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女皇董明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营销女皇董明珠-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兵队队长,专门监督检查各环节中的质量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张瑞敏用铁锤砸冰箱的故事,但可能并不知道格力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为了严把产品质量,格力下设的技术部、质检部、企管办、总装分厂联合向公司实行空调器质量承包。当时的朱江洪总经理让人在总装分厂厂部放了一个大铁锤,只要有产品质量不达标,就由这四个分部的负责人当众用这把大铁锤砸烂,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处罚。若是质量达标了,就重奖。
  

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2)
“要让消费者觉得买格力的产品就是买放心、买舒心。交到消费者手里的产品一定是百分之百放心的产品,我们绝不能把消费者当试验品!”这是经常挂在朱江洪嘴边的一句话。
  技术出身的朱江洪如此重视产品质量,我们可以理解。但如果营销出身的董明珠也如此重视产品质量,我们就要探究一下其背后的原因了。
  通常来说,一个企业内部总会有众多的部门,站在局部的利益考虑,每个部门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总是在哪个部门更重要上持有不同的观点。以销售部和质量部为例,最常见的争论就是销售部认为没有自己对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再好也卖不出去,而质量部则认为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销售能力再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两种认识都没有错误,但却不全面。销售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卖掉一堆破烂;质量再好,没有强有力的销售,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从全局来看,这两个“拳头”有一个不够硬,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这样看来,习惯于从全局思考问题的董明珠重视产品质量,也就不足为怪了。
  1996年,格力“冷静王”分体式空调问世,其能效比达到335,噪声仅342分贝,成为当时国内噪声最小、制冷效果最好的空调。
  1998年,格力开始了空调“换气技术”和天井机技术的研究,随后推出“格力2000”、天井机等革命性产品。
  当时,变频空调开始推出,众多厂家都怕落伍,用所谓的抓住“机遇”,急功近利地将不成熟的产品投放市场,结果纷纷出现“死机”现象。
  在众人都在抓“机遇”的时候,格力却净下心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同是一片风叶,格力电器而是在研究如何使它的风量更大,噪声更低;同等输入功率前提下,格力空调的制冷量力争比同行多输出,哪怕是01瓦,以增加能效比。火焰山所在的吐鲁番地区以天气炎热著称,国内某著名厂家的空调送过去就“趴下”,机器烫得根本无法制冷。格力电器将专门出口沙特阿拉伯的沙漠空调送过去,很快占领了整个吐鲁番市场。
  市场开始对格力翘首以待。1997年格力变频空调在格力驻各地办事处开始使用,很多经销商见了纷纷开口要货,但格力却本着“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的理念,不将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拒绝了经销商的要求。
  为此,有经销商说格力太傻,痛失良机,但格力认为当时掌握变频技术尚未稳定和成熟,需要反复研究测试才不会死机,并且再生产50台样机试验,仍然没有问题,才决定大量投入市场,此时已经是2000年。
  虽然一时慢了半拍,后来格力变频空调的质量却获得了消费者的称赞与推崇。
  2006年夏天,重庆出现了50年一遇的高温——445℃,并且连续96天大旱。奇高无比的室外温度,使大部分空调纷纷趴下。但是,曾获得“沙漠空调”美誉的格力空调依然坚持着,为重庆人民送去难得的一片清凉。原来,按照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一般空调针对于常年最高气温在43℃的温带气候设计,而格力空调的标准则是常年最高温度在52℃的高温气候环境下也能正常使用。
  按照国家标准,电容表面温度只要达到70℃,能正常运行600小时就可以判定为合格。但在格力,电容必须在此条件下运行1000小时才认定是合格的。
  在铜管的使用上,格力多年来坚持采用全球最大的铜管制造商制造的铜管,其质量是行业内公认最好的,当然价格也比其他铜管高5%以上。
  这么多年来,众多空调品牌一个一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了下去,格力却像一个营养丰富的孩子,不断地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空调行业龙头。可以说,不是格力将众多的对手打倒,而是这些企业自己将自己打倒了。
  倒下去的企业,原因众多,但产品质量不过硬,服务不到位却是根本原因之一。虽然价格便宜,但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不会再为了省掉一点点钱,而买一个需要不断维修的空调。何况,维修的费用还要自己出。
  

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3)
所以,当大家都把格力成功的原因归结为独特的“格力销售模式”时,董明珠却清醒地意识到,格力产品的质量才是其制胜的关键。
  但是,虽然格力的销售量越来越大,格力空调在市场上的龙头地位也越来越稳定,格力作为一个企业,却并没有像海尔、长虹那样真正被消费者了解。客观地说,很多人能够知道格力,并不是因为格力空调卖得好,而是因为格力有董明珠的存在。也就是说,大家是先知道了董明珠,才知道了格力。是董明珠的个人魅力让格力也具备了一种魅力。
  这种状况显然不是董明珠希望看到的。不管怎么说,一个健康的企业,都不应该凭借个人魅力来发展。虽然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初始的成功都要归功于某个人的能力和魅力,但恰恰是这种靠个人能力把企业做大的方式,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导致了中国企业“富不过三代”的怪现象。
  何况,格力作为国有企业,任何人都没有权力独自操控它,即使在接班人的继承上,也要比私营企业多一些规则框框。在这种情况下,格力要想成为百年企业,就必须靠规范的管理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来获胜。
  事实上,董明珠的认识要更高、更远、更让人敬佩。她曾经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说:“我的目标很清晰,作为格力品牌,不属于我个人,也不属于珠海市,我认为是属于中国人,我把它看成是中国人的品牌,打造成世界品牌,我们的奋斗目标离我们所达到的目标还有距离。我认为从技术上提高还要从市场占有率上提高。”
  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中,董明珠说:“要成为一个世界名牌并不是一个广告就能够决定,而更多是你的技术领先。我们现在的专利已经有700多项,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从家用到商用空调现在用的全部都是自己的技术,特别是离心机的核心技术,是我们自己研发出来,我们第一台8万平方米的离心机,已经安落在黄山的一个五星级大酒店,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标志。格力没有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并不因为做到了而满足了,而是我们要更多提高自己,更多更苛刻的要求,希望格力在这个环境下能够领先于世界。”
  明眼人很容易从董明珠的这段讲话里看到一个从容不迫,又时时刻刻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中国空调制造业巨人的身影灵魂。20多年的“拿来主义”造就了中国空调制造业的繁荣兴旺。但是有谁敢说,中国的空调制造业打破了日本、美国的技术垄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谁又敢挺直腰板在全球空调业内与国际巨头对垒,把原汁原味的中国空调挂到发达国家的墙上?
  遍览中国当今空调制造行业,只有格力电器能够担此大任。因为只有格力电器相继打破了空调压缩机、多联中央空调等核心技术的国际垄断,逼迫国际竞争对手在中国的商用空调市场上丢失一个又一个阵地,将技术垄断带来的价格垄断优势丧失殆尽。
  中国的制造业需要有这样的勇气和胆识来表达自己的实力。
  而在不久之前,在日本人心目里的中国知名产品中,有6种是香烟和酒。这就是中国制造业品牌给世界的全部印象。
  作为中国的一个知名品牌,格力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今天的格力电器已经完成了技术创新、文化定型、制造力量集聚、人才培养和营销模式完善等各个环节的储备,等待着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示“中国创造”魅力的契机。也许这个契机还需要10年或者20年,也许这个契机并非爆发性而是潜移默化式的,但是这都无法改变格力电器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来自中国的世界级制造力量、国际级的著名品牌带给世界的变化,而不是在国内市场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争夺一时一事的作为。
  霸气的董明珠从来不隐瞒自己的“野心”:“我们的企业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还不是简单的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方面,是综合实力的领先。我们已经不像以前说自己是中国第一,我们认为这个话已经没有分量,也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要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30%,这就是格力的目标,百年不变。”
  

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4)
“格力的目标是要让全世界的人都信赖格力空调,就像人们信赖‘奔驰’、‘宝马’一样。”
  正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目标,格力才会有“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的企业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格力才会在大家都还没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的时候,已经默默开始了自主创新的艰难之路。
  

大工业精神(1)
“我想我是寂寞的,至少在中国的制冷工业界。我一直把踏踏实实做事的‘工业精神’作为格力的发展信条之一,但真正读懂其中含义的人又有多少?”
  这是董明珠读《亨利?福特自传》后的一段感言。每次看到这段话,我得眼前都浮现出董明珠在万人追捧中无比辉煌却又无比孤单的身影。我明白,那是心灵的孤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