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注释
  ① 盍音hé,何不。
  ② 尔汝也。这里指你们。
  ③ 轻裘轻暖的皮裘。裘,皮衣。
  ④ 敝损坏。
  ⑤ 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
  ⑥ 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⑦ 老者安之使老年人得到安适的奉养。之,称代词,指老者。
  ⑧ 朋友信之使朋友之间交往,能以诚信相对待。
  ⑨ 少者怀之使年幼者得到关怀爱护。
    析论
  本章记叙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在子路的请教之下,抒发自己的抱负。孔子利用与弟子相处的机会,引导弟子说出各自的心愿,除了可以了解弟子们的志趣、专长、性格外,也可使弟子们相互学习、砥砺,更可随时给弟子们指点、引导,鼓励他们立定志向,坚定信念。这是孔子经常实施的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有切磋,有请益,很自然地把孔门教与学的情境呈现出来,令人十分向往。
  

论语卷·论人(9)
从对话当中,可见子路性情豪爽,很重朋友情谊,个人财物愿与朋友共享。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至于孔子,则愿老年人都有人孝敬,得到安养;朋友之间都能以诚信相待;少年人之间得到关怀爱护。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
  从所呈显的境界来看,子路较偏重朋友之间的义气;颜渊已能扩大层面,为他人服务,又具有谦和的态度,但仍局限在自我的修养上;孔子则自然流露出各得其所的仁者怀抱。
  师生三人的志愿虽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但都充分显现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
     (九)
  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②?”(《先进》第一一·一一)
    章旨
  明孔子不道死亡与鬼神等幽明难知之事。
    注释
  ① 事鬼神奉祀鬼神。
  ② 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没弄清楚,如何能知晓死后的情形呢?
    析论
  本章由人事和鬼神问题,触及人的生死问题,由此可见孔子的态度。因“鬼神”和“死亡”的问题,都渺茫而难以知晓,所以孔子采存而不论的态度,既不言其有,亦不言其无,而回答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强调要注重现实的人生。这两句话实际上暗示了鬼神、死后之事,是不如伦理道德的实践与实际生活的需要来得迫切的。
  孔子何以不谈鬼神之事?因其学说研讨的都是人生切要的问题。在现实里,人对于鬼神是无法加以征验的,有些人舌灿莲花,自以为知道,因此添油加醋,讲得神奇眩目,令人着迷。这样的情形多了,便容易使人放弃其原本应担当的责任,遇到事情,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不花自己的心血去努力,以为敬鬼神就能求福。这么一来,人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认为与其敬鬼求福,不如先做好现实生活中自己该做的事,先探求活着如何昂首阔步人生,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十)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述而》第七·九)
    章旨
  记孔子吊丧尽哀之至情。
    注释
  ① 哭指吊丧哭泣。
    析论
  本章记录了孔子发自内心的哀戚之情,及真诚的同情心。孔子在正有丧事的人身边进食,因为哀伤气氛的感染,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所以食不甘美,未曾吃饱。孔子平时弦歌不辍,但于这一天吊过丧,因余哀未忘,萦萦于怀,便没有心情唱歌。孔子对生活中悲欢情绪的节制调和,总是入情入理,自自然然体现仁者胸怀。
  现代人办丧事,往往大肆铺张,甚至歌舞助兴、花车表演,而吊丧的人更是宾客喧哗,忘记哀戚,这实在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也是对生者的一大讽刺。本章对于那些不懂表示哀戚沉痛之意,反而嘻笑歌舞以取乐的人来说,应具有鞭策、启迪作用,值得人们借鉴。
    (十一)
  厩①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第一○·一二)
    章旨
  记孔子对人命的重视。
    注释
  ① 厩音jiù,马房。
    析论
  孔子学说以“仁”为本,所谓“仁者爱人”,这一个“仁”字,不但屡见于孔子言论当中,也经常在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伤人乎?”这句话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孔子仁者的形象。马房失火,孔子退朝回来,乍听之下,第一个反应是:有无人员伤亡。可见他重视人的生命甚于物的价值。宋儒朱熹注解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论语卷·论人(10)
这一章所阐述的道理,其实不难懂,一般人也都同意朱子的看法,认为孔子问人不问马是对的。但是有多少人肯知而能行呢?比如说两车相撞,我们是先关心自己的车子撞坏了没?还是有无人员受伤?车房起火了,是先问烧到自己的车没有?还是先问烧到人没有?有人对爱车侍候得无微不至,又擦洗、又打蜡,对自己的亲人却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省的。
  虽然这些“问马不问人”的现象令人难过,但也有不少人胸怀仁心,如消防队员之冲入火场救人,真正体现了孔子这种“问人不问马”的精神,在逐渐物化的今日社会,予人无限温馨。
    问题与讨论
  1。 读了以上各章,你对孔子的为人是不是有较清楚的认识?请运用一二百字的篇幅,写出你心目中的孔子。
  2。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话在今日还有什么样的意义?请试加探讨。
  3。 孔子是位重视客观、实事求是,并且有仁心的人,请就本单元所述,引述《论语》中的章句加以印证、说明。
  4。 试从《颜渊》、《季路侍》这一章中辨别孔子师生三人的抱负。
    三、孔子自述
  本单元所选各章,是孔子自我的评述。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日常生活非常简单朴素,安贫乐道;怀才待用,崇敬周公;好学不倦,立说谨严;慨叹大道未行,但不怨天、不尤人等,这些美德,都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
    (一)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述而》第七·一五)
    章旨
  孔子自述安贫乐道。
    注释
  ① 饭疏食吃粗劣的食物。饭,吃,动词。疏食,粗食。
  ② 曲肱而枕之弯曲手臂当枕头而睡。肱,音gōng,上臂,此指手臂。枕,音zhèn,动词。
  ③ 于我如浮云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飘浮之云,喻无动于心。
    析论
  富贵是大部分人向往追求的,本来追求富贵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人也往往可以造成积极奋发的动力,可是追求的方法不正当,就不应该了。
  如果用不当的方法得到富贵,一则内心不安,二则这富贵不一定能永久保住。有些横财,常是怎么得来,就怎么失去。同时为了保护既得的富贵,天天不安,如此则不如安贫乐道,过得舒坦踏实。
  本文上半段孔子自言安贫乐道,下半段自言不羡慕不正当得到的富贵。我们可以从这一章清楚地看到孔子对贫与富的看法。
  荣华富贵本像无底洞,永无满足的时候。有些人一生汲汲营营,到头来是一场空,一生为富贵的奴隶,倒不如做好生涯规划,学习孔子淡泊和乐的人生态度。
     (二)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①,韫椟②而藏诸③?求善贾④而沽⑤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第九·一二)
    章旨
  孔子答复子贡,言己怀才德以待明君之礼聘。
    注释
  ① 斯此。
  ② 韫椟收藏在柜子里,喻怀才不用。韫,音yùn,收藏。椟,音dú,柜子。
  ③ 诸“之乎”的合音。
  ④ 善贾好商人,喻明君。贾,音gǔ。
  ⑤ 沽卖。
    析论
  孔子的学问道德很好,这是人人承认的事实,但是他却课徒而不仕,学生对老师难免有愿意出仕与否的怀疑。
  子贡是孔门中口才很好的一位,他用美玉做譬喻,来试探孔子的想法,这种问法,非常含蓄,听得懂固然好,听不懂也无伤大雅。孔子是何等聪明的人,当然听懂了。孔子道德学问已修养得很好,所以子贡用美玉来做譬喻,是非常合适的。子贡这种说话的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论语卷·论人(11)
儒家的哲学,基本上是以服务为目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修己安人之道,修己的目的就在安人,所以孔子当然有出仕为民服务的心愿,这心愿可以从他连答“沽之哉”、“沽之哉”体会出来。
     (三)
  子曰:“甚①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述而》第七·五)
    章旨
  孔子自叹其道尚未实行,而人已衰老。
    注释
  ① 甚过分,此指太厉害。
  ② 周公姓姬,名旦,相武王,佐成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朝因而大治。
    析论
  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承继父兄之德,制礼作乐,使周天下大治,后世视之为圣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周礼尽在于鲁。孔子是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