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博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和尚·博客-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里充满着感恩与喜悦入睡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师父的短信(1)
原题目:《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6…12…12
  核心提示
  修学大乘佛法,不是在增长一些哲学概念,主要是在培养度人的心。培养“以别人的烦恼作为自己正思维与对治的主体对象”,别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
  所谓“慢心”就是你认为你还有可以凭恃的地方。
  凌晨3∶00多,听到短信息的声音,不用猜,一定是和尚,这个时候,没有别人会发信息给我。
  打开短信,一下子来了精神。短信的第一句是:“修学大乘佛法,不是在增长一些哲学概念,主要是在培养度人的心。”
  显然,和尚在谈他对佛法的一些体会。我看了一下屏幕右边的滚动条,估计这条信息有几百字。
  谈论的是“大乘佛法”的问题吗?目光停在短信的第一句上面。我不是很着急翻页,主要是想把每一句话看真切。我们都在声称自己走的是大乘之路,可是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到底有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佛学博士和行菩萨道的人,从外表看,有时不容易区别,因为他们会去读诵同样的经典,比如《法华经》。只是他们读诵的重点不同,前者注重“研究”,后者注重“实践”,而这个差别在读诵的当下是很难分辨的。和尚的意思:要想修学大乘道,则须选择后者。
  继续读下去:“烦恼是苦海,烦恼是深渊,烦恼是痛苦,烦恼是轮回。度是过程,度是桥梁,度是心法相应,度是心心相应,度是法法相应。想方设法培养‘以别人的烦恼作为自己正思维与对治的主体对象’,这样,别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解决,即便没有解决别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别人的问题解决了,也就达到了利人、度人的目的。这就是大乘发心。”
  既然选择了后者,就要知道怎样去做。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需要从内心的深处寻找苦乐的源头。菩萨道,我们之所以行之无门,其中很大的问题在于对自他的分别。我们常会认为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所以,所谓的帮助别人就成了用法镜照别人,然后责令对方改正。结果,人没有度成,自己反倒增长许多慢心和烦恼。和尚曾说:“所谓‘慢心’就是你认为你还有可以凭恃的地方。从高处看人是慢心,从低处看人也是慢心,这是卑劣慢。”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把自己同别人割裂开来,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分享同行善友的经验,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大门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往往出现于擦身而过间。
  “二乘人是偏空涅槃,对自己是如救头燃,急切无比。七地菩萨最后一念心证无生法忍,就非常安稳,看到他人的痛苦如救头燃,千方百计去做工作,不共二乘。佛陀入涅槃是得度者皆已得度,未得度者种了得度因缘,也就是将来成佛度众生。我们现在都是蒙受佛恩,岂能不报?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勇猛精进,待弥勒佛出世时也就得度了。越往后佛法越是微弱,我们要珍惜自己,精进无间。”
  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有因缘得度的众生,是因为以前造了相应的善业,对此类众生,佛陀如救头燃。另外的众生,宿生没有造这样的业,佛陀就千方百计地指引我们种下未来得度的正因。这件事情说起来很平淡,可是细心体会,就可以发现,蒙受佛恩的我们是何等地不知图报,并且是何等地不知珍惜。
  “念无间,才能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相应。我们在资粮位上就是要借助各种外缘来练习自己的念力,念念都是正念,失去正念,则烦恼涌现,问题百出。所以,佛陀的智慧能够同一切诸法相应,那是什么呢?般若空性。佛陀恒常住在正念,所以能无间饶益有情。我们对缘起的认识,只是在理论上的说明而已,并没有见到缘起。佛见缘起,佛说缘起,事事通达。”
  认识到恩德和暇满后,就只剩下修行的路可以走,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这种渐次的增长,都根源于当下刹那正念的相续。而我们,最好的状态也只是偶尔能闪现正念,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妄念和散乱中。就如同鱼在水中能游刃有余地游动,而在冰水混合物中,就举步维艰,况且,现在说的是冰多水少的地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师父的短信(2)
和尚的信息,是最好的前行缘念,要照着和尚的教诫,认真实践。
  

一位法师写给父亲的信(1)
原题目:《一位出家法师写给他父亲的信》2006…04…03
  核心提示
  父母恩重如山丘,
  三牲五鼎未能酬。
  双亲离尘垢,
  子道方成就。
  尊敬的父亲大人慈鉴:
  出家两年余未亲闻您的慈音,12月28日路经福州与您通话,悉知家中一切安好,又因父亲能想通并接受儿走出家修行之路,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欢喜。您的支持与慈允给儿很大的鼓励,儿若不能修行成就,将拿什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明代佛教高僧莲池大师曾说:“父母恩重如山丘,三牲五鼎未能酬。双亲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说,父母恩重如山,即便是用三牲五鼎这种侍候皇帝的供养,也难报答,唯有助双亲解脱烦恼的尘垢,作为儿子应尽的孝道才算完成。
  此次写信,一是春节将近,向父亲、姐姐以及众亲人问好、祝福,二是报平安,免去父亲对出家儿子的担心挂念之情,随信寄去两张近期相片,愿父亲见信、见相如见人,一切放心,儿自会照顾自己。更何况儿身边还有很多良师诤友,常常关心、帮助我,犹如父母、犹如亲兄弟一般。儿现在的生活、学修状况向父亲启白如下:
  今在北方一寺院中,冬天和山东老家差不多,都比较寒冷,至今已下了两场雪。但住宿的房间以及学习的教室都有暖气,不太冷。穿的衣服、盖的被子等都是由寺院统一采购的。在这里衣、食、住、行一切合理开销都由寺院提供。我们个人基本上可以不蓄钱财,“利和同均,按需分配”,基本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做法在其他寺院或社会上的公司、单位都比较少有。我们寺院这样做的原因,是要真正培养一群优秀的佛教僧伽,让我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修学佛法,乃至每个人的父母都有可能接到寺院办的慈善敬老院中养老,安享晚年。佛教的振兴和弘扬,靠的是真正有内涵的出家人,所以从最初的剃度、受戒,到平日的学修都尽量做到如法如律。
  儿来到僧团之后,学会了很多事情,比如包包子、炒菜、做饭等。在一个团体中生活,依众靠众,互帮互助,尊重接纳,善良慈悲,与社会上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欺上瞒下、鱼死网破截然不同。我们营造的是如孔子说的大同世界,佛陀说的十善社会,乃至人间净土那样的纯善环境。这是一份崇高的人生宗旨,为利益一切人而去努力,这种发心是最珍贵的。
  儿时常在思考、抉择: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财、色、名利、地位都是短暂的快乐,而且一生就忙碌于此,儿觉得这样毫无意义。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家前的两三年,儿就是对这个问题想得透彻、明白,才有舍弃世间的一切、割爱辞亲、进入佛门的决断无畏。即使大如泰山的困难,也要踏平它;大海挡路,也要舀干它。那时的心情的确是如铁石一般。出了家,也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使儿的修学不断增上。不曾因为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就悠悠卒岁。父母养育、师长教导、善友护持的恩德,成就了儿坚定的人生目标,此恩难忘!
  我们寺院,不仅有“食”(物质方面),更具有“法”(佛法内涵)。儿住在这里,身安心亦安,能如法修行办道,所以我们不是世人眼中的出家人:避世、消极、“青灯伴古佛”,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我们是三学增上的佛教僧伽,看透了五欲六尘毫无意义的真相。反观世间人永远被虚幻的苦乐所蒙蔽,一生忙碌,终归梦幻;进而感受到佛法带给人的启示,是极具真实意义的。两年的修学生活,更是证明佛法真实不虚,所以这条路,儿必定是要走到底的。
  非常希望父亲您也能和儿一样,亲自体会到佛法之真实不虚。在家中,闲时无事,您就看一看儿曾给您寄去的佛学书籍,乃至在有精力,各方面允许的情况下,到寺院看一看出家人的生活,也可当作是一次旅游,至少了解一下您的儿子为什么为了佛法而如此“痴迷”,佛教到底有什么吸引力,使得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人,上至皇亲国戚、士卿大夫,乃至学者儒士、平民百姓,都至诚恭敬顶礼在佛陀的座前。现在的佛教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佛法已普遍为世人所接受,他们难道都是失去生活勇气的懦夫吗?数亿人信仰佛教,充分说明,佛教有真实内涵,世界上的聪明人都已认识到佛法真实不虚,而深入佛法的大海,且受益无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位法师写给父亲的信(2)
希望父亲多多保重,能有一个好身体,这是一切的本钱。您年轻力壮时,为了我们一家四口,付出了很多很多。您流的汗,都是为儿女而流,您的腰肌劳损也是为我们劳累过度而致,每忆及此,往往泪沾衣襟。古人讲,忠孝不能两全。儿何尝不想亲自奉侍于慈父膝前,寒暖儿问,心话子听,但今既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暂辞慈亲,为的是在净土成为永恒的菩提眷属。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千古美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出家人的本分。
  尽书千言,不能表达一片赤子之心;纵笔万语,不能表达对慈父的感恩与思念,就此搁笔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