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商演义-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田无禽。(意收获无望)

  于南狩,得其大狩。(大狩,大收获)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一齐到高坡去射鹰)

  包有鱼,包无鱼。(包,葫芦)

  公戈,取彼在穴。(戈在穴,一齐去拿。)

  畜牧

  畜牝牛。(养母牛)

  羝羊触藩,羸其角(羝,公羊。羸,瘦弱。意折断。)

  丧马勿逐,自复。(马跑了,不用找,自己回来。)

  见猪负涂(猪在泥中打滚)

  包荒,用冯河。(用葫芦过河。)

  穴居

  需干皿,出自穴。(穴,居处)   

  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来之坎坎,检且枕,入于坎穴。(?)   

  困于石,据以棘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宫,与穴铜)

  婚姻

  枯杨生荑,老夫得其女妻。   

  枯杨生华,老妻得其士夫。

  乘马班如,求婚媾。

  战争

  公用享于天子。   

  王假有家。   

  王用享于帝,   

  王用享于岐山。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利建候行师。  

  武人为于大君。   

  ………在床下,用史巫纷若。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有征字十四处,有孚字三十三处。)

  岐山,据古书,周起源于岐山。岐山一词在这里出现,据行文,象是商人的祭祀圣地。

  殷都怎样墟下来?

  关于殷墟遗址的探索就是这些。掩卷沉思:殷都怎样成了殷墟?对于殷都,古书为什么就没有记载?说到这里,想到了:“门前有一个奴隶,三十六头家畜”,“宫殿前,埋有一个奴隶,二百一十九头牲畜”,“有看门的侍卫,携带戈,盾”,“有2-3个女奴仆”,“埋有五辆马车,西侧一匹马”,这不是一幅幅生活画面吗?

  一个辉煌的巫祠圣地蒸发一样的消失了。本书不能不这样想象:殷墟不像是遗弃的废都,也许是发生了突然的灾难,猝不及防的埋在了地下。

  在古书墨子中精心描述了一场地震灾难。说,(天,或帝)命令颛顼去消灭它。于是,禹执行命令将灾难(有苗)平息了。颛顼,禹,有苗出现在墨子书中。颛顼是卫河神,可知这是发生在安阳地区的地震灾难。

  据史记,从盘庚以后,巫祠的地位日渐衰落,武乙时,发生了驱逐巫祠的事件。这是公元前1500年的事情,殷墟不晚于这个时间。

  殷都毁于地震灾难,这是可能的。殷都毁于地震,洛阳二里头毁于地震,殷都和二里头结束的时间相同,都在公元前1500年。这是从时间的推断。下面从文献记载角度考察:

  规模宏伟的古建筑有:

  甘肃秦安公元前3000年。西辽河红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这两个古建筑年代久远,而且又不在古汉语地区,但是在古书中留下记载。殷都公元前1500年。二里头公元前1500年。这两个古建筑年代晚得多,又在古汉语地区,但是,古书却没有记载。

  上面的统计实在是太反常了。怎样解释?怎样认识?

  公元前1500年,在短的时间里,在黄河流域,连续发生大地震。殷都的古建筑毁灭了。二里头的古建筑毁灭了。经历灾难的古人面对废墟瞠目结舌。灾难以后的几代人时间里,这里都是无人区。几代人过后,当古人重建家园的时候,灾难被忘记了,没有人再传说。历史的遗忘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大商的衰落,殷的衰落却不是一次灾难能够决定。我们看到了殷墟的大型建筑和大墓遗址,殷巫祠超出了当时大商氏族的生产能力。我们看到了殷都辉煌后面的危机,这是殷都衰落的根本原因。演义宁可相信大商的衰落象历史上历次政权危机那样。但是,殷都和二里头的古建筑确实是毁灭于大地震。 。。

成汤
成汤

  章丘地区建立起来以古城为标志的氏族中心。汤氏族开始了向西方的迁徙。(古河道是人工生产的摇篮,古济水是古汉语氏族的母亲河。但是,汤氏族还是离开古河道向西方迁徙。这是因为黄河改道的原因。古黄河不是走今天的河道,而是从河套向东,从桑干河直接入海。今天的黄河是冲破龙门,南下与渭河汇合转向东流。从济水入海。黄河改道以后济水水流大增,河水泛滥,古河道不再适宜生存。)

  关于汤的故事记载于史记。在史记中,汤是被当作氏族的首领讲述。

  “天乙立,是为成汤。”

  商谱的名字是天乙,古书和故事的名字是成汤。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做帝诰。”

  成汤,就是汤。成是对汤的尊称,好像今天说“伟大的”。

  自契至汤八迁,是指商谱的前八个名字。

  始居亳,是说汤从古河道分支出来迁徙到亳。大商流传下来的亳有好几个。今天的地图上标记了两个。史记注解有南亳,西亳,景亳。景亳在黄河北,卫河边,可能是殷墟。这样的话,殷都就是景亳。南亳在安徽北部,商丘南。伊洛的西亳在偃师,二里头。“亳”是商族祭祀祖先的地方。从殷都,二里头和商丘三个亳看,是都市规模的中心巫祠。

  从先王居,先王是指“帝喾”。喾崇拜曾经传播到伊洛,传说在伊洛建亳。这是可能的。汤氏族迁徙自然选择喾崇拜传播到的地方循着喾传播的方向。事实上,汤氏族的后代唐政权确实在伊洛建立起来。

  帝诰:向帝报告,说汤来到了祖先住过的地方。帝诰是大商重要的礼制。氏族的重大事情要向帝报告(和请示)。帝实际上是中心巫祠的巫和巫祠首领。如果是向崇拜和祖先报告,则是以祭祀的形式。这里是指请安阳的中心巫祠向帝占卜,求得帝的指示。巫祠崇拜帝,氏族崇拜祖先,随着氏族力量的增长和巫祠力量的衰落,帝便有了天和祖先的双重意义。大商的崇拜很复杂。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做汤征。”

  汤征诸侯:诸侯指伊洛地区的非古汉语氏族,汤氏族迁徙到伊洛与伊洛氏族的斗争。汤氏族从古河道向西迁徙,一路上发生了多次的氏族斗争。一群氏族人与另一群氏族人相遇,于是,打起来了。结果,弱的群被赶跑了,或者弱的群向强的群依附。斗争结束了。汤时代所谓的“征”不过如此。

  诸侯,这是周春秋以后的语言。在汤时代,就是商族以外的氏族,非古汉语氏族。读者不要忘记,成汤时代仍然是“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的氏族时代。

  不祀,不向大商的帝祭祀,那就是异族,对大商不依附。

  “伊尹,名阿衡,汤举任以国政。”

  伊尹:汤氏族的巫祠。伊是巫祠机关,尹是职务,就是巫。这一代的“尹”叫做阿衡。

  国政:政权机关。

  据周易,大商的氏族首领是王和侯。王主持政务,侯是战争时的军事长官。巫字在周易中出现。伊和尹是早于巫时代的名字。这样看,汤是汤氏族组织的总称,包括氏族首领王侯和巫祠首领伊尹两个部分。前文,天乙立,是为成汤。天乙是(安阳)中心巫祠对汤氏族的“编号”。

  汤的历史是周以后制作的。周以后,在政权里,不再有巫祠的机构。巫祠只是主持宗庙的祭祀,宗庙的管理。巫祠已经在政权以外,(例如,周的镐京,后人当作周都,其实,镐京是周人的祖庙)。这一段,就是将伊尹当做汤的臣下。实际上,巫祠的伊(从行文看)权力很大,而且十分独立。

  在史记中讲述了3次汤对氏族的斗争:对葛伯的斗争,对夏桀的斗争,对昆吾的斗争。汤的领地在伊洛。葛伯在伊洛南,夏桀在伊洛北,昆吾在伊洛西。下面是对夏桀和昆吾的斗争。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作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告令师:告是文告,师是军队,汤誓是文告的标题。

  这一段话讲述了两次氏族斗争,对夏桀的斗争和对昆吾的斗争。

  依据上面的记载,能够知道:汤氏族从古河道进入伊洛。伊洛是伏羲人的领地,葛伯就是伏羲人的后代。葛伯对大商不祀,汤始伐之。结果呢?伏羲人在伊洛的最后一支氏族消失了。汤氏族进入伊洛以后,对夏桀和昆吾的斗争实际上是汤氏族的两次扩边战争。

  在黄河北,与夏桀,斗争的结果是:

  “桀败于有娀之墟。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夏桀败退了,退到了“有娀之墟”。夏的首领跑到了“鸣条”。有娀和鸣条在哪里?周人对娀狄人称有娀。鸣条也不是古汉语。这是说,夏人战败了,向北退到漳河,夏人的首领桀退向更北的鸣条。夏桀为什么退向漳河?可知夏人并不是一支单纯的氏族,而是汇合了多个人口成分。

  山西是夏人的领地。汤氏族进入了夏人的地区。山西南部在今天仍然有夏县,有夏墟遗址。因为对夏的斗争,汤的领地扩大到了沁水地区。夏桀败走了,夏人有分支氏族向西退去。这一支氏族自然就是夏人的后代。读者知道,周人有一段祖先来自西岐的传说,就是这个时期的事情。

  汤氏族向西方扩边发生了与昆吾氏族的斗争。

  昆吾与葛伯同祖,都是伏羲人的后代。葛伯在伊洛中心,昆吾在伊洛西。

  作乱,这是汤氏族向昆吾发动战争的理由。汤氏族战胜了昆吾,进入洛阳西部的山地,确立了汤氏族在伊洛的首领氏族的地位。

  史记中成汤的事情就是这些,讲述了汤氏族迁徙和开发伊洛的过程。 。 想看书来

一条卜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