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商演义-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记中成汤的事情就是这些,讲述了汤氏族迁徙和开发伊洛的过程。 。 想看书来

一条卜辞 唐祖先 二里头遗址 历史的并合 羌
一条卜辞

  大商有谱,这对于探索大商极为方便。前文探索了天乙。在天乙后面有4个名字。这4个名字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这4个名字是谁?史记有一段话,可以参照。

  史记:

  “汤崩,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弟外丙继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帝中壬继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汤有二个弟弟,一个叫外丙,一个叫中壬,汤的儿子先死。汤死的时候,孙子还小,不能继位,就请汤的弟弟来代理主持唐的国事。七年以后,汤的孙子太甲能够主持事物,伊尹就立太甲继位。)

  这是一个故事,是依据于传说编的故事,是周春秋时代依据继位方式想象出来的情节。故事嘛,说书的嘴,唱戏的腿。本书不是讲故事,是探索事实。这4个名字的事实怎样呢?

  从考古的甲骨文中发现了一段话。这段话说:

  “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

  这一段话对于探索汤氏族极为珍贵。

  贞,是询问。问卜的人向帝的询问。问卜人是谁?御自唐,来自唐。问什么事?祭祀大甲,大丁,祖乙三位祖先,用百羌百牢可不可以。牢,是祭牲,牛,马,羊都是牢。羌,可能是人,是羌人。在这里,羌是服役的人,奴隶人。据说文解字,羌是男牧羊人,姜是女牧羊人。百羌百牢是说一百服役的人,一百家畜。

  这是一条卜辞,是说,唐请求为自己的三位祖先祭祀,(在唐)建立祠位,交百羌百牢的费用。这样来解释,应该没有误解。(为什么不交粮食费用?可知大商时代是畜牧生产而不是种植生产。)

  唐是氏族名,大甲,大丁,祖乙是唐氏族的三位祖先。说到祖先,自然想到了汤。汤是灭夏桀的汤,赫赫大名的成汤,商汤。唐,汤,字不同,发音一样。

  汤或唐是氏族名还是人名?

  诗经诗15国风也就是15支氏族流传下来的祖先歌。15国风中有唐风。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唐是一支氏族的名字。唐氏族创造了伊洛辉煌。唐氏族的始祖,后人称作汤。

  这样,就明白了,唐是唐氏族的名字,汤是依据发音后配的字。汤流行以后,唐就不再有人提起。

  继续探索卜辞。

  卜辞的祖先是三位,大甲,大丁,祖乙。哪一位是汤?

  卜辞中的祖乙是汤。祖乙在商谱中就是天乙。大甲,大丁又是谁呢?

  卜辞的排序是:大甲,大丁,祖乙。

  故事的名字是:汤 太丁 太甲

  商谱的名字是:天乙 太丁 太甲

  从上面的比较,甲骨文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基本一致,略有出入。。在甲骨文是“祖”,“大”。在史记是“天”,“太”。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词语也发生了变化。从唐语言到史记语言不少于2千年的演变。在唐时说祖乙,周以后改说天乙。在唐时说大,周以后改说太(在今天,可以说大夫,也可以说太夫)。

  说故事用“汤(唐)”做名字,故事显得通俗明白。商谱用“天”字,就象今天说话,跟爷爷叫祖父。太是周方言,周语说太不说大。大是商方言,商语说大不说太。卜辞用“祖”字,是说,汤是第一代(分支)。

  上面对唐祖先作了文字的探索。因为有卜辞的证实,商谱是真实的,但是卜辞是商语,商谱是周语,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在顺序上,卜辞将近祖排在前面,远祖排在后面,这又是一个不同点。

  唐祖先

  依照史记,大甲,大丁,天乙,是祖孙三人,而且大丁“未立而卒”。这个说法就不可信了。请读者想一想,请读者应用“氏族说”的认识而不是“姓氏说”的认识来细心的想一想。在唐时代,御自唐,百羌百牢这样重大的祭祀大典怎么能将未立的亡人排进祭祀的位置,而且是三位奠基唐政权大业的祖先?

  因为有卜辞的证实,成就唐氏族事业的祖先是3位。从名字看,一个祖,两个大,可知祖乙是开创者,大丁和大甲是后继者。

  商谱特殊的地方是使用了已,丁,甲,丙,壬这些字。这些字不是人名,是对氏族的编号。在编号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就是氏族的名字:祖乙,大丁,大甲。祖乙,大丁,大甲,这是氏族的3支分支。这3支分支相继担任唐政权的首领氏族。

  说到氏族首领,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被忽略了。它就是伊尹。前文说到,伊尹是巫祠机关。史记的记载讲了一段继位的故事。伊尹能够主持太甲继位。可知,唐是个巫祠政权。唐氏族由氏族分支和巫祠机关组成首领集团。

  这样就知道了唐氏族与葛伯,夏桀,昆吾等的氏族斗争经过了3代的首领集团完成,前后时间不少于百年。事业成功了,唐氏族占有了伊洛大片的领地。唐氏族有了立庙独立祭祀的能力。立庙是今天的话,实际上就是建都。建都,我们从考古知道,是浩大的工程。因为建都,唐氏族向安阳的中心巫祠请示,请求支持。这样就有了我们探索的这一条卜辞。

  唐氏族的都建起来了,留下了今天的二里头遗址。

  商谱的名字是祖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关于祖乙,太丁,太甲已经探索过。外丙和中壬是什么关系呢?

  丙和壬是分支编号。外丙和中壬是两支分支。这两支分支在3位祖先以后。这样,我们就想到了,唐都的建设在外丙和中壬时期开始,时间不晚于公元前2千年。公元前2千年,唐氏族胜利的结束了对昆吾的征伐,治理和建设伊洛领地排上了日程。这时候氏族的中心在伊洛西的豫西山地。唐氏族的首领集团将唐都的地址选在洛水向黄河的河口,今天的偃师。

  二里头遗址

  卜辞说,从唐到安阳去贞。除去安阳,剩下来的地方便是伊洛。汤在沁水灭夏,在洛阳西灭昆吾。可知汤氏族是在伊洛建立起来唐。甲骨文的一条卜辞震动了古中华史:从唐开始,大商的一个政权在伊洛建立起来。

  在洛阳平原出土了一个重要的遗址,称作二里头遗址。这个遗址被认为是夏遗址。细细的考察一下,发现这个遗址应当是唐政权的遗址。这个遗址为唐政权提供了一个考古证据。

  该类型遗址100多处,正式发掘30余处,以洛阳平原为密集。这一类型的遗址在冀南,陕东,安徽和湖北等地也有发现。(显然不可能是夏遗址。)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古记载有以下一些:

  周书,“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这是说,在伊洛还是水泽时,“有夏人”在这里生存。有夏人过着采集迁徙的生活。)

  尚书,“太康失邦,兄弟五人行于洛汭”。(失邦是离开住地,迁徙走了。行,是路过,走过。洛汭是洛河水泽。)

  史记,“夫夏桀之居,左河挤,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东面是黄河,济水,西面是太华山,南面是伊水,羊肠似今天的函谷。夏桀的居住地明确的在豫西山地。公元前6千年伏羲的一支始族向豫西山地迁徙,公元前4千年这一支始族从豫西山地走向伊洛平地。这时候的伊洛是洛汭,伊汭,居易无固。)

  周语,“其伊洛竭而夏亡”。(这是说夏人因为黄河改道,依洛缺水,于是向北回到山西南部。)

  吕氏春秋,帝孔甲“田于东阳负山”。

  水经注,东首阳山在遗址北。

  (以上地址:负山,首阳山,在伊洛地区。)

  王湾遗址:在洛阳市西郊。

  煤山遗址:在临汝县。临汝在洛阳南偏西,70公里

  二里头遗址:在偃师县,洛阳平原的东部,北靠洛河,南临伊水。遗址的范围东西约五里,南北约三里。二里头遗址可以分为四期,从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到一千六百年。四期,说明在三百年间,入主二里头的氏族发生过多次的变化。

  从今天的豫西,晋南,沿着黄河向东,直到三省交界处都分布着二里头文化。

  工具有收割的石刀,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好像后世北方掐谷穗的铁爪镰。弯月形的石镰,蚌镰,甚至可以收回谷物的杆。翻地的工具有木耒,木耒木制分做二叉。石铲呈扁平状,上窄刃宽,有孔,可以装木把。有水井。二里头有冶铜,铸铜遗址,有铜渣和坩锅碎片,陶范残片。青铜器有工具,兵器,及小件的箭头,鱼钩。

  一墓中有十余件随葬品,彩绘的高足盘,杯。又一墓中有二十一件随葬品,有酒器,贝,玉,绿松石。一墓中死者两手紧贴着胯骨,像是被捆了双手活埋的。又一墓葬内有四付人骨架,有的仅有驱干和下肢,头骨和下肢,半个头骨和躯干。在一个灰坑跪伏着一具人骨架。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许多处夯土台基,最大的一号台基位于洛河南岸,呈正方形,边长一百米。夯印似半个球形。夯打的土层十分坚硬,最厚的地方达四米。地上的中心建筑东西三十米,南北十一米。四坡出檐,檐下有挑檐柱。建筑的前面是庭院,在庭院和殿堂的四周,环绕着一组廊房似的建筑。从殿堂穿过庭院就是大门,大门位于南廊的中段,是一座牌坊似的建筑。

  从遗址的分布看,“沿着黄河向东,直到三省交界处”都分布着二里头文化。三省交界处,那是商的地区。谁能够到达商的地区?夏人能够吗?不能。只能是唐人。

  遗址是在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龙山文化是商的特征,不是夏的特征。如果说,二里头是夏遗址,夏应当有一个接受龙山文化逐步提高达到政权高度的过程。从遗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