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犹太教育教会我的事-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说,我们家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在面对雅妹时,特别是对雅爸这种眼里看不到其他小孩的大人而言,小雅是他唯一熟悉、倾心参与的旧经验。对话中总是出现“雅妹现在是这样这样,我记得那时小雅在雅妹年纪时如何如何”的话。通过这样的对话,我觉得是有助于理解姐姐跟妹妹的差别,提醒我们这是两个个体,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

    听懂孩子问题背后的隐意

    当然,我跟雅爸都知道,虽然对于我们而言,这样的比较是客观、不带偏好及毁誉的,但比较也是危险的,大部分没有什么意义。再说小孩是敏感的,像小雅这个年纪,对语言的掌握又不是百分之百(特别是父母对话使用英文,而不是她更熟悉的希伯来文),所以我们绝对不在小雅面前(把她当隐形人一样的)谈论她跟妹妹的不同,连无伤大雅的不同都不谈。就算我们没有其他用意,小小孩还是很有可能误会我们的意思。从小雅身上,我唯一学到的是,不管是说他好,或说他不好,小孩就是不爱被人拿来比较。

    我们也绝对不跟小雅说“(现在)妹妹如何,(以前)你都不如何”或相反过来“你如何如何,妹妹都不如何如何”这一类的话。例如,我不会跟她说:“雅妹已经睡了,你为什么还不去睡觉呢?”或是“雅妹会给妈妈笑咧,你要不要也笑一个?”对于这类可能会造成小雅觉得自己比雅妹乖或不乖的谈话句子,我们尽全力地,而且有警觉地避免掉。
我家有只尖叫怪兽(7)
    我觉得大人肆无忌惮的在听得懂话的孩子面前,大谈孩子之间的差异,或以一个小孩的行为去威胁或婉劝另一个小孩照办的对话,远比“小雅的五官比妹妹还要西方立体”这种比较严重得多,也更容易造成孩子之间的心结。当然,如果能避免,这类的对话都不该在孩子面前出现。

    但我们得认真对待及回答孩子自己提出的比较问题,不管是她听来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

    例如,小雅曾经问我:“为什么妈妈都一直抱着妹妹?”(这个问句的问题意思是:为什么你抱她比抱我还多?)

    我听到后很认真地把她叫到我身旁来,一手搂着她回答:“因为妹妹还很小,她是个宝宝,她不会走路、不会坐,甚至不会翻身。她不像你一样可以自己走路,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妈妈需要常常抱着她。”(小雅似懂非懂。)7米7花7书7库7 ;http://__

    “妹妹会自己下楼梯吗?”(小雅摇摇头。)

    “妹妹会自己去床上睡觉吗?”(小雅摇摇头。)

    “所以我们要出门时,妹妹怎么下楼?”

    “抱着她下楼。”小雅自己回答。

    (太好了!)

    那次谈话之后,有时小雅会趁我的手空着的时候,跑来伸出手跟我说:“现在我是宝宝。”这时我就会像抱着妹妹一样抱起她,像亲妹妹一样亲她,问她说:“我的宝宝,你现在要去那里?”然后抱着她去她要去的地方。

    小孩的比较问题,常常是不安全感下的产物,做父母的最好敏感一点,用细腻的语言跟关爱的行动化解,不要敷衍了事。小孩的情绪如果没有被照顾到,比较的语言就会愈来愈多,行为也会为了引起大人注意而愈来愈坏。

    生了老二后,我常常被告诫不要比较。但我左思右量,还是觉得父母偶尔的比较是自然的,而且是有必要的。姐姐妹妹,我们总是要学习她们的天性,找出适合个体的对待方式;姐姐妹妹,也总是难免被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放在一起谈谈。再说,每个人都有不同面貌、才智、天赋、好恶、个性,跟爸妈的互动也不大一样,没什么道理一视同仁。如果比较只是要显示出彼此的不同(而非优劣、好坏),我觉得也没有不好。那种会说出:“我的小孩什么都一样,我都一视同仁、完全公平”的父母,对小孩有比较好吗?我想那也是某种程度的不用心及卸责吧?

    所以,手足之间也不是不能比较,但比较不是计较,也不是为了比高下、比喜好啊!
谁才是婆婆?(1)
    有了孩子之后,除了跟另一半,跟家族的关系也会愈来愈紧密。孩子是家庭的黏合剂,把大家拉得愈来愈近,也把彼此看得更清楚;孩子,让我进一步认识到犹太人的婆媳关系……

    生完长女小雅后六个星期,跟老公提到医院打电话来,要我星期二去做产后检查,老公拿起手机查了一下他的行事历,“可是,那天我要去北部出差。”他有些沮丧。

    “嗯,没关系啦,我自己去就好。”我答道,“可是,医生……”

    他还没说完我就打断他的话,“没关系啦,总要给他机会练英文,给我机会练希伯来文啊!”我知道他在担心我跟我的俄罗斯医生会沟通不良。

    “那,我是不是找我妈来做保姆?”他又想了一下问道。

    “喔……这个嘛……”这下换我迟疑了。

    别误会。在我的眼里,我婆婆是个典型的犹太妈妈,是非常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妇女,对于丈夫、孩子,向来是只问付出,不问收获。也就是因为她实在太好了,现在年纪又大,又还没有完全退休,所以我很不愿意有事没事地麻烦她。

    不过,带着一个半月大的婴儿跑医院不是太方便,我又是外籍新娘,没有太多的朋友,我再三思索,想不出更好的方式,还是勉强地点了头。

    去医院的当天,婆婆迟到了一下下。担心赶不上门诊的我,只交代了孩子什么时候睡着的、大概什么时候会醒过来,就出门了。我心里想着,奶粉及奶瓶就在厨房的料理台上,明显可见,尿布及衣服在小孩房间尿布桌的抽屉里。再说,我婆婆一天到晚在做雅爸哥哥跟嫂嫂小孩的保姆,我应该不用交代太多——说太多了,好像是我不信任她,不是吗?

    看诊的状况很顺利也很快,一个小时后我就回到家了,但家里的情况却出乎我意料。

    她“害怕”我不高兴?

    婆婆抱着小孩站在电视前看电视,有些无奈。我的女儿眼睛闭着、眼角挂着泪水,含着奶嘴的小口,还在用力地吸着,看起来就是很累很饿的样子。
谁才是婆婆?(2)
    “你前脚一跨出去,她就开始哭了。”我婆婆小心翼翼地说:“我不知道能不能给她配方奶喝,因为也许你想先喂母奶。另外,她看起来很热,我不知道能不能给她点水喝,所以我把她的裤子脱下来一阵子。

    她说完,用着小媳妇式的担心眼神望着我。

    我听完后,愣了愣,心中浮起了难以形容的错愕,仿佛觉得自己是个趾高气扬的恶婆婆,而她是新婚嫁入门处处得谨小慎微的媳妇。

    “您……您要做什么都没有问题……您做了这么多年的母亲,比我有经验多了。”我结巴地回答。

    状况有些尴尬。我深呼吸了一下,从她手上接过小孩,换了尿布,一边喂奶,一边开始跟婆婆话家常。小孩回到我手上后,她看来松了口气,但还是用着忧虑的眼光望着我。后来雅爸回来,加入我们的谈话,突然婆婆用希伯来文跟雅爸说:“你们家有些热,所以我把你女儿的裤子脱下来一阵子,但我害怕你太太会不高兴,所以又帮她穿了回去。”

    听完母亲的话,雅爸开始哈哈大笑,转过头来跟我说:“我老妈说她把我们女儿的裤子脱下来散热,但她‘害怕’你会不高兴。”他用了一次希伯来文、一次英文,强调“害怕”那两个字。他愈说愈高兴,最后,像是听到了世纪大笑话般地狂笑不止。

    哇,这次,我是完全的目瞪口呆。看着大笑的老公,一旁担心的婆婆,心里不禁嘀咕着,搞什么啊?

    与婆婆的友谊

    自从我长大成人,步入30,周遭朋友一个个结婚后,有关婆媳纠纷、争吵、相互埋怨等故事,早就已经听到耳朵生茧。虽然大家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但“恶婆婆及坏媳妇”似乎千古未变,所以自认为是新女性的我,虽然主张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却早就觉悟到,除非两个人远走高飞,不然,婚姻一定是两个家庭(族)的事。

    跟雅爸认识相恋10天后,两人两地分隔了一年半(我在台湾地区,他在以色列),其间除了两人email、webcam不断,当时婆婆也十分努力地帮儿子追女朋友。不仅隔三差五跟我联络、话家常,甚至连我的生日,她也不忘千里迢迢地从以色列寄礼物给我。后来在雅爸决定我们的“巢”要筑在那里时,我跟婆婆从通信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是促成我强力坚持要在以色列开始新生活的原因之一。

    来到以色列之后,婆婆对我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语言学校的作业,她帮我检查更正,带着我认识以色列的风土人情,雅爸去军队服役的那个月,每天打电话关心我的生活起居,而每个星期五晚上的家庭聚会日,当我因为大家用希伯来文讨论得兴高采烈而无聊时,她会体贴地坐到我身旁用英文跟我聊天。
谁才是婆婆?(3)
    怎么说,我跟婆婆的关系都算是不错的。到她家吃饭,我会主动摆筷、洗碗,离开前一定向她道谢;她每个星期五做的蛋糕,我一定会捧场吃一片,绝对不像她的“不孝”儿子雅爸,每次尝了一口,若是口味不对,他会不客气地马上放下盘叉,嫌弃起士蛋糕不够甜、慕斯蛋糕的奶油打得不够松、苹果派的苹果煮得不够可口,然后再也不碰那盘蛋糕。

    可见,我们两个都在努力做个好婆婆、好媳妇,这使我更不能了解,在这种前提下,怎么出现了这种她“害怕”我会如何如何的场面。

    敬畏与敬重,大不同

    婆婆离开后,我迫不及待地跟雅爸询问道理何在?

    雅爸莞尔一笑,说:“如果今天是我留下来照顾女儿,你会怎么做?”。buuyu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