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易中天品三国下-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隽私馐汀K担冢褪遣埽蛭安堋庇腥旱囊馑迹诘囊馑迹ā豆阍稀ず涝稀吩唬骸安埽谝玻阂病保4螅褪俏海蛭拔骸蓖ā拔 保懈叽蟮囊馑肌>撸褪蔷弑福簿褪橇醣浮J冢褪庆茫簿褪橇蹯R虼耍健爸诙螅谥帷保褪撬担芪喊〔芪海阌种诙啵指叽螅煜氯硕寂瓮呕慵侥隳抢铩K健熬叨冢艉胃础保蚴撬担窈喊∈窈海忝且桓鲆丫愎唬桓鲎急胳茫褂惺裁础昂罄慈恕甭穑开
  这就是谯周的思想和言论,也是他后来要“出卖”蜀国、主张投降的原因。显然,谯周的“卖国”,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说白了,他就是要拥护曹魏,反对蜀汉。毫无疑问,周舒也好,杜琼也好,谯周也好,他们的言论都是牵强附会、强词夺理、装神弄鬼。但是第一,当时兴这一套;第二,人们也吃这一套。《三国志·杜琼传》说,蜀汉灭亡后,大家都说谯周算得真准(咸以周言为验)。其实哪里是算得准,是那些人都盼望着曹魏胜利,蜀汉灭亡。
  

无力回天(5)
那么,蜀汉又是怎么得罪了他们呢?
  也有四点。
  第一是“分利不均”。实际上,只要看看反对蜀汉的都是些什么人,就不难明白这一点。周舒,巴西阆中人;杜琼,蜀郡成都人;谯周,巴西西充人。这是散布“反动言论”的。此外,还有图谋不轨被诸葛亮所杀的彭羕,广汉人;断言东汉将亡、刘备将失荆州,后来被刘备所杀的张裕,蜀郡人;刘备时期装聋作哑“闭门不出”,好不容易被诸葛亮请出山来又“乞老病求归”的杜微,梓潼涪县人。很清楚,清一色都是益州人。
  再看刘备、诸葛亮信任重用的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不算,其他的如庞统,荆州襄阳人;法正,扶风郿县人;许靖,汝南平舆人;糜竺,东海朐(音渠)县人;董和,南郡枝江人;魏延,荆州义阳人;杨仪,荆州襄阳人;马谡,襄阳宜城人;蒋琬,零陵湘乡人;费祎,江夏鄳(音盟)县人;姜维,天水冀县人。这些人有的属于荆州集团,有的属于东州集团,但都不是益州人。当然,益州土著也有受信任的,比如费诗,犍为南安人;黄权,巴西阆中人;王平,巴西宕渠人。不过他们的受信任都要打折扣,或者先不受信任(如王平),或者后不受信任(如黄权),或者中间出问题(如费诗)。
  平心而论,这个问题,诸葛亮不是没有意识到,也不是没有做工作。比如杨洪,犍为武阳人,就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据《三国志·杨洪传》,当时,李严在犍为当太守,杨洪在他手下做功曹(办事员)。因为反对郡政府搬家,杨洪与李严分手,到了成都,被诸葛亮发现是人才。结果,李严还在犍为,杨洪就当了蜀郡太守(严未去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杨洪提拔的门下书佐(抄写文书的办事员)何祗,几年后也当了广汉太守,而这时杨洪也还仍然是蜀郡太守(时洪亦在蜀郡)。所以,当时益州人士都佩服诸葛亮能人尽其才(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人之器用也)。此外,被诸葛亮信任重用,同时也敬重佩服诸葛亮的益州人士,也还有一些,比如蜀郡成都人张裔等等。
  不过,这些努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不能改变刘备既定的组织路线(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又无法消除益州集团的顾虑。他们的账算得很清楚:蛋糕就这么大,吃的人多了,到嘴的就少了,何况“分利不均”?刘璋的时代,他们是“二等臣民”。刘备一来,他们变成“三等”了,怎么会愿意?还不如让曹魏来统治。
  那么,曹魏来了,益州集团就不会变成“四等臣民”吗?不会。因为曹魏要夺取的是天下,不是在益州占山为王。何况曹丕接班以后,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由各地名流担任本郡“中正官”,负责推荐本籍士人。这对益州士族是有利的。果然,司马昭灭蜀后,就将原属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都调回中原,实施“蜀人治蜀”。这就更让益州集团觉得,他们反蜀汉是反对了。
  第二是“治蜀过严”。众所周知,诸葛亮执政,实行的是依法治国,而且令行禁止执法如山。这原本是对的,但也难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中甚至有这样的话:“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这个说法很多人不赞成,因为第一,这条史料被裴松之认为不实,裴松之的说法是“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第二,陈寿对此另有说法,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中说的是“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一个是“咸怀怨叹”,一个是“而无怨者”,这就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宁信正史,不信野史,即“蜀人无怨”。
   。 想看书来

无力回天(6)
我的看法,是两说并不矛盾。因为诸葛亮治蜀虽然偏“严”,但基本上“严”得公平(当然也有不够公平的时候,比如冤杀益州豪族常房,就被裴松之认为是“妄杀不辜”)。公平,是诸葛亮大得人心之处。实际上,陈寿对此是有解释的。陈寿说,为什么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呢?就因为他“用心平而劝戒明”。平,就是公正;明,就是公开。既公正又公开,也就公平。不过,公平不等于不严峻(事实上陈寿也承认“峻”)。所以,民众虽然不会抱怨不公平(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却仍然会抱怨太严峻(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也所以,《三国志》的说法和《蜀记》的说法都对。
  第三是“战事太多”。诸葛亮“数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些都是益州集团反对的事,谯周还专门发表了他的《仇国论》。在这篇文章中,谯周明确指出,现在并非秦朝末年(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倒像是战国初期(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所以,咱们当不了汉高祖,顶多能争取当个周文王(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如果不审时度势,一味穷兵黩武(如遂极武黩征),势必土崩瓦解(土崩势成),可就神仙也救不得了(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谯周此论,无疑是一篇“反战宣言”,代表了益州集团对诸葛亮、姜维等人不自量力连年发动战争的强烈不满,也是益州集团对蜀汉当局的一次公开叫板。奇怪的是,谯周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后来还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地位仅次于九卿。这至少说明,谯周的论调很有一些市场。甚至就连朝廷当中许多人,也私下里以为然。
  第四是“人民甚苦”。正如《三国志·谯周传》所言,“军旅数出”的结果必然是“百姓凋瘁”,因为打仗是一件需要很多钱的事。这些钱不从天降,不由地出,只能在老百姓身上榨取。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刘禅投降时,蜀国人民有二十八万户,人口有九十四万人,军队有十万二千,官吏有四万。也就是说,平均每九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士兵,每七户就要供奉一个官吏。蜀国人民,实在是负担不起了!
  当然,由于诸葛亮以身作则,蜀汉官员总体上比较廉洁。要不然,这个政权早就垮台了。但我们要记住,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自己能够吃饱肚子。看来,蜀汉当局并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据《三国志·薛综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当时出使蜀国的薛珝(音许)回国以后就对孙权说,我看蜀国是差不多了。为什么呢?走进他们的朝堂听不到正义的声音(入其朝不闻正言),走进他们的田野看不见健康的脸色(经其野民皆菜色)。是啊,这样的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就算诸葛亮再生,怕也无力回天吧!
  所以,邓艾和钟会刚刚出兵,有一个名叫张悌的人就断定蜀汉的必将灭亡。理由之一,就是当局穷兵黩武(玩戎黩武),人民苦不堪言(民疲卒敝)。他的话,记载在《三国志·孙晧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里,也记载在《资治通鉴》里。张悌和薛珝都是吴人,他们预言蜀汉必亡,果然亡了。那么,他们自己的东吴又如何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无力回天(7)
请看下集:风云际会。
  

殊途同归(1)
孙权与士族、名士的矛盾冲突,在曹操、刘备、诸葛亮那里同样存在。因为魏、蜀、吴三国,都是由非士族出身的人建立的。他们也无意建立一个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建国之路不会平坦,也决定了他们的政权终将灭亡。那么,他们的道路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魏、蜀、吴三家又为什么会同归于晋呢?
  上一集我们讲了孙权与士族、名士的矛盾冲突。这其实也是曹操、刘备、诸葛亮他们遇到的共同问题。曹操杀边让、杀孔融、杀崔琰、杀杨修,刘备杀张裕,诸葛亮杀彭羕、废来敏、废廖立,都是这一矛盾冲突的表现。那么,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为什么都与士族或者名士有矛盾、有冲突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得先说清楚什么是士族。
  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一个家族,怎么可能代代都做官呢?因为那时做官不容易。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说,在汉代,一个人要想通过正规途径做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第二,必须通晓经学;第三,必须被举为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这是德的要求。通晓经学也叫明经,这是才的要求。必须是士人,则是身份的要求。士在周代,原本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到了汉代,则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平民。平民又分四种,即士农工商。士,就是士民;农,就是农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农民务农,工民做工,商民经商,士民读书。士以读书为业,其实也就是从事脑力劳动。换句话说,士,就是“脑力劳动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