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问君能有几多愁-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才学的难得帝王,也都以悲剧收尾。

  不同的是,刘义隆为人比较猜忌,不惜对自己的骨肉同胞痛下杀手,而他最终也未能逃脱被儿子杀死的厄运。这恰与好人做滥、孝慈仁爱的萧衍形成鲜明对比,但其最终的命运倒也与刘义隆同出一辙:被自己的侄子所出卖,连自己的儿子也不卖力搭救自己。两个人可以说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

  “呜呼!天道何其酷焉。虽历数斯穷,盖亦人事然也。”不过个人的时运,还是要靠老天来成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默默无闻的后妃们
四、皇帝的爱情、创作与文化之功

  1、默默无闻的后妃们

  虽然萧衍人物*,可是他的爱情生活却也并不光鲜,平庸得都有些叫人怀疑。他其实更像一位有着仁者之风的学者,勤于学术又加之事务繁忙,生活总不免简单、枯燥,乃至乏味得让人都觉得可惜。

  他年十八、九就娶了高门大姓高平郗氏之女郗徽(468~499)为妻,她的母亲还是刘宋的一位公主(宋文帝之女)。按照《梁书》中的记载说,郗徽幼而*,不仅擅长隶书、好观览史传,而且分内的女工之事,也无不娴习,其才分与萧衍倒也般配。当初,宋后废帝刘昱想要纳她为皇后(这时她还是一个小毛孩,而且史书上也未言明其姿色、气质如何),齐初安陆王萧缅也想娶她,但都被郗家托病婉拒,大概是因为那时生活在帝王之家的安全系数太低吧,所以她的家人有顾虑。可绕来绕去,她还是未能逃脱与帝王沾亲的宿命。

  齐高帝建元末年(482),萧衍得以与之喜结连理。少年夫妻恩爱多,后来她便相继为萧家生下了三位未来的公主:即永兴公主萧玉姚,永世公主萧玉婉,永康公主萧玉嬛。可惜没有添个男丁,这在当时不可谓不是一个莫大的缺憾。三位公主倒是个个随父母,学养才情都很高,只是后来永兴公主却与其叔父萧宏乱伦,还阴谋刺杀父皇,实在是千古笑柄。而萧衍之治家不严似可见一斑,可他也居然在女儿阴谋败露之后将其赦免,大概也是这种宽纵才助长了弟侄、儿女的这种骄戾。

  建武五年(498),萧衍成了雍州刺史,在安顿好之后,他随即将郗徽母女接到雍州居住,可惜这郗徽天不假年,到雍州的次年便一病不起,“殂于襄阳官舍,时年三十二”,这让萧衍在痛伤手足之际遂又添一份丧妻之痛①,的确也够凄惨的;况且一面是中年丧妻,一面又是自己将举大事,缺失内助总是一种悲哀。但郗徽毕竟是他的正妻,所以在萧衍成为皇帝之后,郗徽便被追封为皇后,以“表号垂名,义昭不朽”。

  虽然史书上关于两个人感情的记载阙如,但料想应该是和谐的吧,不然也无法解释他的“性方正”和重感情。不过,在萧衍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应该还是他的侍妾丁令光(485~526),尽管她也低调得很。

  丁令光的家族本是谯国人(在今安徽,曹操的同乡),但其世居襄阳,所以她便出生于樊城。就在她出生的时候,据说“有神光之异,紫烟满室,故以‘光’为名”(此事疑似附会),看相的就为此说道:“此女当大贵”,给皇帝当小老婆算不了什么,给太子、皇帝当妈才显脸面。

  萧衍当时人在襄阳,丁令光才不过十三四岁,可已是芳名在外,萧衍遂纳她为妾。有一件奇怪的事大概是真的吧:丁令光在左臂上天生有一块红痣,无论怎么想方设法都无法消除它,可是当她结婚以后这块红痣突然就消失了。人的生理变化本也正常,可这在旁人看来仿佛是说明她嫁对了人。倒是丁令光为人颇可称道,作为侧室,她在服侍正室(郗徽)方面可谓小心恭敬,这在当时也算难得了吧。而最特异的是,她“尝于供养经案之侧,仿佛若见神人,心独异之”,似乎她生就便与学术、经典特别的有缘,所以她才不仅仅拥有一个好学、博学的丈夫。

  果然,就在萧衍发动革命的时候,丁令光给老公献上了一份特别的厚礼——为他生下了自己的长子萧统,也就是后来驰名于世的“昭明太子”。此时的萧衍已经是年近不惑的人了,能有自己的亲子该是何等快事一桩!而革命的干劲儿也更足了。也正是从有了萧统起,他又得以相继添了七个儿子。为了有所表示,于是萧衍登基之后的天监元年(502)八月,丁令光便被晋封为贵嫔,位在三夫人上,居于显阳殿。而在她的儿子成为“太子”之后,母以子贵,“于是(丁)贵嫔备典章,礼数同于太子,言则称令”,更不同于一般。后来她又连续为萧衍生下了两个儿子,其中之一便是后来的风雅不减老爹的简文帝萧纲(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一个非丁氏所生的哥哥)。

  史书上称丁令光性情仁恕,及居宫内,接驭自下,就没有人不感到欢心的;她不好华饰,器服无珍丽,也从来不为亲戚们“走后门”。等到萧衍弘扬佛教的时候,丁令光带头奉而行之,也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素食主义者。而萧衍所看重的佛家经义,她也能通晓其中大略,而尤其精通《净名经》,可见她颇有学养和慧根——真是跟什么人像什么人,怪不得儿子们也那般出众。她平常所受的供赐,也都拿出来充作法事了,悉心向佛之心,的确很是难得。

  普通七年(526)十一月,丁令光殡于东宫临云殿,年四十二。有司奏谥曰“穆”,含温和恭敬之意,以示褒扬。等到萧纲即位,便追崇其母为穆太后,可惜她不能生前享此殊荣,也大约她是根本不在乎这些身外事的吧。

  当然,萧衍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后宫的女人肯定是少不了的,他的禁欲也只是五十岁以后的事。其余被他充入后宫的,比如梁元帝萧绎的生母阮令嬴(为爵位不高的“修容”),她也曾是齐始安王萧遥光和东昏侯萧宝卷的女人。不过若非因为她是皇帝的老妈,大概也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可以称道的地方吧。

  也许正是因为萧衍这个老公的出彩,才折没了他的老婆们的光芒吧,而那时衣冠之士也多讳言内事,女子们默默无闻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① 郗徽其实是死在萧衍兄弟们的前一年。

2、萧家父子数第一
自曹魏至于隋唐,贵族社会不但垄断了物质,也几近垄断了精神文化,看上去他们真可谓是一群有钱、有闲、有品的理想之士。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则莫过于当时上流人物包括最高统治阶级都喜欢文艺,或者说都喜欢赶风雅时髦。

  尤其是在南朝,“宋武帝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连刘裕这样的武功型皇帝都如此热心,他惟恐叫人视为“鄙夫”,虽然自己诗才并不怎么样,但国有大事,仍常作诗,并命群下共同赋诗唱和。南朝文化繁盛也体现在写手繁多(不单纯是爱好),像一些高门大族,可谓“人人有集”,文学创作在那时实在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可见在如此热烈氛围的带动下,自然“不会作诗也会吟”了。

  比如萧衍麾下的大将曹景宗,“颇爱史书,每读(司马)穰苴、乐毅(两位名将)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虽然爱看史书、有点追求,但是“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不会写的字就自己造,可见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多。可是有一次在皇帝组织的宴会上,群贤毕至,自然又少不了皇帝与文臣们诗词唱和一番,这时皇帝玩得尽情,突然起意让同在旁的曹景宗也作一首,大家图个高兴(“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属于命题作文);没想到这曹景宗也不推辞,他略一思忖,便提笔道:“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萧衍观后颜色为之大变,“叹不已”,他实在看不出这老曹竟如此深得魏晋诗风的刚健之气!在南朝诗歌一派浮华绮丽、病态纤弱之中,老曹此诗自然以其粗犷豪迈卓然而异。

  南方的“华裔正统”是这样,北方的“僭伪之主”们也不甘落后。当时的北魏孝文帝元宏便是这样,他“雅好诗书,手不释卷”,难得的是“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尤其“爱奇好士,情如饥渴”。皇帝们都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了,自然可见当时的文化氛围之浓厚。

  而帝王文学最显明、最突出的代表,则莫过于“北方文学”(风骨派)之代表曹操父子,与“南方文学”(风情派)之代表萧衍父子。而有人更曾戏言,若是比较历朝皇族的文采和贡献,如果南梁的萧家认第二,可能就没有敢认第一的了。

  先说萧衍本人,按照《梁书&;#8226;高祖本纪》中的记载说,他“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而且经史子集、歌赋词章、书画琴棋、天文地理、阴阳术数、医药养生皆无所不通,“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总之,“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可谓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帝王全才。

  南梁一共四任皇帝,倒是有三个文采非凡的。而萧梁皇室能文者之多、水平之高、对中国文学贡献之大,也为历朝皇室所仅见。萧家父子可以称得上是文学世家,萧衍之外,除了其早亡的四子、五子外,他的长子萧统、次子萧综、三子萧纲、六子萧纶、七子萧绎、八子萧纪,孙子萧詧等都是文学高手,并且有相当出色的作品传世。前面已经提到,其女儿中也不乏文才扫倒须眉者。

  为此,明代学者张溥便评论道:“帝王之家,文章瑰玮,前有曹魏,后有萧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代学者贺贻孙也说:“南朝齐梁以后,帝王务以新词相竞,而梁氏一家,不减曹家父子兄弟”(《诗筏》)。

  不过较受后人诟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