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罪系列-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征服读者日渐挑剔的口味。假如有什么能用一个更明确的主线故事让读者买帐,当数《入侵脑细胞》(The Cell,又名《死亡空间》)、《沉默的羔羊》,这些影片(或者有些也有原著小说)才算得上其中翘楚——而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心理与犯罪。
  《心理罪》亦是继承了心理犯罪这一独具魅力的题材。从原创文学作品的角度看,这本书不及前两部影视大作的剧本,但当我翻过目录之后,在序章的第一页便被吸引住了。方木,一个年轻的法理学硕士研究生,用一种淡然到几乎没有情感的阴冷语调,开始讲述深夜里将他惊醒的噩梦,从不离身的军刀,自己离群萧索的孤僻身影,对烧烤无法抑制的恐惧反感,电脑里的凶杀案例档案。当一堆描述陈列在面前冲击我的大脑皮层时,惊吓过度的MM对他抖抖索索挤出“怪物”二字的声音仿佛还在我耳边,而方木只是笑笑表示不介意。因为——
  “在两年前的一场灾难中,我是唯一的幸存者。”
  我被这小说抓住了。明明知道故事的情节是编排的,却无法控制自己不随着故事的节奏沉沦下去,就好象被悬念套住了脖子,非得看着方木他们从纸上跳起来奔走。见过摆酷的主角,没见过方木这么酷的——他本身的身世就这样成为了这本书里始终贯穿的疑点。方木擅长揣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从现场的蛛丝马迹中也能窥出端倪,从推理嫌疑人犯案过程中的行为心态来做另一种的“罪犯画像”。他和导师将这种方法称为“犯罪心理画像”,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协助警方破获了一起绑架案、一起敲诈勒索案、两起杀人案。在协助另一位警官邰伟破获所谓的“吸血鬼连环杀人案”后,方木几乎成为了C市公安局的“顾问”。
  但是这样一位如有神技的法理学在读研究生,却常在深夜独自研究各种凶杀案例。他的电脑里存着各种恐怖的现场资料,自两年前从某次大灾难中幸存下来后时常遭受噩梦的侵袭,以致于非要军刀如影相随才能安睡。为什么?获得帮助的公安局警官与副局长对方木青睐有加,局长却勒令下属不得再联系他。又是为什么?“吸血鬼”案非但不是个结束,反倒成为了接下来一系列凶案发生的预兆——不仅方木,C市的警力和J大的师生似乎都被看不见的力量卷进了一个旋涡,噩梦不仅仅笼罩在方木心头,还将魔爪伸到了他的身边……
  当看到主角被迫与连环命案背后的凶手比拼着破案能力,与时间赛跑拯救同窗的生命,一股寒意已经不知不觉浸透我的胸膛——直到线索被层层抽丝剥茧,方木的过去和梦魇、幕后黑手统统呼之欲出,两方面临着最后对决——数人的性命都系在了方木一个人的身上,他能不能承受愈加沉重的精神负担?勘比神技的“犯罪心理画像”,究竟是破案利器还是双刃剑?每个疑问都让我欲罢不能。
  最终一口气看饱了之后,合上书本,在心里大呼一声:“过瘾!”再抬头看已是凌晨3点。看悬疑看心理犯罪,合当如此;写悬疑写心理犯罪,更当如此!好的惊悚悬疑作品定不能气氛寡淡或是情节荒谬,倘若某天再有文友鄙视我要求过高,我也依旧不会松口——也不是只有外国大片名家才能够将两样做到且让读者高呼“爽之”——让故事里的悬念抓住读者的胃,让人捧着书看到“不觉已破晓”,曾让我有这样体验的书并不多。而够精彩的悬疑小说才能让读者心甘情愿往作者笔下的“圈套”里钻,假使常有好文,如《心理罪》一般。
  一幅严谨而专业的画像
  文/快刀
  《心理罪》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小说。
  《心理罪》可以看作是雷米的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的续集,在阅读《心理罪》之前,我专门先读了《第七个读者》。《第七个读者》也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但之后的《心理罪》一书,毫无疑问地有了巨大的超越。
  J大在读的犯罪学研究生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学画像协助警方破获几起案件之后,在他就读的校园里却接连发生了命案。在调查过程中,方木逐渐发现,这些命案的手法均是模仿国外著名的连环杀人案件,更为可怕的是,凶手毫不掩饰自己向方木挑战的意图。方木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边用犯罪心理学为凶手画着像,一边抽丝剥茧地艰苦调查,最后终于让真凶伏诛。
  《心理罪》中有着极其丰富和专业的刑侦及犯罪学、心理学知识,这和雷米本身的职业有关系。也正因为这点,《心理罪》一书中的情节发展乃至于细节描绘,十分严谨而且详实,这使得《心理罪》一书超越了大多数靠想象力写出来的的恐怖悬疑类作品。
  在创作一部小说时,人物的塑造是最难以驾驭和把握的,也是最考验作者写作功底的。而《心理罪》里除了专业知识丰富这个看点以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亮点,方木、乔教授、孙普、邰伟,甚至仅仅是配角的孟凡哲、马凯,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换句话说,作者用文字为自己笔下的人物成功地画了像。
  在小说中,当主人公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学画像协助警方破案之后,他的导师乔教授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好的犯罪学研究者,要对自己的专业和研究对象充满敬畏。”乔教授表情激动地说,“尤其当他用科学知识去指导司法实践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你要知道,我们的意见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权利、自由,甚至生命。这不是儿戏,”他用手指敲敲桌面,“衡量一个犯罪学研究者的真正价值并不是看他发表了多少论文,主持了多少课题,而是要看他的学术良知,看他能否用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去真正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的帮助,”他把脸转向方木,“而不是依靠看过几本书,依靠所谓的天赋,依靠小聪明去碰运气!”
  这段话很精辟。更重要的是,这段话对于写作者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样适用。
  连环杀手的题材是恐怖悬疑作品中很常用的题材,要想写好这类题材,作者必须掌握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一点都马虎不得,否则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逻辑混乱、漏洞百出。
  我猜想,雷米在创作《心理罪》的过程中,一定是一边写作一边细细地品味乔教授话中的深意吧。也许正因为这样,《心理罪》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感觉本身就是一幅画像,一幅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严谨而专业的画像。
  退缩还是选择坚强?——读雷米的《心理罪》
  文/aifangmu
  《心理罪》的作者雷米是个高校老师同时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学手法以一根追查元凶的主线把整个故事连接起来,故事的脉络清晰明确,在讲故事的同时把人物塑造得丰满鲜活起来,每个人物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使人过目难忘:有正直勇敢与方木如兄弟般情谊的警察邰伟、自视甚高崇拜英雄又懦弱的邓琳月、敢爱敢恨又心地善良的室友杜宇、专业知识丰富但自私残暴灵魂丑恶的孙普……。我最喜欢雷米老师塑造的方木,在《第7个读者》中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心理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但方木热爱犯罪学并运用独特的察觉犯罪的天赋和缜密的思考,协助警方破获一起起案件,帮助受害人伸张正义,来平衡内心无法排解的内疚和痛苦。雷米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运用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方木因无力挽回恋人与朋友生命的愧疚与无奈;感受到他那永远无法完成“我会保护你”的诺言时那种撕心裂肺的伤痛;感受到他内心情感丰富但又无处倾诉的悲凉与苦闷,为他所承受的磨难伤感落泪唏嘘不已。当杀人恶魔以残害无辜生命向方木发起挑战时,他为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而自责、愤慨:“为什么要杀那么多的人!想干掉我?来啊,直接来杀我!为什么要白白搭上那么多人?”一个正义果敢又勇于承担责任的男子汉屹立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由衷地钦佩他的善良勇敢,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在一次次与恶魔的较量中,我们的主人公越发坚强,在作品的结尾处两个优秀的心理画像者之间正邪交锋描写得非常精彩,主人公凭借超常的意志和睿智最终战胜了恶魔,获得了心灵的重生。虽然现在的社会不再提倡英雄,但具有正义感、责任感不惧怕任何挑战的主人公有谁能说他不是英雄呢?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更能引发思考荡涤人们的心灵。在《心理罪》这部作品中方木的导师乔允平教授,以自己的生命给主人公和读者诠释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以高贵的灵魂和对专业应有的敬畏与责任,随时可以为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作者语)通过这部作品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同样优秀的犯罪心理画像者会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让我们扪心自问对所从事的专业是否满怀着敬畏与责任?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应该退缩还是选择坚强?
  非常高兴能够看到雷米老师的作品出版,每当看到这本书都能想到在“天涯社区莲蓬鬼话”里的每一次讨论的热烈场面,希望看到雷米老师更多的作品问世,创作出中国本土的推理侦探系列作品,为原创推理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吧!
  越看越惊心——那种触手可及的战栗
  文/阴阳眼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耐受力很强的人,从来不讳言一些恶心和恐怖的事情,经常擅长营造一种神秘和萧索的气氛,对此我总是自鸣得意,认为很少有什么事情能够长久的让我保持恐怖。注意,我在这里用了一个“长久”这个词很关键。在被日系恐怖片吓住的一霎那我总会联想起光明在我头顶照亮,整个世界一片美好,圣歌响起,所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