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像清理垃圾或搬运尸体。甘地认为,贱民制度是印度教一大污点,必须加以去除。
  这座纪念碑所在的地点,于一七五六年时,有一百二十三名英国人,包括妇女与孩童,在这里被印度叛变者监禁,而死于口渴、饥饿与疾病。他们这么恐怖痛苦的经历,就是著名的“加尔各答的黑洞”。
  然而为印度教教徒深信不疑的轮回之说,一向支持社会等级制度,更使人难以推翻它。一个人在今生以何种形式出现,完全决定于他或她在前世的表现。如果你生下来是贱民,那是因为你在为前世所犯的罪赎过。如果你能安于你的地位,那么在来世你就能被提升到较高的等级。在你达到精神上的纯净前,你会一直不停地投胎再生。这个信仰,甚至让贱民有理由不去努力争取改变。
  西元第九世纪时,莫卧儿王朝( Moghul Empire )的*教徒入侵,将*教带入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并夺走了政治上的控制权。到了十六世纪,欧洲人开始以拓展贸易业务的方式慢慢进入印度。最早来到的是葡萄牙人,接着是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十八世纪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香料,纺织品和原料的买卖与出口。不久,英国便开始霸占印度的政治与军事权力。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政府便完全夺取了政治上的控制权。部分地区接受英国政府直接管辖,其他地区则交由亲英国的当地君主统治。
  英国人为印度修路、造铁路,将印度连接起来。不论是哪一地区,英语成为印度人共通的语言。印度人若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尽量让自己“英国化”。

甘 地(3)
起初,英国人只是想来买印度的产品。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在英国兴起工业化制造,英国人便将印度视为销售英国产品的市场,进而打击印度的工业,消耗它的资金。甘地出生时的印度,人们仍然受到古老的社会与宗教等级区分之苦,经济上遭受剥削,同时还受制于殖民地政府的统治。几千名英籍官员治理三亿多名印度人民。印度在寻觅争取自由的力量。
  第二章: 少年甘地
  虽然甘地身披亚麻布,并与穷人认同,然而生于一八六九年的他,却是出生于一栋舒适的三层楼房,在这儿住着他们一家人与他父亲兄弟们的家人。他是他父亲第四位太太最年幼的孩子。甘地家的人属于吠舍等级( 即农人及商人等级 )中不吃肉的商人等级:巴呢亚( Bania  )。事实上,甘地二字在印度文中意思是杂货商。但是甘地的父亲,和他父亲一样,在博尔本德尔( Porbandar )的君王朝中担任首相,那是在孟买北方古吉拉特( Gujarat )地区沿海的一个小州。
  甘地的父亲卡拉姆昌德( Karamchand ),是位精明的政客,尤其以忠心与公正无私而知名。当人们发生纠纷时,他是个巧妙的仲裁者,也许这一点,正为他的儿子立下了典范。在甘地自己的法律与政治生涯中,为发生冲突的派别间折冲协调,就是他首要的目标。
  甘地敬爱他的父亲,但是与他的母亲普利芭( Putlibai )更亲近。母亲给甘地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虔诚。她做到了以极大的牺牲奉献,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服务。而且她还严格遵守宗教上的斋戒期。有一整年的时间,在没看见太阳之前,她绝不去碰任何食物。在季风来临的季节,莫罕达斯就会跑到室外,努力帮她在厚重云层中寻找太阳的踪影,如果太阳没有出现,她只是耸耸肩,微笑,等到隔天再说。
  卡拉姆昌德把家人迁到拉杰果德( Rajkot )。当莫罕达斯还是当地的学童时,他非常的害羞。他每天上学、放学来去匆匆,根本不敢和同学说话。然而,他的生活起了变化。十三岁那年,莫罕达斯娶了一位同龄的女孩,美丽而意志坚定,她的名字叫做卡丝特芭( Kasturbai )。
  这个年龄结婚似乎太小了些,但是童婚却是印度教的一项传统习俗。父母通常在孩子们比婴儿稍大时,就为他们安排好婚姻,根本没听过恋爱结婚这回事。长大以后,甘地反对童婚这项习俗,虽然他自己的婚姻维持了六十二年之久。甘地认为,就是因为这只是个古老的传统,因此没理由再将它实行下去。
  一开始,结婚对甘地来说,是指有漂亮的新衣服穿,丰盛的食物,嫁娶的队伍,和新的玩伴。然而,很快地,他便想要建立起身为丈夫的传统权威。他不许卡丝特芭在没有他允许下出门,但她还是出门去了,他就会非常怀疑嫉妒。最后他们通常谁也不和谁说话。他曾试着在晚上给她上课,但是课程总是无法维持很久。好在他们头五年的婚姻中,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半。因为习俗规定,年轻的妻子有部分的时间必须回到她父亲家中住。
  莫罕达斯对某些事物感到忧心害怕,卡丝特芭却一点也不烦恼,这让他觉得丢脸,尤其是他恐惧在黑暗中睡觉。除此以外,他也觉得自己长得太瘦小,不够强壮。舍伊克米塔( SheikMehtab )是个比甘地年纪大的男孩,他的自信与活泼健康深深地吸引莫罕达斯。舍伊克米塔常利用莫罕达斯的担忧恐惧来劝诱他吃肉。甘地一家和其他许多印度教徒一般,因为宗教信仰而吃素。舍伊克米塔便拿自己做例子来说明吃肉的好处。接着他又提出另外一个论点:印度人因为不吃肉,所以长得矮小瘦弱;英国人吃肉,因此就有力量来统治他们。如果印度人想把英国人赶走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开始吃肉。

甘 地(4)
基于爱国使命,必须成为一个肉食者。莫罕达斯被说服了,同意试试看。第一次尝试的时候,他又紧张又不习惯那种味道,弄得反胃不已。然而,为了救国的使命,他坚持继续尝试,甚至渐渐变得喜欢那种味道了。但是因为欺瞒父母而产生的罪恶感,最后还是战胜了他。他决定等自己能够公开地吃肉,不必冒着父母反对的风险时,再吃肉。
  到后来,甘地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则是出自于自己的选择。吃素这件事,只是一个小男孩对传统印度教教规的质疑之一。他也不了解为什么和贱民接触就会被玷污了。他开始怀疑神的存在,于是停止到庙里去。同时,他对真理的信仰却愈来愈坚固,寻求真理成为他的最终目标。
  一个偶发事件,首度让莫罕达斯知道什么是非暴力主张,也就是他长大后所秉持的原则。莫罕达斯偷偷从家里拿走了些黄金。事后他觉得很羞愧,于是就写了封悔过书,亲手交给父亲。甘地的父亲看完后就哭了,然后把他拥入怀中。真心的忏悔能够使他人宽恕你,而不是愤怒地惩罚你。
  卡拉姆昌德卧病在床长达两年后去世,那年,他的儿子十七岁。在父亲快要死去之前,莫罕达斯感到不安与惊慌,就从父亲床边跑开去找卡丝特芭。
  莫罕达斯的父亲与家人都希望他来继承世袭的官员职位。但是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他的成绩不尽理想,这时他们家的一位友人建议莫罕达斯:为什么不到英国去念书呢?只需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拿到法律学位了。而且他拿的英国学位也较有威望。可是,他的母亲担心他会被*的欧洲社会给腐化了。最后,她放弃坚持,答应让他去,但是他必须先郑重地发下三个誓:绝不吃肉、喝酒及碰女人。
  然而这一计划还有个阻碍。巴呢亚等级的长老( 甘地家人归属于这个等级 )想禁止莫罕达斯出国。因为如果身在英国,就不可能完全遵守他们的戒律,也从来没有任何巴呢亚等级的教徒出国留学过。甘地回答说,他不相信出国就是违反了他们的教规,而且他也不认为等级长老可以干涉这件事。这是一个不愿一味顺应传统的人的回答,内心的目标引导着他的行动,甚至甘冒被逐出本阶级的风险。
  第三章: 伦敦的学生
  在伦敦,甘地发现自己完全迷失在一个陌生的异邦世界。四周的人们,他们的衣服,甚至他们的房子看起来都很奇怪。以往他对英国人的了解大多局限于纸面上,但是眼下更困难的,可能是他不懂得英国社会风俗,这使得他非常不自在。
  虽然甘地坚持吃素的誓言,但是这个誓言在此地的确很难持续。首先,是实际上的问题。他的房东太太以前没遇过任何素食主义者,因此除了燕麦粥、蔬菜及面包之外,不晓得还能给他吃什么。他曾试着在一家廉价的餐厅吃饭,然而最后他只好再度以面包果腹。除此以外,有个朋友告诉他,如果他不吃肉的话,那么就无法打进英国社会。
  这使得甘地更急迫于获取其他的技巧,有助于让他成为一个英国绅士,而不是个迷惑的陌生人。甘地年轻的时候,渴望打入英国社会并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些目标到后来都被他摒弃了。到达伦敦的几个月后,他变得很时髦而且对衣着常吹毛求疵。他去学跳舞、法文、演说,甚至还尝试了小提琴,希望能学着去欣赏西方的音乐,这一切都和以前的他不一样。
  后来,他终于找到一家素食餐厅。他满心高兴地吃着到此地后的第一次正餐。甘地发现伦敦不只有其他素食主义者,还有一个素食团体。在和这个团体的会员交谈中,甘地了解到,有的人是为了哲理与道德上的因素而吃素,也有的人则是为了健康。现在,吃素对他而言,也成为自觉性的选择,不再只是义务。
  素食者团体的存在,让甘地兴起了以写文章来支持吃素的念头,同时也让他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甘地头一次知道《 薄伽梵歌 》( Bhag*ad Gita )这部史诗,也是经由素食者团体会员的介绍。实际上,这本史诗是印度教徒的圣书或祈祷书。甘地却很不好意思地承认他以前从来没读过,然而在他的后半辈子里,这本书对他影响极多。他看了旧约圣经,觉得无聊沉闷。可是,在新约福音中,他发现了耶稣登山训众这一篇。耶稣教人忍受屈辱,坚持非暴力的行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