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又问;那常之巫呢?他能预知生死,替我除病,这难道也可疑吗?
管仲说:那简直是太可疑了。老板你想,生死是规律,生病是疏忽,老板你不学着点自己照顾自己,却把虚无飘渺的希望寄托在常之巫身上,那他岂不是有了机会胡作非为造谣惑众?
齐桓公又问:那卫公子启时刻不停的侍奉在我身边,为了工作废寝忘食,连他老爹死了都不管,这种风格岂不是我们天天宣传的典型模范吗?你怎么连他也怀疑呢?
管仲说:老板啊,你傻到这份上,让我说你怎么好呢?孝敬父母双亲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卫公子连他爹死了都不当一回事,这种自私自利心性薄凉的人,对你这位老板又有什么狠不下心来的?
齐桓公说:老管你说得还真有点道理,还有什么要说的吧?
管仲说:没了,再见了老板。
管仲就这么死去了,齐桓公回去之后就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四个人撵走了。但是他身边少了这四个人,却从此吃不香睡不安,宫室也不整理,整天蓬头垢面跟个街头的流浪汉一样,一点也没有帝王的样子,就这么痛苦不堪的捱过三年,齐桓公终于坚持不住了,说:管仲这家伙,危言耸听,事情哪有他想象得那么严重?就又把那四个人召了回来。
第二年,齐桓公患病了,于是常之巫立即冲出门去隆重宣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齐桓公这个老不死的终于要咽气了!
商业经济的鼻祖管仲(4)
易牙和竖刁得知消息,立即起兵作乱,他们关闭宫门,高筑宫墙,把齐桓公活活的困在里边,不准任何人进入,也不许外边的送饮水食物进去。而卫公子启趁机带了四万齐国百姓户籍投降了卫国。
齐桓公被禁锢在深宫里,饿得头晕眼花,听说了这四个人作乱的消息,流着眼泪叹息说:唉,管仲这个圣人啊,他的见识岂不是很远大吗?……不是说禁宫内不允许人进出吗?那么齐桓公的这个感叹,又是谁给听见了?
最后这个问题就别较真了,总之,齐桓公确实是死掉了,这个一点也不假。
? 永远终结的时代
说商人商策立国是一个永远终结的时代,这话并不确切,不过这个标题蛮好。
事实上,自管仲而后,财富策术用以治国的历史记载仍然是层出不穷,先是越国以计然之术灭除了吴国,继而有陶朱公、白圭的富国策术通行天下,及至到了吕不韦千金市国,以点金之手窃居了秦国之政权,再一次将财富策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
自此而后,财术策术失落于民间。所以秦汉年间的商业人士仍然是以通过财富获取金钱作为手段。
再此而后,财术策术已经无迹可寻,只有金钱之术偶尔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半遮半掩,这时候人们对于财富的感觉已经淡漠,再到后来,人们甚至已经弄不清楚财富与金钱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更惶论知其规律的运行了。
究其原因,是财富在对金钱的战争中,以周公伐纣而一劳永逸的将商业文明彻底根除了,从此中华文明的三千年历史就成为了一部财富压制金钱的历史,让金钱彻底成为了财富的附庸。即使金钱偶尔在历史上获得一次两次出场机会,那也是以极其丑陋的面目出现的,这就更强化了人们对于金钱的厌憎,也使得人们更无意识去获知金钱的神秘运行法则了。
那么象今天这样,金钱彻底摆脱对于财富的控制,甚而至于反过来控制财富的运行,这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复杂到了足够让我们撰写出十几部大部头的理论性著述出来,最让人郁闷的是这些大部头的书籍与研究未必能够帮助我们弄到钱,那么这活干起来就好象没什么意思了。
那么我们仍然还是追随着金钱的脚步走,看看金钱是怎么被农业强权强制性的归拢于财富的名义之下,那痛苦的不堪与挣扎是多么的令人触目惊心。还有,一旦金钱摆脱开财富的控制,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之后,它那可怕与专横的意志又是如何纵横天下睥睨四方的。
还有还有,最重要的是,金钱的规律又是如何神秘的运行的,我们运用何种心术妙法,才能够让这个从魔瓶里释放出来的精灵附首贴耳。
举凡与金钱、财富相关的事情都是我们所关心的,因为这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成就。
就是这样。
陶朱公范蠡的十二循环说(1)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皇权的衰落,为我国的财富巨人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事实上,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最早的财富智慧,正是发源于这一时代,而且这一时代的财富智慧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多样性,是此后的任何一个时代再也未曾出现过的。
春秋年间出现了众多的财富巨人,如陶朱公,如白圭,如端木赐,如郭纵,如乌倮氏,如寡妇清等等,这些财富巨人不仅拥有着富可敌国的财富,让当时的诸候列国为之趋拜奉承,仰其鼻息。最重要的是,这些财富巨人们还根据他们对于财富的研究与思考,提出来一系列的聚敛财富的思想,时至今日,这些财富哲思经历了近三千年之久的岁月洗练,愈发明晰而显出其卓见真知。
成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财富必然是在人最少的地方,如果你一味的往人堆里挤,那就必然的一无所获。
? 财富七策灭敌国
陶朱公范蠡是最早提出来有关聚敛天下财富的十二循环理论,并依据这一理论多次暴富的人,他的财富之道即使在现今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与作用,其可应用的领域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范蠡师承于农家学派的创始人计然,所以他的理论在历史上又称之为〃计然之说〃,或许这是因为这一理论并非是由他始创,而是自老师计然那里承传而来的原因吧?
但是范蠡少时,却不修边幅,不事生产,隐匿于穷乡僻壤之中,靠着哥哥和嫂子吃饭,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虽然他时有惊人之语,但当地人都因此而看不起他。适逢文种为谋求强大越国的策术,四处寻访名贤,听说了范蠡之名,就要前去拜访,当地的官员阻止说:范蠡只不过是一个浪得虚名的狂人罢了,没必要劳驾文种前去,文种却不以为然,坚持要去拜访。但是范蠡却一连两次避而不见,这更增加了文种对他的兴趣,一定要见到他不可,就要准备第三次拜访。直到这时候,范蠡才对哥哥嫂子说:请为我准备一身衣服和帽子,有客人要来了。
当文种见到范蠡之后,范蠡侃侃而谈,听得文种大惊大喜,情知得到此人相助,则强越灭吴,不过是举手之劳,就以华车载着范蠡,恭恭敬敬的把他迎到王宫,越王句践躬身相迎,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灭吴之举。
为了灭吴大计,范蠡向越王句践献上了七条〃计然之策〃,都是从农业生产方面入手,目的是摧毁吴国的经济命脉,这七条之策只使用了其中的五条,吴国的经济发展就已经被搞跨,徒有伍子胥、孙武子这样的能臣名将而不能用,最终为越国所覆灭。
吴国灭亡之后,范蠡劝文种与他一同归隐,他说:句践此人,豺颈狼心,只可与同患难,不可与同富贵,劝文种与他一同离开。但是文种却认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对君王掬躬尽粹,死而后已,不是做臣子应有的礼节。结果,就在范蠡飘然而去之后,句践就命人送了一把剑给文种,说:你们的计然之策不是还有两条没有使用吗?你何不把它用到自己身上呢?这时候文种才后悔未听范蠡之劝,只好长叹一声仰剑自刎。
而范蠡却化名为鸱夷子皮,游历到齐国侍奉田成子。有一次,田成子离开齐国前往燕国。鸱夷子皮背着行囊一路随行,来到望邑时,子皮说:〃您不曾听过一个干涸沼泽,群蛇搬家的故事吗?小蛇对大蛇说:'你在前走,我跟随在后,人们见了只会把你看成普通蛇,会抓住你杀掉;不如你背着我走,那么人们一定会以为我是神君,就不敢随意冒渎了。'今天您体面我卑微,如果您扮成我的上客,充其量人们只会认为我是一位千乘之国的主君;若您扮成我的使者,我也不过是万乘之邦的公卿;所以您不如充当我的门客吧。〃于是田成子背着行囊跟随在子皮之后一路前行,两人来到一家旅店,旅店老板见这随从仪表不凡,心想这主仆定非普通百姓,立即拿出酒肉殷勤招待。
鸱夷子皮可谓洞悉人心人性,让气派不凡的田成子假扮他的门客,让人对他们一行顿时不敢小视。
。 想看书来
陶朱公范蠡的十二循环说(2)
但是鸱夷子皮更大的才华却是在商业领域方面,由于他的才干出众,很快就在齐国暂露头角,引起了朝臣的注意,于是大家纷纷举荐他出来做官,但却被他拒绝了,并离开齐国的国都临淄,居住到了人所不知的陶地带,并易姓为朱。
从此世人皆知陶朱公之名。
? 十二循环周期理论诠释
陶朱公居住于陶地,按照他的十二循环理论从事他的商业经营。
十二循环的经济理论认为: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会受损害;每斗价格九十钱,商人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粮价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粮食平价出售,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