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出狱后,悄悄地将残余的诗文搜集起来,没有对妻子说一句怨言,只有对她深怀歉意。在闰之过生日时,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闰之去世时,苏轼哭得“泪尽目干”,亲自写了祭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苏轼本也有几个侍妾,但他晚年一贬再贬,生活凄苦,那几个识时务的侍妾,以种种借口,要么开溜,要么改嫁,只有十二岁进入苏府的丫鬟朝云,终身跟随。
绍圣元年?(1094年) 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依然泪满衣襟。
苏轼暗叹一声,询问其故。
朝云悄悄拭去眼泪,低声答道:“先生,我所不能歌者,正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
苏轼大笑起来,安慰道:“瞧瞧,我正悲秋,而你又伤春矣。”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纵观苏轼一生,在政治风云中坎坷动荡,颠簸潦倒的日子远远多于太平富贵。在“王安石变法”的风波中,苏轼反对变法而被捕入狱,贬谪黄州;但当王安石下台、司马光诸人主政时,他又反对尽废新法,遭到“旧党”内部的攻击而离京。当哲宗亲政、“###”人士掌权时,他又被当成“旧党”追杀。苏轼两头不讨好,既不能容于“###”,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受尽磨难,病死他乡,死后还上了“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
因此,常有喜爱苏轼的人,痛心疾首地说:“如果他能稍微改变一些,圆滑一些,糊涂一些,即使不能登上高位,但也可以免除灾难啊!”
只是,假如苏轼改变了自己的处世原则,他还是“苏轼”吗?
苏轼从没悔恨自己的处世原则,也没有整日里蓬头垢面、哭泣哀切,见人便“痛诉革命苦难史”。在他看来,自己种因,自己得果,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的。
倒是在历经无数的挫折打击之后,他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更加热爱生活,善待他人,享受着平凡生活的点滴快乐。在被贬惠州、海南之时,他的生活穷困到了极点。但他依旧寻找乐趣,津津乐道荔枝的美味,兴致勃勃地学酿酒、学制墨、采摘草药、研究医学,尽力为当地人干些好事。
作为一个罕见的文学艺术“全才”,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还擅长美食、医药、建筑等。他是宋词史上最重要的人,对宋词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将那些柔媚缠绵的小词,变得“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什么男女恋情、离愁别绪、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歌咏山川、颂扬乡景,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统统被举重若轻地溶化到词里。因此,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词到了苏轼,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也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山鼻祖。关于“豪放词”与当时盛行的“婉约词”之区别,苏轼自己也有比较。《吹剑录》中记载,他曾问一位宾客:“我的词,与柳永相比如何?”这个宾客擅长歌舞,沉吟片刻,答曰:“柳七郎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轻歌曼舞,委婉吟唱‘杨柳外晓风残月’;而先生您的词,则必须由关西大汉出场,舞动铜琵琶、铁绰板,才有‘大江东去’之雄壮。”苏轼为之绝倒。
苏轼也作了许多著名的“婉约词”。正如王国维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由于他的绝世才华和豪迈胸襟,他的“婉约词”也能别开生面,自成境界,与别人大不相同。
如《洞仙歌》描写后蜀花蕊夫人夏夜纳凉,是常见的宫廷题材故事,却能洗尽脂粉俗气,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恍如幽美浪漫的仙境,流露出时光流逝的惋惜: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又如《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借物咏怀,章法严密,又舒卷自如: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中将小小杨花描绘成一位闺中少妇,尽显仪态万方、柔情无限之美,并将她的赞春、怀春、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世“咏物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甚至有人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最工。”
苏轼还是第一个写“田园词”的人。他在元丰年间出任徐州知府时,曾深入乡村,考察农人的实际生活;在贬谪黄州时,更是居住乡村,留下了数首清新优美的“田园词”。
《浣溪纱》一: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浣溪纱》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纱》三: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几首小词,通过描写乡村的常见琐事、风情习俗,风趣生动,尽显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赞美了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率直善良的老农村姑,宛如一曲曲美妙风趣的田园牧歌。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确实,苏轼留给后人的财富,不仅有这些绝世的作品,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襟、历经苦难却随遇而安、笑看人生、善待生命的大智慧。
小传: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晏几道:当年拚却醉颜红
宋词发展到 神宗时代,已是柳永之后、苏轼主导的慢词黄金时代,因此,苏轼对晏几道拒绝慢词、坚持小令的作法十分纳闷。一次,苏轼得知晏几道居住在京城,又得知他和黄庭坚是好友,心想:“看着黄庭坚的面子上,他总该不好意思拒绝我罢!”就亲自上门拜访,希望能和他面谈。
不料,晏几道从破旧的屋子里踱出来,背着手,冷冷地道:“当今朝廷高官,多半是我晏府当年的旧客门生,我连他们都无暇接见,更何况你!”掉头回屋,喝令送客。
苏轼一下子就愣住了。当时他名满天下,又喜交友,所到之处,无不呼朋引类,极受欢迎。这种钉子,还是人生第一次碰到!
苏轼捋捋胡子,笑着走开了。遇见这么一个任性倔强的落魄贵族,他除了笑一笑之外,还能怎么样?难道要去跟穷途末路的晏几道呕气不成?
晏几道的个性,好友黄庭坚在帮他写的《小山词序》中,总结有“四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