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华尔街风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直击华尔街风暴-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有化、政府干预又重新回到大家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位关键人物的重要言论,就可以知道大家对政府的青睐。    

  让我们共同行动,重新构建一个受到监管的资本主义,它的各种金融活动将不再全都交由市场操作者来评判。   

  ……法国总统萨科齐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我们如何被告知绝不要救助倒闭的企业。但在最近的这一年,Fed救助了数十家倒闭的银行、按揭机构和其他公司。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   

  过去20年的情况显示人们实际上只是嘴上说说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市场。我们曾把这当作自由市场的纲领:里根总统所谓的〃政府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但现在人们却说〃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纽约大学研究金融业历史的学者西拉(Richard Sylla)   

  历史总是在走回头路,因为以前的路走得太极端;但是,最终平衡的力量会占到上风,因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只有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平衡,才能让社会得以生存和繁荣。   

  美国政府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历史性的反应将我们置于一个几代人也没法看清的一个位置。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虹桥书吧BOOK。  

第30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2)         

   跨越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对于华尔街的这次〃金融海啸〃,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曾称,它引发的连锁反应〃有可能动摇美国的国体〃。而对于布什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的〃大手笔〃,美国舆论则称这是〃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美国彭博社9月22日发表了专栏作家威廉·白赛克(William Pesek)一篇题为《亚洲思考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的文章,文章提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亚洲遭遇金融危机时,美国提出了〃减少政府支出和债务〃、〃放任房价下跌〃等建议,不过在美国遭遇同样金融问题时,它却立刻抛弃了这些建议,提出了大规模的救市方案。文章说,某些亚洲投资者和经济学家纽约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还开玩笑讨论美利坚合众国(USA)是如何演变成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USSA,the United Socialist States of America)的。   

  英国《泰晤士报》经济专栏作家安纳图·凯尔斯盖(Anatole Kaletsky)称,〃曾经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化国家的最资本主义化的政府,已经决定铲除这个国家最大、最重要的私人金融企业的老板,以政府任命的官僚取代之。〃欧元太平洋资本(Euro Pacific Capital)总裁施夫(Peter Schiff)说:〃这项行动代表着这个国家迈向社会主义最大的步伐,标志着美国曾经引以为自豪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对此也评论说,正如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一样,美国也在建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前德意志银行高管罗杰·依伦伯格(Roger Ehrenberg)用〃我们已经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来评论美国政府对这次华尔街危机的反应。依伦伯格说:〃美国政府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历史性的反应将我们置于一个几代人也没法看清的一个位置。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有关资本主义太多你需要一点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太多你需要一点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的争论,在我看来只具有象征意义〃。     与此同时,那些反对布什政府救市计划的议员也给救市带上〃社会主义〃的帽子,参议员吉姆·邦宁(Jim Bunning)就危言耸听地说,财政部提出的计划将驱走自由市场,在美国建立社会主义。   

  未来整个世界是否会再度向强化政府管制的〃左〃转,暂时还有待观察。不过,从过去两个30年的轮回历史中我们应该得到一点教训: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30年一轮回,世界向左转?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步调一致地同时降息,而没有降息空间的日本央行也表态强烈支持这次联合行动,堪称〃史无前例〃。这至少说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大经济体的货币监管当局已经就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下一步应对举措达成基本共识:通过注入流动性来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危机发生国之间喋喋不休的争执形成了鲜明反差。         

◇欢◇迎访◇问◇。◇  

第31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3)         

  更大的反差体现在对上述两次本质相同的危机开出的不同药方上,说起来,两次危机的根源都在于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当时,发达国家的主流观点是要求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加快〃市场化〃的结构改革,而它们提供资金援救的前提是这些国家最大限度地撤除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星期前刚刚获得通过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核心恰恰是对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实行暂时国有化,也就是说,加大而不是放松管制。   

  相同性质的病,截然相反的药方,仅仅说明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私本性吗?恐怕不那么简单。如果将视野拉得更宽更远一点,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创造了30年经济繁荣〃黄金期〃的新自由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2008年注定要成为转折年的话,是不是从这一刻起,世界的钟摆向右已经摆到了终点,将掉头向左了呢?   

  曾经有一本书非常火热,它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一个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的世界。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曾一度成为美国国内的焦点话题,但最后,消费者和企业似乎达成了一致: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影响完全是积极的。中国和部分前苏联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后,缓解了通货膨胀,开放了新的市场,并且增加了数以10亿计的低成本劳动力。美国人无比怀念那个时代,那时美元强势着,这个世界对美国而言,确实是〃平的〃。   

  现在,一本新书出现了,它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弯的:全球经济中潜藏的危险》。作者戴维·斯米克在书中开始反思,为什么美国会在全球化过程中日渐落于下风。随着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开始崩塌,曾经无比荣光的〃华盛顿共识〃,连带显赫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派,现在似乎已经破产了。全球化即美国化的道路,似乎再也走不通了。   

  专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避免自身的经济危机周期,现在可以说英美式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遇到了巨大的问题,而奉行〃老欧洲〃式资本主义的德国,情况相对较稳定。   

  1929年大萧条催生了民主党人罗斯福的〃新政〃,强调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所尊奉的哲学,加上刚刚在一战硝烟中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最初两个〃五年计划〃的眩目成果,当时,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强大效果,整个世界都深信不疑,甚至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从上世纪30年代起……期间还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到60年代,大约用了30年时间,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就达到了顶峰;在美国,凯恩斯革命所开创的福利资本主义的崭新繁荣也随着年富力强的肯尼迪总统的魅力登场而绽放到极点。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4)         

  然而,对〃国家〃的过度依赖最终还是带来了问题,凯恩斯主义一手造成了1970年代弥漫整个西方世界的〃滞胀〃,欧洲的福利制度也越来越难以维系。与此同时,在东方,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   

  如今回头来看,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一是里根和撒切尔〃革命〃,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管我们将共和党总统里根和保守党首相撒切尔的变革称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还是依据其经济哲学称为〃供应学派革命〃,总之,其核心就是回归自由市场经济,放松国家管制,激发社会中个体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率。而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对10年文革的〃极左〃路线的否定,在又延续了将近20年以后,苏联和东欧体制也宣告解体。至此,自由市场经济似乎宣告大获全胜。实际上,弗里德曼和哈耶克这两位深刻的思想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不遗余力地抨击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然而,直到70年代他们才被重新〃发现〃并热捧,这其中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整体思潮变迁。   

  西方新一轮自由市场经济的30年繁荣与中国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几乎正好重合,期间西方的经济结构转变和创新活动与中国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无穷的廉价生产能力和广阔市场,以及俄罗斯源源不断提供的以原油为代表的廉价原材料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优势互补。这造就了几乎2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到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繁荣达到了高潮,所谓〃全球化〃也是在这一时期真正完成的,甚至有人宣布〃历史已经终结〃。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又一个30年过去了。当年发生在西方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和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都没有让世人清醒和警觉,相反,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金融监管者以进一步放松管制、吹大泡沫的新自由主义药方〃成功〃地化解了那次程度较轻的危机。而现在,泡沫彻底破掉了,海啸终于爆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