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易中天品三国下-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力回天(2)
那么,谯周果真误国吗?
  不妨还是先把当时的情况说一遍。前面说过,魏军发兵洛阳,是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八月。到十月份,邓艾军就从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出发,经江由(即江油,今四川省平武)、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一路杀到了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这就到达成都的大门口了。据《三国志·谯周传》,当时蜀汉君臣被黄皓忽悠,以为魏军不会马上就来(敌不便至),根本就没做任何准备(不作城守调度)。没想到邓艾的部队竟然“长驱而前”,因此立马慌了手脚,以至于城中居民惊慌失措,纷纷跑进荒郊野外,挡都挡不住(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刘禅召集群臣会议,也是“计无所出”。一派主张“奔吴”,因为东吴是盟友(蜀之与吴,本为和国),或许可以收留自己;一派主张“奔南”,因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或许可以躲避一时。究竟应该“奔吴”,还是应该“奔南”,朝堂之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时,谯周说话了。
  谯周的意见,是既不同意“奔吴”,也不主张“奔南”。为什么不能“奔吴”呢?谯周说,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到了别的国家,到了另一个皇帝那里,寄人篱下,还可以再当天子的(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所以,我们皇上到了东吴,也只能称臣(今若入吴,固当臣服)。既然同样是称臣,为什么不挑一个大国,要挑小的呢(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说了,###的规律,从来就是大国吞并小国(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可见,魏国能够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没有疑问的(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到那时,我们难道再投降一次不成?如果说投降是屈辱,那么,受两次屈辱,与只受一次,哪个更羞耻一些(再辱之耻,何与一辱)?此为不能“奔吴”之理。
  至于“奔南”,谯周说,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早做准备(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现在,敌军很快就会兵临城下(大敌以近),我们也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祸败将及)。那些小兵小卒、小民小吏的心思,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群小之心,无一可保)。只怕我们一出门,他们就动手了(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哪里还到得了南方(何至南之有乎)?
  对于谯周的这一番理论,刘禅君臣并无一人反对。只有个别人反问说,现在邓艾已经快打到成都了,恐怕他不会接受投降,那又怎么办(恐不受降,如之何)?谯周说,现在东吴尚未臣服,邓艾肯定受降,他也不得不受降。受降之后,还不得不给我们礼遇。如果魏国居然不封土地、爵位给陛下,我谯周愿意亲自前往京师依照古义据理力争(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结果,蜀汉君臣谁都没有话说(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刘禅倒是仍很犹豫,他还是想逃到南方去。于是,谯周又上疏刘禅,讲了一通南方绝不可去的道理,主要意思是南方少数民族原本不服(以为愁怨),见我“穷迫”,必反无疑。刘禅也就打消了念头。
  既不能“奔吴”,也不能“奔南”,那就只有投降。显然,刘禅投降与谯周关系很大。甚至可以说,刘禅就是谯周劝降的。比如陈寿就说,刘禅一家平安无事(刘氏无虞),蜀汉百姓免遭战乱(一邦蒙赖),都是得益于谯周的谋划(周之谋也)。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无力回天(3)
这当然是正面的说法。作为西晋的臣子和谯周的学生,他大约也只能这么说。但在持不同立场的人看来,这也等于认定谯周是“头号卖国贼”。因此,痛骂谯周“误国”,痛骂谯周“无耻”,痛骂谯周是“卑鄙小人”的声音,在历史上就不绝于耳。谯周,似乎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其实这也是可以商量的。第一,当时朝堂之上讨论蜀汉政权何去何从时,刘禅君臣均无战意。他们与谯周的不同,只不过他们主张跑,谯周主张降。甚至,他们也不反对降,只不过担心降不了(恐不受降,如之何)。等到谯周拍着胸脯做出保证,也就都不说话了。由此可见,没有谯周,他们只怕也会降。第二,谯周的话,虽然是“投降理论”,却不等于“卖国理论”。就算是“卖国理论”,也不等于“一派胡言”。实际上,谯周的很多话是有道理的,比如“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比如南方乃“患国之人”,“必复反叛”。这些都是事实。第三,就算谯周“卖国”,也未必是“小人”。因为当时在“三国”之上,还有“天下”。天下终究是要重归一统的。在天下一统的过程中,投降者又岂在少数?包括被诸葛亮誉为“良士”的董厥都是。如果都要算作“卖国贼”,岂非打击面太宽?
  实际上谯周也不是什么“小人”。从《三国志·谯周传》我们得知,他是一个孤儿,跟着母亲和兄长生活,长大以后迷恋古籍潜心学问(耽古笃学),终于成为非常博学的人,《三国志·杜琼传》称他为“通儒”。当然,学问好,不等于人品好。学问挺大而人品极差的人,我们见得还少吗?但谯周似乎不是。他不但没有什么“不良记录”,反倒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方说,他家里比较贫穷,却丝毫不影响他对学术的热爱,本传的说法是“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如此安贫乐道,像是小人吗?又比方说,他这个人,大约是有些其貌不扬又不修边幅,而且说话直来直去的(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所以,他第一次见诸葛亮时,所有的人都笑。本传裴松之注引《蜀记》说,当时执法官要求处分那些笑谯周的人。诸葛亮说,算了算了,我都忍不住,何况别人(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但是,诸葛亮病逝,第一个跑到前线奔丧的就是谯周。这像是小人吗?再比方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常常出去游山玩水,还要增加宫廷乐队。当时官居太子家令的谯周便上疏力谏,希望刘禅“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这又像是小人吗?
  谯周既然不是“小人”,为什么又要“卖国”呢?也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认为这个“国”该“卖”。或者说,他认为蜀汉早就该亡,甚至希望蜀汉灭亡。为什么蜀汉该亡?因为天下必须统一,也必定统一。而且,在谯周看来,能够统一天下的,就是曹魏。曹魏而非蜀汉,才是代汉而立的“天命所归”。
  这样说,有根据吗?有。根据就在《三国志》的《杜琼传》。杜琼也是大学问家,而且是谯周的前辈,谯周经常向他讨教。有一次,谯周向杜琼请教了“代汉者,当途高”的问题。所谓“代汉者,当途高”,是东汉末年的政治民谣。意思是说,必将取代大汉的,一定是正当大路又高大魁伟的。这话早就在流传了,而且被袁术利用过,因为袁术字“公路”。公路,在袁术看来就是“当途高”了。但是袁术并没有得逞。这样一来,什么是“当途高”,就必须重新解释;而益州学术界的解释,则认为“当途高”就是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无力回天(4)
最早提出这种新解释的,是益州的大学问家周舒。他的这种说法在蜀地流传甚广,《三国志·周群传》就说“乡党学者私传其语”。但周舒只说“当途高者魏也”,没有解释它为什么就是魏。于是谯周就去问杜琼。杜琼说,这道理还不简单?魏,就是阙的名字呀(魏,阙名也)!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就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宫门外、路两边,有一对高大的建筑物,叫做“阙”或者“观”(音贯)。因为它们高大魁伟、巍然而立,所以又叫“魏”或者“魏阙”。魏阙下面两边,是悬挂政令的地方,所以又叫“象魏”。也因此,魏阙或者象魏,就成了朝廷的代名词。比如《庄子》的《让王》篇,就说那些身在民间却不忘朝廷的人,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魏阙或者象魏,既正当大路又高大魁伟,岂非不折不扣地“当途高”?杜琼对谯周解释就正是这样(魏,阙名也,当途而高)。他还说,前贤们这样讲,乃是一种隐喻呀(圣人取类而言耳)!
  杜琼这么说,谯周似乎还很犹豫。杜琼又问,难道还有什么奇怪的吗?谯周说,学生还是不太明白。杜琼说,这有什么不明白的!你想想,古时候的官府、官员,有叫“曹”的吗?汉以后呢?都叫“曹”了。这里也要解释一下,就是汉代的制度,是皇帝所在曰宫,所属曰尚(比如尚书);宰相所在曰府,所属曰曹(比如东曹、西曹)。这叫皇宫相府、宫尚府曹。府,其实就是政府。政府的办事机构叫“曹”,曹的长官叫“曹掾”,吏员叫“属曹”,勤务兵叫“侍曹”。用杜琼的话说,就是“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这个“曹”,当然不是曹操的“曹”。但为什么这么巧呢?杜琼认为,这就是天意了(此殆天意也)!也就是说,在杜琼看来,属曹、侍曹,就是属于曹氏、侍奉曹氏。又是“属曹”、“侍曹”,又是“当途而高”,这下子谯周明白了:上天是要由曹魏来统一天下呀!
  于是谯周也开始散布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拿刘备父子的名字做文章。他说,咱们的先帝叫什么名字?备。备是什么意思?具备。说得白一点,就是“足够了”。当今圣上叫什么名字?禅。禅是什么意思?禅让。说得白一点,就是“让出去”嘛!
  这还不算,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也就是蜀国灭亡的前一年,刘禅宫中的大树无故而折,谯周又在柱子上写了一条“反动标语”,说是“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话陈寿做了解释。他说,众,就是曹,因为“曹”有群的意思,众的意思(《广韵·豪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