相似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把死亡看做是“边缘状态”真的是太准确不过了。意识到死亡,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不同于日常环境的条件)审视自己的生活。事实上,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 想看书来

我们能够感觉到死亡吗?(7)
生命、死亡和临终: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讨论另一个问题:如果生命真的就像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那么死亡真的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终点。如果我们为死亡做好准备,那就意味着我们真的可以生活得很幸福。在许多文化中,死亡仪式在社会中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经典的书籍告诉我们怎样处理死亡和临终的过程,例如,《埃及死亡之书》(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中世纪欧洲的《死亡的艺术》(Arts Moriendi )和《西藏度亡经》。例如,《西藏度亡经》就是能够使人从转世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向导。根据佛经,我们持续地存在于中阴中或者死亡和重生之间。因此可以这样总结:
  中阴是一个缝隙;这不只是我们死后悬疑的地方,也是我们活着的时候悬疑的地方;死亡也发生在我们活着的情况下。中阴体验是我们基本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这样的体验,例如妄想和不确定性,就像不能确定我们的根基,不了解我们要求过什么或者已经得到了什么。所以本书不只是给那些即将死去或者已经死去的人一个讯息,而且也是给那些已经出生的人一个讯息;在这一刻,活着和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持续的。
  上面这段话的要点是,我们把生存或者死亡看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不可捉摸的两部分。也就是说,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也是处于即将死亡的过程中。当我们过多地关注怎样生存而很少注意怎样死亡时,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天,我们会因完全没有准备好而恐惧死亡。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犯错误。但是,让我们用一种相对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学会了怎样才能死得其所,也就学会了怎样才会生得有意义,这不仅对于那些老年人或者得绝症的病人有帮助,对于年轻人和健康人也同样是有益的。学习死亡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失去生存意志,恰恰相反,学习怎样死亡可以真正地使生命充实和有意义。所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要坦然地放弃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已经很充实了。
  这就是说,我们为死亡做准备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很多人认为,死亡是可怕的、恐惧的,因为他们认为生命本身才是最有价值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似乎被一种盲目的生存意志驱使着,使他们的幸福生活有了狭隘的意义。但是就像公元2 世纪时怀疑论的集大成者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 )说的那样;“死亡不应该被认为是一件可怕的自然事件,就像不能把生存看做是一件自然的好事一样”。我们之所以惧怕死亡,那是因为我们认为活着是最有价值的。反对堕胎、安乐死和极刑等的主要的伦理论证都基于一条原则:生命是最可贵的。然而如果这条原则被滥用,有时它可能会成为我们意识到死亡的阻碍。例如,在现代医学中,就因为我们坚信这条原则,当得绝症的人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仍然愿意去做那些可以延续他们生命的事情,即使我们知道这样做虽然延续了他们的生命,但也加重了他们的痛苦。
  相反,如果我们对死亡有一个更加宽容的态度,接受它、还原它本来的样子,我们就不应该盲目地接受这条原则,而不假思索地应用到任意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强留生命。脱离了纯粹的生存意志,这种开放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把生命和死亡看做世界上的偶然或者神秘事件。对这些事件庆祝而不是给予怜悯。这种态度由庄子(由于他妻子的死亡)做出了最好的总结: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
  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的观点与那些自然主义哲学家是不同的,他不只是让我们把死亡作为一个自然的过程来接受,还告诉我们应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来看待我们的存在。出生,长大,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儿育女,组建家庭,经历变迁,所有这一切都是生命的奇迹。宇宙间充斥着人类不能掌控和理解的无止境的轮回,我们可能不知道哪里是这个轮回的尽头,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在这个无止境过程中的位置。因此,与其把个人的生命放在宇宙的中心,不如把人类的生存和死亡看做是宇宙中的偶然和神秘事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不仅可以使我们充满好奇,而且可以更加谦逊,使我们更加冷静和镇定地面对死亡。我们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我们太执著于我们的生命,从一个较狭隘的视角来看待它。但是我们如果从“大空间”即宇宙本身的视角来看,个人的死亡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们拥有这种智慧,那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