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忌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忌讳-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解放前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对新闻的管制很严,设置了许多“禁区”,一旦触犯,报纸就有被查封的危险,记者亦会罹祸。比如,国统区报纸,对于苏区的报道严厉禁止,对于上层统治者的腐败、奢侈、昏庸,也不容许揭露。还对一些敏感人物、敏感事件,也不准涉及,比如“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被蒋介石秘密关押。关在什么地方,生活得怎样,全国民众都渴望知道。

    冯英子在《凤凰山有凤来仪》一文中说:“湖南沅陵市区的对面,川湘公路经过处有凤凰山,山有古刹。它背山临水,风景优美。长沙大火后,蒋介石即将张学良将军移禁凤凰山,不许新闻界透露半字,严守秘密。”老报人朱德龄在沅陵办了一张四开报,很想报道张将军囚禁于凤凰山的消息,但因有禁令,莫可奈何。

    这时候,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忽赴沅陵探望丈夫。朱德龄获此消息后,即在报上发表一条隐隐约约的消息,题曰:《凤凰山有凤来仪》。真地名“凤凰山”,也有隐含“凤来”即“凤至”的名字,而且把事件也真实而隐晦地说清楚了。“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是个典故,出自《左传》,以喻夫妻恩爱,而且有一个“于”字,让读者立刻悟出是于凤至到了沅陵的凤凰山。来做什么呢?只会联想到是来此探望幽禁的丈夫张学良。“写地、写人、写事,兼而有之而不易被抓住辫子,确有画龙点睛之妙,倘在今日是应当评为好标题的”(《凤凰山有凤来仪》)。

    这样的新闻,虽说写得含蓄,但真实可信,体现了报人的胆量和智慧。

    2008年湖南突发冰灾,高速公路上集车如蚁,无法通行,四面八方纷纷救援。我的还在职的同事们,步行赶往株洲境内的高速公路,冒着严寒进行昼夜采访,写出了一大批真实感人的新闻报道,让人十分敬佩。
祭文、悼词、挽联的撰写要则
    祭文、悼词、挽联,多用来抒发对死者的哀祭和悼念,属于日常应酬文中的重要文体。祭文,在我国源远流长。广义上的祭文,是指所有祭祀时诵读的文章;而狭义上的祭文,专指民间传统丧礼中家奠所用的文章。家奠祭文,“是唐宋以后才形成的,民间有的称它为‘家奠文’,有的称它为‘堂奠文’。它的沿革是从‘诔辞’开始,经过‘哀辞’与‘吊文’,最后由古代颂神的祝文衍变而成”(《百年礼仪必备》)。

    “诔辞”为哀悼文体,兴于西周,当王公贵族辞世,在祖庙举行哀悼大奠时,由史官宣读的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文章,属于官方的“公诔”。“私诔”即民间举办的祭奠所宣读的祭文,以颂扬死者的生平功德为主。而由“诔辞”派生出来的“哀辞”,则以抒发生者哀悼之情为主。“吊文”亦是古代的哀悼文体,因其向咏怀性方向发展而颇具群众性。家奠祭文,是在“诔辞”、“哀辞”、“吊文”的基础上衍生而出的一种文体。现在的追悼会,也有公祭与家祭之别,所宣读的表彰死者功德、寄托生者哀思的文章,都称之为悼词。

    祭文、悼词,要生动感人,能启人哀思,又能为人寄托哀思,忌讳文章中充满大话、空话和“谀词”,不切实际地评功摆好。忌讳词藻华丽,以致华而不实、丽而不哀,无法达到祭文和悼词所应遵循的“述事继志”的目的。因追悼会应开得紧凑、得体,故忌讳祭文和悼词洋洋洒洒,长而不当。

    这种文体的撰写,既要情真意切,又要掌握死者的生平大事,挑选最重要的和最感人的予以生动的叙述,特别对有益于社会的功业和道德操守,应着意关注。不能巨细不分,什么事都照录不误,变成“流水账”。行文要质朴,要精粹,要真实可信,要有恰当而公正的评价。在古文和今文的各种选本中,一些先贤、大师有许多典范之作,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袁枚的《祭妹文》、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等等。

    挽联是哀悼死者的对联,通常是挂在灵堂内,以白纸书写,不但要求内容好,而且还要求字体好。因上、下联字数极为有限,所以要求更高。就内容而言,重真情实感,忌空话、套话,或一味地歌功颂德;要合乎写联人和死者的身份和关系,对死者的评价概括而得体。如小凤仙的《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周瑜一世英雄,而有“小乔”为侣;唐代李靖有勇有谋,红颜知己为红拂。小凤仙暗写她与蔡锷的关系,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

    著名教授王力的《悼历史学家谢国桢》:“早岁幸相识,犹忆芸窗共肄业;初秋悲永诀,长怀樽酒细论文。”不但写出了两人的经历、交谊,也可看出两人的学识与心性。

    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既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早有定评的文学家。陈毅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对其作出了精粹而中肯的评价: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挽联既是对联中的一个类别,当然要遵守对联的艺术特征。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立,且字不重复(极个别特殊情况除外),禁忌背离这些规矩,将联语变得不堪入目。
考试忌舞弊
    当今,我国形形色色的考试多矣,考高中、中专、大学,考公务员,考职称,考提拔晋升领导职务。各种行业,也有种种考试,考技师、美容师、烹调师、鉴定师、拍卖师……不管何种考试,讲究的是公正、公平;禁忌的是舞弊“犯科”,即以不正当的手段,或预先获得考题内容;或夹带有关资料入考场,现场查阅;或使用先进的通信工具,内外配合;或买通监考者,任考生互抄互议,等等。这在新闻报道中,时有披露。各级党政部门对于作弊的相关人员,决不姑息,施以党纪、政纪甚至法纪的惩治,以正视听。

    对于考场的舞弊行为,古往今来,都视为大忌,因有违国法政纪、世道人心、道德操守,甚至激发社会矛盾,故采取严厉措施予以防范和惩戒。。19zs。

    古代最重要的考试,为科举考试。“以科举取士,始于唐代。隋炀帝建进士科,试诗赋及策,已略具科举雏形。……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字、明算等等,见于史者,五十余科,所谓科目也。下迄明清科举,犹沿科目之称,实则有科无目矣”(《凌霄一士随笔?唐宋科场荐贤利弊》)。

    古代考生的正规考试途径,是先考上秀才,方有资格去考举人,中举后再考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进士的一、二、三名,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还有一次皇帝对所取进士的最后甄别,称之为殿试。

    一甲的三名会立即得到官职,是真正的“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场”即科举考试的场所。《宋史?选举志一》:“太宗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

    违反考试的规矩,叫做“犯科”。

    “明代以严酷为政,科举立法,自非唐宋之比……清代沿明之旧,而风纪加严,衡文者舞弊发觉,动置极刑。”“衡文者”,即阅卷、评卷之人。“福建学政俞鸿图,其妾与仆勾通作弊,传递之文,即贴于俞氏背后补褂之上,仆窃取以授试士,致使赫赫文宗,躬任传递之役,本人虽不知情,责任竟难解免。事发,雍正帝命腰斩以儆”(《凌霄一士随笔?雍正帝腰斩俞鸿图》)。

    这是阅卷作弊。科场作弊,更是种类繁多,如泄题、窃题,在内衣上书写答案,夹带纸条、书本入场,由监考者传递信息等等。

    除禁止舞弊之外,应试者还有一些忌讳:极小心回避皇帝的名讳;卷面清洁忌污秽;字迹端正忌歪斜、不匀。

    “癸卯状元王寿彭、甲辰状元刘春霖之捷乡会试,均得力于字体端整……殿试时,以西后(慈禧)七十万寿,欲得一名中有‘寿’字者为状元,藉以预祝”(《凌霄一士随笔?王寿彭科场得意》)。于是,王寿彭因成绩优秀,字体端庄,又逢西太后之寿诞将临,而被钦定为状元。

    当然,也有其他人科场作弊,也冤枉受了连累的,如唐伯虎(唐寅)。“弘治十一年(1498),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颇为学士程敏政赏识。次年,与江阴人徐经赴京参加会试,主考官即程敏政。有人弹劾程敏政泄露试题,唐寅因受牵连而下狱,释放后,被贬为浙江吏,他不甘受辱,未往就职”(陈书良《吴中四子》)。
盆景、插花忌粗俗
    盆景艺术和插花艺术,在中国年深月久,怡情、养性、审美、增趣,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陪衬和点缀,益处多多。特别在今天,物质生活的丰盈,造就了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于是,盆景和插花,大大方方地走入千家万户。

    盆景,又称“活的艺术品”,以有生命的树木、花草、苔藓以及鱼虫为物质手段,配以土与石,通过别具匠心的造型,展现“缩小了的大自然”风貌,是园林、诗、画、雕塑等艺术的结晶。《吴风录》说:“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而平民百姓,“亦筛小盆岛以为玩。”历代的许多文人,如白居易、王维、韩愈、苏轼、陆游、李渔、袁枚,皆为此中方家,他们深谙“移天缩地,盆立大千”的奥妙。≡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盆景艺术,亦有所忌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