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水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荒原水畔-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刑地便呈现在眼前。看着阴森森的刑场,人人惊恐万状。
  刑场内一群狼狗还在撕扯着刚被枪杀的尸体。日本兵还跑来跑去的忙活着……
  ※                  ※                    ※
  “杀人场”占据了一个小山包,铁蒺藜围着。山头削平,成了一片开阔地,长着矮矮的杂草。靠公路的北边矗立着一排象电线杆子的木桩。南边有个台子,中间插着一根很高的铁杆子。一排红砖房子,挨着“杀人场”的入口处。一条沙子路,平平整整的通向公路。
  赵学志怒目圆睁,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半晌才说:
  “这就是日本鬼子的‘杀人场’!多少抗日志士都在这圪塔被杀害了。”
  “呀!!”小朋友们都倒抽了一口冷气,注视着铁丝网内的各种设施。
  “哥,那一排木杆是做呒用的?”一直闷声不语的刘立武问赵学志。
  “那是挂人头的。——日本鬼子把人杀了还要把头割下来,挂着示众。”
  “啥——啥——啥——”吓得刘宏茂张口结舌。
  “啥——叫示众?”孙家盛揢揢巴巴地问。
  “示众就是让大伙看,吓唬人呗。”
  “那插着杆子的台子呢?”
  “人家说那是‘点天灯’用的。”
  “啥叫‘点天灯’?”
  “‘点天灯’就是把活人绑在杆子上活活烧死!”
  “妈个巴子!”“王八羔子!”“驴劲的!”小伙伴们愤愤地骂着。
  “这日本鬼子不是人做的!”“坏透顶了!”“真可恶!简直没人性!”大伙儿七嘴八舌的诅咒着。
  “听说赵尚志、赵一曼都是在这圪塔被日本鬼子杀害的。”赵学志两眼闪着泪花。
  “赵尚志、赵一曼是谁?他们是兄弟俩?”刘立武第一回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赵学志。
  “胡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咋会是哥俩。”赵学志瞥了刘立武一眼。
  “那是姊妹俩?”刘立武又说。
  “不是”赵学志接着说:“人家说,抗日的都是兄弟姐妹,比亲的还亲。”吞了一口吐沫他又说:“人家说赵尚志还真的有个亲妹妹叫赵学文,也在抗日队伍上。”
  “哎!听说赵一曼在一面坡还有个干妈呢,去问问她不就结了。”刘宏茂说。
  “对呀,多候去?俺们一块儿去!”刘立武当真地说。
  “别瞎白了。她一定和队伍一起在深山老林子里打鬼子呢。你能找着才怪呢。”孙家盛说。
  ……
  “别光顾说话啦,还是下去再割点吧。要不然,让教官来碰见,又要挨镰刀把子了。”赵学志看了看天,提醒大伙儿。他又说:“赵尚志、赵一曼的故事我听人家讲过很多。完了,我再给你们讲。”
  大伙儿回到原先割草的地方,继续割了起来。
  “学志哥,日本鬼子为什么要杀害赵尚志呢?”刘立武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刚割几下,就又提起话头。
  “因为赵尚志坚决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打他们呗!”赵学志气哼哼地跺着脚:“小日本不来,咱们哪儿能遭这份洋罪呢!”
  “是啊,要不是日本鬼子,咱们哪儿能遭这洋罪呢!”
  “缺吃少穿,挨打挨骂,担惊受怕。”
  “念书就念书呗,还要‘勤劳奉事’每回都累个贼死。”
  “放假了,还得给人家割马草,忍饥挨饿,日晒雨淋。”
  “啥时候这才是个头呢?简直都没法活下去了。”
  ……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数落着,个个气冲牛斗。
  “赵尚志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他发誓要跟日本侵略军斗争到底。坚决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日本鬼子害怕他呀!”赵学志压低着嗓门儿讲着,伙伴们都竖着耳朵贪婪地听着。他吞了口唾沫继续说:“赵尚志是朝阳人,后来来到哈尔滨。打小就很有志气,一心报国。书念得好,念书时就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往后他考上了黄埔军官学校,日本鬼子侵占了咱们这圪塔后,他拉起了珠河反日游击队,当过队长、司令、军长、总司令。他带领很多将士跟日本鬼子打,非要把日本鬼子打出去不可。他们打死老多老多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怕他怕得要命。日本鬼子一听说赵尚志来了,魂都吓没了。”
  “唷,那他还是个大将军咯!”刘宏茂敬佩地大叫了起来。
  “你小声点。”赵学志拍了他肩膀一下。
  ……
  ※                  ※                    ※
  晌午歇工的哨子响了。学生们仨仨俩俩凑在了一起啃干粮。刘立武四人又爬到山坡上,依着软绵绵,厚实实的青草,啃起窝窝头来。刘立武还把咸鱼干分给大家就着吃。伙伴们狼吞虎咽地很快就吃完了。一玻璃酒瓶凉水大伙儿轮着喝了一遍,然后各自眯缝着眼儿憩息。
  山坡上微风淅淅,夹带着割下的青草,散发出的幽微清香。蝈蝈、蛐蛐窸窣地叫着。有的同学已进入了梦乡。而刘立武几个人虽然也闭着眼,却都在想着赵尚志、赵一曼。忽然刘立武直起身子:
  “学志哥,你知道赵一曼是哪里人吗?”他一直在等赵学志讲赵一曼,而赵学志总是不讲。刘立武再也耐不住了,就急着提出来问。
  “关里的。”赵学志仍旧眯缝着双眼躺在那里喃喃地回答。他很想把赵一曼的故事讲给伙伴们听,只因上午他讲话太多,太累了,想休息一会儿再讲。
  “关里的?”刘宏茂、孙家盛腾地坐起来好奇地问:“关里在哪儿?”
  “关里,就是山海关里边。”赵学志索性坐起来:“我们这圪塔是山海关外边,所以叫关外。”
  “山海关离咱这圪塔有多远?”孙家盛急着插话问。
  “人家说远着呢,三天三夜都走不到。咱们要去,得坐火车,经过哈尔滨,新京(长春),奉天(沈阳),才能到山海关。”赵学志说。
  “呀!那么远哟!”三人同时惊叹。
  “远?赵一曼的家还远呢!”赵学志说。
  “还远!?”三人再次惊诧道。
  “人家说,他老家在四川宜宾。”
  “四川宜宾是啥地方?”三人问。
  “那我就说不清楚了,反正很远很远。”赵学志又说。:“赵一曼可是个女英雄,能文能武,有学问又能干。她和男的一样能领兵打仗。打仗的时候,她要在山顶上,鬼子就别想上山来;她要是从山上下来,鬼子就别想蹽了。她那支枪指哪打哪——赵学志用手比划着‘啪!啪!’——日本鬼子有来无回。”
  哨子又响了,大伙儿都回原地继续割草。这时候教官用话筒通知:“这块儿草长得茂,每人再加20捆,谁割完谁先走。”附近的学生
  都“嗷嗷”的叫唤起来,有人还骂起了脏话。
  刘立武几个人则全然不顾这些,他们一面割草,一面聚精会神地听赵学志讲赵一曼。
  ……
  ※                  ※                    ※
  夕阳早已西下,荒原上风凄凄,野茫茫,漆黑一片。割马草的小学生一人背着一捆青草,稀稀拉拉地走在归途上。有的实在走不动了,索性倒在路边喘息。有的饿了就拔地里的野菜充饥;有的就嚼背上的青草。人人都又饥又渴,精疲力尽。
  赵学志、刘立武、孙家盛、刘宏茂四人都不顾疲劳,饶有兴致地一边走一边议论赵尚志、赵一曼。
  刘立武说:“赵一曼真够意思。一个女人家,还从那么老远跑到这儿替俺们打日本鬼子!”
  孙家盛说:“她一定不是凡人,是仙女下凡!”
  刘宏茂说:“是救苦救难的菩萨!”
  赵学志说:“人家说,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
  刘宏茂说:“中国共产党还管‘满洲国’的事?”
  赵学志回头看了看后边没有人,压低了嗓门说:“人家说,啥‘满洲国’,全是日本鬼子搞的名堂。本来咱们都是中国人。”
  刘立武说:“可不,俺在大连是中国人,来到这里又成了‘满洲国’人,都把俺弄懵了。那天俺说是中国人,那个驴劲的张富贵还说俺‘反满抗日’,‘反日宣传’呢。”
  “噢,原来咱们都是中国人!”宏茂、家盛互相瞅着,伸长了舌头豁然大悟。
  “人家说,赵尚志、赵一曼就义前都高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万岁!
  中国人民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赵学志高举着拳头绘声绘色地讲。
  刘立武听了赵学志讲的这些话激动地说:
  “俺就要学他们,俺也要当中国共产党!”
  “我们都当中国共产党!”学志、家盛、宏茂,紧跟着也都表示。四个人围成一个圈,激动地把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由于兴奋,四个小家伙忘了饥渴和疲劳,一路振奋地走着。突然,他们隐约听到前面传来牛倌儿虎子的吟诵:
  “……遥望红日升。遥望红旗飘。遥望我爸挥刀跃战马……”
  四人立定,侧耳细听后激动地同声呼喊:
  “虎子哥!”便不约而同地奔着吟诵声跑去。
  跑到跟前一看,有许多小学生都停在那里。
  “虎子哥,你咋在这儿?”四个人一起围到虎子身边亲热的拥着。
  “一早儿见你们都往这边走,我也跟了过来。”虎子一面把采摘的山葡萄分给大家吃,一面答应着。
  虎子心疼地环视了周围的每一个认得或不认得的小兄弟后,把一捆一捆的青草拴在一起,搭在牛背上。又把几个瘦弱的孩子扶上牛背。然后冲着大伙儿说:
  “天黑半天了,咱们咬咬牙走吧。”他把鞭子甩得“叭!叭!”山响,象是命令,又象是催人奋进的号角。鞭声划破了寂寥的夜空,奔向四方又迅速地折了回来。月黑风高,荒野里显得格外空旷。一群小学生跟在牛群后,一歪一扭地走着。黑暗中,孩子们不断的重复着虎子编的那首《牛倌谣》:
  小牛倌儿,
  上山尖儿,
  山尖儿高,
  看得辽。
  遥望红日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