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螺丝人-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全文完——




这篇文章是《螺丝人》(皇冠2008年版的《螺丝人》,译者是周素芬)最后所附的文章,不含任何剧透。全手打,可能有错别字。
整篇文章表面写的是曼哈顿建筑,但实际上却还是在探讨本格写作。岛田迷们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理解大神的艺术趣旨。

laoyao1989手打

    曼哈顿故事

    把与本书没有直接关系的这篇文章写在最后,有些不合常理,也许有读者会觉得怪怪的,所以我只想把它当作附录,希望读者有空时慢慢看就好了。写这篇散文的时间是二〇〇三年九月一日,我去了一趟曼哈顿刚回来。回顾这次的旅途,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我认为可以给日本的本格推理界一点启示,于是决定撰文留下记录。我想看完这篇散文的读者,应该可以了解我这么做的理由。
    我不是第一次去曼哈顿,但这么费心地走走看看,这还是第一次。我的目的是要仔细走遍中央公园的每个角落,看遍我想看的建筑物,应该就是所谓的巡礼吧。以下,我简单谈一谈所谓高楼大厦先进技术的变迁:
    摩天大楼是在美国诞生、在美国孕育的特有文化。而它凌驾群伦的艺术性,也象征资本主义的胜利,以及美国的乐观主义。不过十九世纪时的美国建筑师,绝对没有想要领导世界建筑的野心和自信。他们像日本人一样,一直在模仿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还无法发现独创的方法。
    建于一八一二年的纽约市政厅,是保留文艺复兴形态的法式建筑。一八四二的联邦纪念堂,是希腊复兴式,也就是希腊的复古式建筑。一八四六年华尔街的三一教会,则是中世纪欧洲的哥德式建筑。曼哈顿岛的建筑世界,就起于犹如欧洲风味的大杂烩。
    摩天大楼真正的发源地是芝加哥。之所以会在曼哈顿快速成长,是地理环境的缘故;曼哈顿是四面环水的小岛,聚落无法扩大,办公室和住家环境除了往上空伸展之外,别无他法。而且这座小岛的地盘是岩盘,可以让高楼打下稳固的地基。但是高层大楼要聚集成群,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必需条件,其中有的条件是日本人意想不到的。
    如果高层大楼和平面道路之间,只有又高又长、让人不想数度上下的楼梯连接,如此一来根本没有人想在那里设办公室,更遑论居住。建造高层大楼的最大障碍,就是高度本身。为了让鸟之外的居民能够接受高楼大厦,升降梯这种技术的发展,成了最大的前提。
    升降梯是欧提斯(Elisha Graves Otis)发明的,一八五三年在纽约的万国博览会首度问世。一八五七年,第一座载客升降梯在纽约的一栋大楼启用。看来发展高层大楼的条件在这里已经齐备了,然而这其中有几点相当奇特。当时,日本还是江户时代,这就够令人惊讶的了;更呛的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在在一八八八年才上市,是升降梯启用三十年后的事;而且一般人普遍使用电力,是九〇年代的事。那么,当时升降梯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是一八八五年建于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这也是在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那么,当年这栋大楼内部的照明是怎么样的?
    正确答案是,升降梯的动力是蒸汽,而大楼内的照明当然是煤油灯,因此办公室全都设在阳光可以照进来的窗户旁边。因为这个缘故,黎明期的高层大楼的窗户,毫无例外,每个都很大。牙科医生诊间的窗户,高度有三公尺,这样才有足够的光线看清楚病患的口腔。
    由此可知,摩天大楼的建设,在电灯问世之前就已展开。不久,升降梯的动力也变成电力,大楼内的办公室也点了电灯。十九世纪末,实现高楼式建筑的聚落,各个条件已渐渐完整起来了。
    建筑摩天大楼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就是铁质骨架构造的发明:先用铁做好类似人体的骨骼,周围再堆石头加以补强。这种施工方式和欧提斯的蒸汽电梯同时出现,让大楼的强度迅速增加,越盖越高。以前的建筑物都只是堆积石头建造而已,所以建筑底层的墙壁厚达三公尺,并不合适。

    但是这种强力的铁骨素材,早期都是含有很多杂质的热铁,所以容易弯曲、断裂,无法负荷太大的重量。因此大楼一旦超过十二层楼高,就是一种冒险。
    但是,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同期,钢铁制造的技术也开发出来了。强制将空气灌进熔炉以去除铁中杂质,再加压制造出柔软且更能载重的生铁,到这里,实现高层建筑的技术条件,已经全部齐备;接下来只剩经济方面的问题了。
    摩天大楼这种美丽建筑的起步,电梯、电力、电灯、钢铁、制造钢铁骨架的工法,这五项科学技术是必要的条件。如果岩盘小岛的天然地理环境、泡沫式的绝佳景气也是必要条件;那么,美国人想让自己的土地站上世界顶端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望就更加重要。战后,日光灯取代灯泡,空调设备更让高楼大厦成为安全、普遍的生活空间;不过其实摩天大楼文化,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换句话说,摩天大楼的滥觞,并不是枯等着这些科学条件完备。江户时代的美国人,早就不断巧妙尝试创新。上述的条件,都是在尝试创新的同时完成的。
    虽然进入这样的时代,纽约的建筑师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风格。就像十九世纪初一样,希腊式、罗马式、埃及式、中世纪哥德式的风格,都参杂在高层大楼里,各自争鸣。
    为这种状况画上休止符、让美国的摩天大楼归于一宗的,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这里要介绍一种叫做“装饰艺术(Art Deco)”的新设计法,对于所谓摩天大楼这种前所未闻的最新科学、以及由这些大楼群聚所形成的景观,它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彻底解答。“装饰艺术”为纽约建筑师的感性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从这波热潮中得到了强烈的能量。
    就这样,二〇年代到三〇年代的曼哈顿,诞生了很多以“装饰艺术”为主轴的摩天大楼,美国制造的摩天大楼群,至此终于有了独自的形象,形成了文化。这个时期,纽约建筑界以稳定的步伐陆续推出许多杰作,如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都是登峰造极之作。
    新艺术(Art Nouveau)是受日本的浮世绘影响而产生,用了相当多生物的有机曲线,而“装饰艺术”则是由“新艺术”的反动下英语而生。在构图的概念下加以切割铁板、玻璃、石材等工业用素材,呈现出最简约的形式,并大量生产,以此让各种材质达到最大程度的灵活运用。因此,构图上使用的线条,都是标准的直线或圆规画出的图形,而由这些图形所组成机械般设计图似条理分明的空间,仍需把经过构图过的装饰图案作适度的配置。因此在堪称极致工业产品的高层建筑物里,也深受装饰艺术风格影响。
    这个方法,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仍完全属于装饰取向的范畴,充满艺术家的自我风格。高层大楼不能装饰得像凡尔赛宫,所以把装饰图案的线条以类似窗户、棱线的制图构想做了整理。就算做了构图式的整理,内部的装饰图案本身,有时也会充满不逊于巴洛克或洛可可的贵族趣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制图式的整体结构中,又要适量安排这些过度装饰图案的做法,相信很多本格派作家都心有戚戚焉吧。
    三〇年代,曼哈顿岛因为建造完成了无数栋以“装饰艺术”为同一主轴的摩天大楼,变得十分庄严神圣而美里,让世界任何城市都望尘莫及。先进的地下铁、中央公园、百老汇的歌剧院,再加上四处林立的摩天大楼,让曼哈顿成为世界最进步、最美丽,不允许其他城市追随,展现出挑战成功的乐园,成为灿烂辉煌的大都会。
    这是我个人的感想,这个时代的曼哈顿,是最能引起我思乡情绪的美好城市,也是最美好的时代。当时唯有这座全世界望尘莫及的岩石岛上,才耸立着属于装饰艺术,宛如装饰用的巨大石器般之直达天厅的美丽高塔。日本费了半个世纪才开始追赶,建造伸向天际的尖塔群。
    二十一世纪的某个夏天,来自日本的我走在此地,发现原本辉煌无比的未来,早已经成了古色苍然。眼前这个令我怀念得紧的古老景象,对此刻的我而言即是“未来”,我感觉到自己终于回到“未来”,内心百感交集。
    二十世纪初期,地下铁是远比马车进步许多的最先进交通工具,当时还没有时刻表,以今天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列车简陋得像走在平地的缆车,充其量只是载人用的台车罢了。充满涂鸦的车厢,和月台一样狭窄、阴暗。想要转乘对面月台的电车,还要走出月台横越马路才行。当时也没有冷气,地下车站闷热不已,到处充满刺鼻的尿骚味,熏得让人受不了。

    早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开始之后,“装饰艺术”的曼哈顿也随之成了老古董。美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一九二〇年代就主张用钢铁和玻璃建造摩天大楼,此时钢铁的骨架构早已经够坚固,不再需要石头堆砌的墙壁补强。
    同时,欧洲建筑师科比西埃(Le Corbusier)也针对纽约提出了“三百万人的现代都市”计划。计划中所提倡的建筑风格,不像美式思想过于彰显自我,还融合了欧风而形成隐晦的独特氛围;不再以建筑本体作设计构思,尽可能保留更多绿地,同时也兼顾包容整体都市,进而对高楼建筑做有计划的配置。这和密斯提到具设计感新颖的玻璃大楼有着类似的概念。
    一九五八年,密斯?凡?德罗和菲力普?强生共同设计、采用钢铁和玻璃建造的西格拉姆大厦,终于屹立在曼哈顿。西格拉姆大厦不仅保有“装饰艺术”的样式,还废除了一切赘饰,是个只由直线和面构成的巨大玻璃盒。
    由于摩天大楼群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