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系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罪系列-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慢慢瓦解掉。当我看到小说里的人们接二连三地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压抑的心都在颤抖。
  我就像一只被作者放在锅里的青蛙,刚进去的时候水是温的,毫不在意,等我幡然察觉水的滚烫,已经无法逃离作者制造的大锅了。就好比一条漆黑的道路,在黑暗的尽头,魔鬼在跟你招手,诱惑你不得不走向深渊的深处。
  这部小说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来恐怖故事的局限。随着科学的发展,鬼神观在人们心中已经越来越淡漠。好比几样大家都经常吃到的食材,不论怎么加工,食材总是不会变,再高超的厨师,用再新颖的做法,也无法吸引食客的注意力。也许初期,厨师凭借高超的厨艺,使食客们看不出来原材料是什么,也许会抱着好奇的态度去尝一尝,但是一旦食客们尝到食材还是以前的那么几样,马上会对精美的食物丧失兴趣。而聪明的雷米,找到了新的食材,加上高超的烹饪技术,创造了这么一盘美味,让人吃过以后欲罢不能。
  雷米让我明白,所有的恐怖都源于人类的内心,所有的罪恶都隐藏在人的内心里。要让我说,世界上最邪恶的是什么?我会说,是人的内心。内心,是人类最隐秘的地方。它里面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没有人可以看透。邪恶的念头,人人都有。但是判断一个人邪恶和非邪恶的定义就是,做与不做。而致使人去犯罪的原动力就是人的内心。
  雷米的这本书,也许有人看起来会觉得变态。但是,仔细回忆,其实在不经意间,你也有过变态的想法。也许是幻想的支配,也许是灵光一闪。你之所以觉得变态,不是这件事的本身变态,而是他选择做,而你选择不做。
  我不认识雷米,但是,我非常感谢雷米。他让我看到了中国恐怖小说的希望。
  方木与向日葵
  文/桃小薇
  说到《心理罪》,我想到了梵高的向日葵:在黑暗的尽头,我看见希望在招手。
  我,指的或者是你,或者是我自己,也或者是方木。方木,这个让我深深感伤的男人,从《第七个读者》到《心理罪》,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象。我读不懂他,也不明白为何他能有如此的魔力,周旋于那些磨难之中,他就像梵高的向日葵一样,面对着太阳,却让人无法看清他的脸是否朝气蓬勃,也无法看清他的内心是否阴暗冷漠。
  方木说,他是一个怪物,整日与孤独为伍,让那些渴望了解他的人望而止步。他以为自己没有希望,或者,对一个劫后余生的人来说,希望就是伊甸园里的红苹果,鲜艳得让他无处自容,惟有将自己埋入深土里,终日沉浸在阴凉而潮湿的黑暗中,他才会安生。其实方木忘记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就算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令他尘封了内心的激荡,也无法停止他那颗正义的心脏。否则,他不会为警方所用,更不会卷入那场莫可名状的屠杀中。可是,当我读完《心理罪》之后,我不免为方木的善良而悲痛,也开始懂得,为何方木总是将自己禁锢在与人为陌的牢笼中。他是怕靠近他的人受到伤害,甚至死亡。是啊,那些冰冷的尸体,那场汹涌的火丧,带走了无辜的青春,也带走了罪恶的灵魂,却带不走方木心里的阴沉。
  《少年包青天》有这么一句话:有你在的地方,总会有命案。谁也不会知道,下一场浩劫将会以怎样的模式降落在谁的身上。夜幕的降临后,邪恶的黑木剑将插进某人的太阳穴中,让那倒霉的人再也看不见清晨的曙光。然而能看见曙光的方木却只能闭上眼睛,默默承受四面而来的唾弃和愤怒。他成为有罪之人,只因为所有的命案看似都是因他而起。所有的人都因为胆怯、害怕、无能为力而愤怒,可他们无从宣泄,所以他们选择了将这种懦弱的仇恨爆发在方木身上:有方木的地方,就有命案,换句话说,方木就是间接杀人犯。可是,那些荒诞的人却没看见方木的眼睫毛上,氲着清澈的泪珠。往往,最沉默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人。
  《心理罪》将方木矛盾的心理描绘的淋漓尽致。作为读者,遵循着方木的情感线路去阅读这部作品,很容易就会泥足深陷于剧情当中。如果你认真的欣赏它,你会被当中的逻辑推理,侦察手段,案件剖析深深迷住,甚至会义无反顾的追随方木的脚步而去,就像小说开头描绘的一样,渴望去试图了解他,了解这样一个面色苍白,看似漫不经心,却在不住的打量别人的男人。如果你问我,《心理罪》的焦点在哪里,那么我会说,如果你的眼中有方木,那么整部作品都是焦点。
  漫不经心的窒息——雷米的文字
  文/忧尘
  漫不经心的窒息,我想这是对雷米文字的最好的表述。雷米的文字,很平淡,很简单。看他的文字,就如同听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淡淡地说着那过去的故事。老人倚在已经摇椅上,眼神望着远处天边的淡蓝,老人的手指泛黄,那是多年品茗染上的麦色茶香……
  作为同行写手之一,我深知悬疑推理写手易犯的一大弊病——文字叙述生硬。生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光有故事没有细节描写,看这种小说如同看一具只剩骨架的人体标本。另一种则是满篇形容词大肆渲染悬疑惊悚,其实故事结构和构思俗不可耐,看这种小说则如同看一个营养不良性水肿的病态躯体。这一大弊病是大部分悬疑推理写手易犯的,包括一些知名写手。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这里要重点品评雷米文字的原因。
  《心理罪》作为雷米的第二部长篇悬疑小说,已经趋于成熟。用简单而平淡的叙述勾画情节,这是雷米文字的一大特色。而恰恰是这份简单和平淡,让故事本身显得愈加真实。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迷失在情节发展中而不可自拔,以至最后窒息在故事的高潮处。这份看似漫不经心,不经修饰的叙述手法正是雷米的高明之处——将最真实的情节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雷米的叙述风格是很有特色的,包括在塑造人物上。比如方木这个主角人物,读者们在文中找不到任何形容他性格个性的语句表述,而是让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方木的灵魂直接浮现在读者的面前。可以说,雷米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物,而是塑造了一个灵魂。方木是睿智而又迷茫的,他一直在寻找自我,这个人物永远站在边缘线上思考徘徊着。正是这份迷茫带出的人性魅力将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带动着读者的思考。
  《心理罪》的出版,会让更多人了解雷米风格,爱上雷米风格,爱上那份在漫不经心中窒息的感觉。
  走下神坛的侦探——评雷米的《心理罪》
  文/koko
  从上中学开始就痴迷探案推理小说,为了看《福尔摩斯探案集》能不睡觉不吃饭,能节省午饭钱去买各种推理书,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克里斯蒂;从森村诚一到松本清张;从夏树静子到西村京太郎……。也曾经因为好友弄丢了我的一本推理书就坚决地与他断交,实在没有可看的书就去看《狄公案》《施公案》等古文小说,那真是一段疯狂的日子。在探案推理小说中的侦探们往往料事如神无往不胜,他们能够轻易窥破各种机关,他们不是人而是“神探”。他们永远智慧超群但离我们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一次无意的阅读了雷米的《心理罪》,原来有如此精彩的犯罪心理小说,只要你打开这本书就会难以自拔地陷入作者摆下的迷魂阵中,那血腥的场景描写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发自内心的恐惧,但又无法克制地跟随着主人公方木一层层地抽丝剥茧追查凶手。《心理罪》这部作品让我们洞悉嫉妒有如毒蛇一般,一旦被它缠绕就会变得无比邪恶无比凶残。
  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的紧凑悬疑,而是雷米笔下的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方木。尽管外表冷漠但内心狂热,他心底有一条不能触碰的伤疤,难过时会痛苦;恐惧时会呕吐;愤懑时会爆发。尽管有着与众不同的察觉犯罪的天赋,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相反到给他带来更大的困扰、更大的危险、更大的挑战。他与杀人恶魔之间追逐较量的过程就如同两个在拳击台上互搏的对手,尽管一次次地被打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他的意念在一次次挫败中变得坚强,人格在一次次博弈中得到升华。雷米笔下的这个人物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感受着人性光辉的力量。他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神探”,他就象我们身边的同事或朋友,有着善良、勇气、智慧、意志坚强的人。如果能幻化成书中的人物也许会爱上方木,爱上方木因为他的无畏;爱上方木因为他的善良;爱上方木因为他的坚强;当他自责内疚时去开解他,当他痛苦哭泣时去安慰他,当他直面危险孤立无援时与他携手面对……。
  感谢作者雷米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走下神坛的侦探——方木的感人形象,就象作者所说“每个人都向往着善良与勇气”,我深信当人民生命财产面临危险时,总会有方木义无返顾地保卫人民的安全,他就是正义的化身,他就是我们的保护神,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是维护社会安定最坚强的力量。
  人性的罪恶与善良
  文/火翼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阁下长时间的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画像》的第一页,就是尼采的这段话。看了以后,觉得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之所以叫《画像》,是因为主要讲的是犯罪心理画像者的故事。画像的含义是多重的,是对犯罪人形象的重塑、对犯罪心理的重现、也是画像者对自己内心的考验。在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种,方木经历了身边朋友一个个的离去,甚至目睹了心爱的女孩在自己的面前被砍下头颅,那在这一部故事里,他又将经历什么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