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是否发现这样的事实:在家里,孩子喜欢、害怕的家长是说话少的一方,而对整天唠叨的家长孩子并不当一回事。
  3。暗示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及时的正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及时的正面教育,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行为准则。但有时候,如果孩子所犯错误不是特别严重,不需要正面指出,则可通过侧面教育的方法进行,这个方法就是暗示。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就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是否发现这样的事实:同样一个错误,同样一个孩子,家长采取直接批评教育和暗示教育,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
  4。换个立场
  换个立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要以宽容之心对待,要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孩子,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么做,想一想自己小时候是否犯过同样的错误。当你站在孩子立场上理解孩子的时候,你对孩子进行的批评教育,就会避免过分严厉和简单粗暴。也只有站在孩子立场上理解孩子的时候,你的批评指导孩子才能乐于接受。
  换个立场的第二层含义是: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批评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那个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我们是否发现这样的事实:当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的时候,孩子原来并不承认、不想告诉我们的东西反而通通都说了出来。原来喜欢撒谎的孩子也变得乖顺、诚实起来。
  5。适时适度
  有些家长比较粗心,在教育孩子时易犯冷热病。对孩子的错误,有时间、想起来了,就说上几句;没时间、想不起来了就“pass”过去。但等某一天心情不好,或者孩子又犯了新错误的时候,这部分家长又记起了孩子过去的错误,于是新账老账一起算,而且很严厉。这样时有时无、松紧不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正常的成长是不利的。孩子,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孩子,他们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加上好玩的天性,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刚犯的错误转眼也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事倍功半。
  我们是否发现这样的事实:当你指出孩子前几天所犯错误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不承认,还会觉得父母小心眼,老拿过去的事情找茬。所以,当发现孩子的错误时,家长最好及时指出、及时纠正,不要等到明天或者后天。
  以上五种技巧,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候应该注意的。当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聪明的父母还有许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技巧,也不妨说出来,让我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我们在交流、学习的同时完成好我们神圣的教育使命。
  

自己是怎样的家长(1)
说到认识自己,可能许多家长还比较纳闷,难道我连自己也认识得不清楚吗?是的,在做家长履行教育责任的时候,确实有许多家长不清楚自己的角色。
  和孩子有普通孩子、优秀孩子、“不良”孩子一样,家长也有普通家长、优秀家长、“不良”家长之分。
  所谓普通家长,就是大众化的家长。他们爱孩子,关心孩子,能够按正常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虽然方法时常有不当之处,但基本不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占多数。
  另一类是优秀家长,他们除了具备普通家长共同具有的素质外,还能够按孩子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孩子实际的教育计划并一步一步地实施,最终取得成功。
  当然,也还有极少数家长就是不良家长。他们往往素质低下,自己本身品质方面有问题,而且教育观念不正确,教育方法不恰当,他们传授给孩子的尽是一些有违社会公德、损人利己的东西。他们的教育不仅对孩子正常的发展没有帮助,还以自身的恶劣言行,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这样一来,一个又一个“小人渣”在“不良”坏家长的培养下长成了,这样的人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当然是负面的。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家长的好坏、优劣于否,并不是以职业和学历的高低来论的。高学历、好职业的家长未必就是合格的、优秀的家长,低学历、无工作的家长未必就是不合格、不优秀的家长。也就是说,家长的优劣与学历、职业不存在直接的等号关系。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文化、没有工作、也没有什么教育理论的家长,他们往往仅仅凭着对孩子最原始、最朴素的爱和责任,凭着自己身上热爱生活、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及时地提醒、鞭策着孩子,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感化着孩子,结果培养出了十分优秀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就是优秀的家长。
  相反,一些有社会地位、有文化,也懂得许多教育理论的家长,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却对孩子疏于教育,或者理论讲一套,实际做一套,对孩子或娇惯或放纵,结果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当然属于不称职、不合格的家长。
  也有极少数的家长,他们自己本身可能就素质不高,在他们那里,一切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都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为了自己不惜任何手段的无耻、毒辣、凶残。这样的家长当然教不出什么好孩子,他们自然就是“不良家长”了。
  以上主要是从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的角度对家长进行划分的。现在比较流行的划分方法是按照家长的责任心和懂教育的程度划分,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既有责任心又懂教育,能够按孩子成长的规律科学地教育孩子,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才;
  第二类:既没有责任心又不懂教育,他们只能给孩子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其他方面则由孩子自由发展,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的约束比较少,在社会大环境不错的时候也容易成才;
  第三类:有责任心但不懂教育的家长,他们往往按照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结果却不怎么好。这样的家长是最可悲的,但这样的家长却占中国家长群体相当大的比例,失败的孩子大多由这类家长造成。
  案例一:建明是我教过的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他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护士,普通的职业,普通的家庭。但是他们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却很不普通。可以说建明的父母是我接触到的家长中,最有责任心而且懂得教育的一对。

自己是怎样的家长(2)
听他们讲,还在建明未出生之前,他们就订阅了一些育儿知识的杂志进行学习。建明一出生,他们平时学习的东西就派上了用场。他们从吃饭、睡觉开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从教孩子参加各种家务劳动,到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从培养孩子专心阅读、专心做作业,到鼓励孩子勤于思考、勤于发问。事事都用心去做,事事都有规划。
  孩子在学习中有困难了,他们就及时和孩子一起分析、克服;孩子有烦恼了,他们就及时帮助化解;孩子犯错误了,他们就及时而耐心地和孩子沟通,指出不对的地方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孩子取得成绩了,他们就和孩子一起庆祝并提醒孩子不要骄傲;孩子考试考砸了,他们首先鼓励孩子不要气馁,然后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而且他们积极联络学校、老师,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老师交换看法。各种教育杂志,从《育儿指南》《父母必读》到《家庭教育指南》《中学生》等,他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学习。就这样在父母用心而科学地培养下,建明成了学校最出色的学生。而且,他的出色表现在成绩、品质、社交等方方面面。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出色,最有希望考入北大的学生,高考时却因为一门功课没有发挥好而失去了上北大的机会。就在大家为他感到遗憾时,他本人却十分开朗地一笑说:“不遗憾。这说明我的努力还不够,我还得继续努力。”果然,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北大研究生院。
  案例二:阿中也是我教过的学生。他的父母也是我接触过的非常有责任心的父母。但和建明的父母相比,他们却不懂教育。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因为爷爷奶奶的娇惯,孩子养成了淘气、任性的坏习惯,做父母的也没有及时纠正,心想等孩子大一些上学了自然就会懂事。但等孩子上学了,以前的坏习惯一个也没有改掉,而且还不爱学习,考试成绩很差。这个时候,做父母的急了,对孩子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由以前的放任、娇惯一下子严厉起来,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哪里想到,孩子越遭受打骂越不爱学习,甚至干脆逃学,有时也不回家。
  为了挽救孩子,他们又改变了教育方式,由严厉的打骂变成了虚弱的哀求和眼泪。可别说,在父母的哀求和眼泪中,阿中确实进步了不少,还勉强读完了初中。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的前程,他们两口子求爷爷告奶奶、东奔西走,又是找关系、又是花大钱,好不容易买了一个重点高中的就读机会。但是,由于孩子学习基础差,上课根本听不懂,也只好在课堂上打瞌睡,有时还逃课。可怜的父母为了掌握儿子的情况,又怕让儿子知道,常常偷偷到学校教室外偷看……
  他的母亲曾不止一次找我们任课老师哭诉,求老师们无论如何也不要放弃她的孩子。看着她那因为儿子憔悴不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