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的兴衰-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德国。而且,如前所述,在关键性的作战专业技能方面,同盟国不如敌手。德国在1939年和(特别是)1940年征服的土地,使它在实力上大大超过了丘吉尔领导的被封锁、且受到一定打击的英国。法国的垮台和意大利的参战,使大英帝国面前出现了一支强大的联合军事力量,它的战争潜力可能比英国大1倍。从军事上看,柏林…罗马轴心有所向披靡的地面部队,海上力量仍然不足,空中力量与英国大体持平。所以,英国选择在北非而不是欧洲作战。如果只看到红军遭受的严重伤亡,以及苏联的领土和工厂被占领,那么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初期似乎并没有改变这种力量对比。
  然而,1941年12月发生的重大事件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力量对比——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说明它不会败在德军的闪击战下。日本和美国卷入这场战火已遍燃全球的战争,使一个具有巨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同盟”得以形成。它还不足以立即影响战争的进程,因为这时德军仍然十分强大,能在1942年夏天对苏军发动新攻势;日本也正陶醉于战争头6个月对准备不足的美国、荷兰和大英帝国作战时轻而易举地取得的胜利中。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纵然把法国算在德国一边,同盟国也具有2倍于轴心国的生产能力(根据1938年不十分确切的数字,但这些数字肯定低估了美国的生产能力),3倍的“战争潜力”,3倍的国民收入。到1942年和1943年,同盟国的战争潜力就已转化为飞机、大炮、坦克和军舰等武器装备。事实上,到1943—1944年,仅美国一国就已能每天建造1艘军舰,每5分钟生产1架飞机!此外,同盟国还生产了许多新式武器(如“超级堡垒”式轰炸机、“野马”式战斗机、轻型舰队航母等),而轴心国只能生产少量先进武器(如喷气式战斗机、德国U…23型潜艇)。
   。。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4)
瓦根菲尔统计的主要参战国军火产量数字,很好地说明了双方武器产量对比的巨大变化(见表35)。
  表35。各大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由此可见,1940年英国的军火生产虽然大大落后于德国,但增长速度很快,到下一年——德国经济自由发展的最后一年——竟已略占优势。在斯大林格勒之战和北非战役中两次失利的震撼以及施佩尔执掌经济部,使1943年的德国军火生产急剧增长;日本的军火生产也翻了一番多。尽管如此,英苏在这两年中增加的武器生产费用仍与轴心国基本相等(1941—1943财政年度英苏增长100亿美元,轴心国增长98亿美元),并在军火总产量方面遥遥领先。但是,美国的变化最惊人。1941—1943年,美国的军火产量增长了8倍以上。这就是说,1943年同盟国的军火总产量已是敌方的3倍。于是,人们终于认识到,从战争一开始,双方的“战争潜力”和国民收入就很不平衡。不管德军在东线和西线的反攻中运用多么巧妙的战术,直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最终都将被占绝对优势的盟军的火力所压倒。到1945年,数千架英美轰炸机每天都去轰炸德国,红军的几百个师已做好进攻柏林和维也纳的准备。这一切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联盟战争中,财力最雄厚的国家将获得最后胜利。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也是如此。现在人们都很清楚,1945年原子弹的使用标志着世界军事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意味着大国间使用原子武器的战争一旦爆发,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将成为问题。但在1945年的作战中,这只是美国用于迫使日本投降的一系列军事手段之一。美国成功的潜艇战使日本受到了饥饿的威胁,蜂拥而至的B…29轰炸机将无数日本城镇夷为平地(1945年3月9日对东京的“火攻”大约造成了万人的伤亡,摧毁了万座建筑物),美国及其盟国还计划大规模入侵日本本土。尽管有某些不同意见,美国政府最终还是作出了投放原子弹的决定。其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希望减少盟军士兵的伤亡,向斯大林发出警告,以及证明实施耗资巨大的原子弹工程是正确的。这些理由是否成立,直到今天仍有争议。不过,这里要说明的问题是,当时只有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手段,能在打两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同时,还投入大量科学家、原料和资金(约20亿美元)去发展一种效能未卜的新武器。广岛遭受劫难与柏林落于红军之手,不仅象征着又一场战争的结束,而且还标志着世界事务中一种新秩序的开始。
  二  新的战略态势
  早在战争还在激烈进行时,美国的军事计划人员就已经勾画出了新秩序的轮廓。一份政策性的文件这样写道:
  反对我们目前敌人的战争胜利结束后,我们将发现有关国家的军事力量的消长将发生意义极为深远的变化。其意义之深远,在罗马陷落后的1500年中,没有什么可与之比拟。击败日本后,只有美国和苏联堪称第一军事强国;其原因均归结于它们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幅员和巨大的军火生产潜力。
  历史学家们可能会吹毛求疵地对认为在过去1500年中没有任何事件具有可与之相比较的性质一说提出异议。但情况已日趋明朗:战后的世界力量对比将完全不同于战前。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昔日的大国,已黯然失色;德国、日本称霸欧洲和远东太平洋的企图正在烟消云散;英国尽管有丘吉尔,但也正在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人经常预测的两极世界终于到来了。至于国际秩序,用德·波特的话说,现在已从“一个体系过渡到另一个体系”。只有美国和苏联与其外表一致,可谓世界的两极;而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中,美国则享有巨大的优势。
  由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搞得精疲力竭,或仍为“不发达的殖民地”,1945年美国实力之强,犹如1815年的英国,只能用“非同一般”一词来形容。此外,其实力从绝对意义上说,也是史无前例的。由于战争开支的巨大刺激,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若以1938年的美元不变价格计算,从1939年的886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1 350亿美元;若以目前的美元价格计算,则增至2 200亿美元。“新政”也未能消灭的“经济萧条”,在战争中被彻底根除;未能充分使用的资源和人力都得到了适当的利用。“在战争期间,美国工厂的规模扩大了近50%;产品产量增长了50%以上。”1940—1944年间,美国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率超过了15%。这是空前绝后的。虽然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战时军用物资生产所引起的(军用物资在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39年的2%,剧增至1943年的40%),但非军用品的生产也增加了。因此,美国并未像其他交战国那样压缩国民经济中的民用部门的生产。美国的生活水平、人均产值都高于其他国家。在世界大国中,美国是唯一因战争而大发其财,而不是因战争变得穷困潦倒的国家。在战争结束时,华盛顿的黄金储备为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量330亿美元的2/3。再者,“世界一半以上的制造业生产量是由美国承担的;美国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这使得美国在战争结束时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就是在数年后,美国产品仍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3。由于美国造船业的急剧膨胀,其船舶总吨位占世界的一半。从经济上说,美国可不受限制地在世界上为所欲为。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5)
美国的经济实力也表现在其军事实力上。在战争结束时,美国有1 250万名现役军人,其中750万人驻在海外。虽然其兵力总数在平时自然要减少(到1948年,美国陆军的人数只有4年前的1/9),但这仅是政治抉择的反映,并不反映美国真实的军事潜力。由于美国在战后初期设想自己在海外的作用将是有限的,它认为用其现代化武器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是更好的选择。当时美国海军雄踞全球,“独一无二”。其舰队拥有1 200艘大型军舰(以数十艘航空母舰而不是战列舰为核心组成作战舰队),实力远远超过英国皇家海军,没有任何国家海军可与之匹敌。美国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和海军陆战师,已充分显示了美国通过海洋向世界各地投送兵力的能力。美国的“制空权”则更为壮观:它的2 000多架重型轰炸机曾把希特勒的欧洲炸得稀烂;它的1 000架超远程B…29型轰炸机曾使许多日本城市化为灰烬。现在它又有了像B…36型轰炸机那样更为强大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最重要的是,美国垄断着原子弹,可对任何未来的敌人实施像广岛和长崎那样可怕的毁灭性打击。然而,正像后来的分析所指出的那样,美国的军事力量其实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美国只储备有几枚原子弹;而且顾及使用原子弹也会引起很大的政治后果),美国也难以运用其军事力量来影响像苏联这样相距遥远、充满怀疑、像谜一样的国家的行为。但是,在朝鲜战争前,美国的这种飘飘然的自我优势感并没有被触动;由于那么多的国家请求美国提供贷款、武器和军事援助,这种感觉还有所加强。
  鉴于美国所处的非常有利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美国的势力在1945年后便向外迅猛发展。这对于熟悉国家政治史的人来说,是不足为奇的。随着传统大国的衰败,美国稳步地填补了它们撤走后所留下的真空。在变成了头号强国后,美国就不会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疆界内,或者自己所处的半球内。毋庸赘述,战争本身是美国势力和影响向外扩张的主要根源。例如,1945年,美国在欧洲驻有69个师,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驻有26个师,而在美国本土却一个师也没有。美国因负有重建日本、德国(以及奥地利)的政治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