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清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受清华-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但同学们的衡量标准是,国外只要能给自己奖学金,一般一年美国能给三四万美元,那一万块钱人民币算什么呢。但这样一来,他把自己研究生导师干巴巴地就晒在那里了。导师是根据名额指标招收研究生的,一个同学突然违约走了,他没办法马上再招上新的研究生,手底下的活半年都没人来干。同时,这也就是白白浪费了一个读研的名额。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国外的中国学生身上。为了申请出国,尤其是美国,往往会向国外学校承诺,我会在那里读5年,认认真真念完博士。但到了国外,一些同学嫌5年太长了,出国就是为了镀金,不愿意花5年的时间,于是2年之后,当拿到了国外的硕士学位,就和学校违约,博士不念了。而国内学生对这种情况的看法,主流思想不是在讨论这种做法是对不对,而是在讨论在违约时各种选择对这个同学的发展“值不值”的问题,同时也在讨论这样做,对以后出国去同一个地方的同学会不会有影响。 
  国家助学贷款,也由于全国高校的违约率高达30%,很多学校被迫暂时取消了贷款。一些同学只想着每年按日子拿银行的钱去交学费,等到他们毕了业,就把贷款的事给忘了。每个系都会有一个老师,每年的还款期,给每个应该还贷款的同学追着屁股打电话,催还贷款,几天打上几十个电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排队洗衣服     
  “咦?今天楼道里怎么这么热闹?” 清华某宿舍楼的同学们发现洗衣房门口排了一个长队的人。今天怎么这么心齐,说洗衣服大家都来洗了?好奇的同学都凑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刷卡的洗衣机,突然坏了,不用刷卡就能洗衣服,所以同学都来“节约”资金,排队洗衣服了。洗一次衣服3块钱,就为了这3块钱,大家排起了长队。 
  情形虽然没有商店店庆18元买一个MP3排队人群的热闹,也没有“家乐福”熟食半价时的抢购疯狂,但性质的确差不多。 
  状元偷东西 
  “你好,我们是清华大学治安服务处,你们系的一个同学偷东西,你们来我们这里吧,我们了解一下情况。”辅导员突然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匆匆忙忙赶到治安服务处,看到偷东西的学生呆呆地坐在那里,低着头,眼神那么茫然。辅导员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他偷的东西…… 
  一个高考的省状元,学习成绩在大学也是年级前十名,平时那么活跃,家庭也不困难,没有理由会是他偷东西呀……但就是他,塞了学生超市的一个面包和一个罐头在书包里,出超市门的时候被服务员抓到的。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超市的服务人员讲,其实这个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这里偷东西了,只不过这是第一次抓到他。 
  面包和罐头,状元被取消了当年的奖学金,幸运的是超市没有向派出所报案,否则还会受到严厉的学校处分,档案里更会写上难堪的一笔。这不是仅有的偷东西的案例,学校的超市里时常有同学偷东西。很难捉摸他们的动机,往往并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利益,而是为了尝试这种未有的感觉,有些就是有心理问题。而这种情况,不论是状元还是普通人,在清华或者是普通高校,都时有发生。而偷的东西更不仅仅是面包和零食。     
匪夷所思的小偷     
  一天,学校急急火火的在下午三点通知每个系派一位老师下午四点集中开会,内容也没有透露。到了会场,派出所的两位同志已经在那里剪辑录像。开会了,民警通知给大家介绍情况:一个小偷,在图书馆盗窃了其他同学的笔记本电脑,而这个小偷已经是惯偷了,现在已经定案,在两个月前这个小偷已经盗窃了一台笔记本。而这个小偷非常嚣张,盗窃第二天又去了图书馆,图书馆入口和盗窃地点的录像现在都保留着,让各系老师来认人。因为,小偷可以进图书馆,因此肯定是清华的学生。 
  但录像实在不够清楚,各系老师也没办法认识所有全系几百乃至上千号人,于是每位老师拿着照片和嫌疑人名单散会了。 
  过了几天,这个案子有了消息。小偷因为拿着偷来的笔记本在图书馆用,被失主当场认了出来,最后还是丢东西的人抓住了小偷。 
  多么匪夷所思的小偷呀,换了别人,在偷东西的地方堂而皇之地展示赃物,是一种什么胆量?说他是惯偷,岂不是侮辱了“惯偷”这个词? 
  但偷东西,已经成了学校里的一大污点,因为就是在校生在偷自己人。前一阵子,一些宿舍的同学都反映有个莫名其妙的人找某系叫刘涛的人,哪有这个人呀?而不久就抓住了他,原来他也是一个惯偷,也是一个在校的大三学生。 
  不健全的人格,让同学们在道德、心理、品格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出问题的可能,让学校的教育非常为难。某同学因为忌妒同宿舍同学的学习成绩,多次偷别人的书和笔记扔掉,最后更是气急败坏,往同学床上小便,最后被学校开除。某同学在自己向国外寄出的推荐信上冒充导师签字。某同学因为忌妒同实验室的研究生,偷看别人的电子邮件,背地里冒名和国外教授联系,表示不愿意去那个教授的学校读书,导致该同学让原本已经联系好的出国计划泡了汤。 
  完人还是太少了 
  我在清华想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能像我们班最牛的几个人那样聪明就好了……”但同学对生活中的我又经常这么评价:“特别希望能像你一样那么有生活情调,过得特别自在潇洒。”开个玩笑,清华里大部分人好像自己的“智商值+情商值=常数”,我智商比不上那些牛人,情商就显得高了起来。换句话说,十全十美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智商高是一个对于学生来讲很大的优势,聪明使他们一直出众,一直让他们有好学校上,好成绩拿。但由于常年过多地把精力全身心地放在自己的强项学习上了,颇有一部分人变得过于书生气,原本不注意培养的情商反而变得更弱。 
  也正因为情商、人格的原因,高材生们才做出了这一章中举出的各种稀奇古怪、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在清华里也颇有一些德才兼备的学生,不论学业、思想和品质,都没得说,我坚信大部分的工作岗位,他们绝对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但不巧的是,常年高压的学习,让其中的一些好学生在清华里没有感受到自己专业能带给他们真正的兴趣,一部分人原本可以在专业上有所造诣的同学,毕业后不论出国还是工作,全部转行不做专业,无形中流失了一大批本来很有希望的专业人才。 
  所以,常年应试和高压的成长经历,很难有天才能够摆脱它们的影响,很多人在多年的教育中,没有受到应有的人格和素质教育;又有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找到自己真正的学习兴趣所在,就要离开学校了。所以,在我上的近20年学中,遇到的十全十美的学生实在是太少了。其实标准并不高,只要是一个品学兼优、愿意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的就可以了。     
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     
  还有类似的说法:金本银硕铜博士。中国有一流的中学,所以有清华北大一流的本科,这一点从每年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各类竞赛里中国学生的优异表现就能看出来;中国只有二流的大学,所以清华北大只有二流的硕士,这一点从清华北大的世界大学排名就能得出;中国只有三流的研究生院,所以清华北大只有世界三流水平的博士,这一点由中国研究生院的学术研究水平就能看出来。所以很多想在学术上做出成绩的同学,都早早定下要去国外读博士,而不会在国内深造。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行的“2004年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及试点单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透露,我国在读研究生规模将在未来5年内增加100万,即由目前的80万增加到180万。清华某系在读的博士生人数已经超过300人,一个任何一所美国大学同类专业都惊叹不已的数字。这些“可喜”的消息背后,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保质保量地培养这些研究生?这五年我们国家又能多培养多少研究生导师呢?会不会五年后出现“研究生不值钱,研究生水平差”的尴尬境地呢? 
  清华一直贯彻“4+2”的本硕连读政策,全校平均大于50%的人能够有机会免试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校的政策是希望保护人才不外流,同时给全国这些优秀学生更多的深造机会。不过由于大部分同学在清华能够保研,他们觉得上清华就进了保险箱,很多人都想着只要不掉到后30%~40%,就可以留在清华里继续读研,这种优越感使同学们整体的努力程度在下降。同时更使大家没了奋斗目标。试想很多外校的同学会为了来清华、北大读研付出他们四年本科的心血和努力,目标会是何等的明确。而我们的同学倒反而觉得自己能在这里读研是理所应当的了。这种心态使同学们对本该做好的事情、本该学好的课程都变得有些懈怠。很多同学到了研究生阶段,不再把学习和科研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事情,忙着准备出国、兼职挣钱在很多人看来比研究学术要重要得多。很多研究生对待导师和实验室交给的任务态度经常是应付、交差了事,而对自己课题研究的东西也很少有人真正感兴趣,越来越少的人是希望在自己的硕士或者博士期间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本身有这样高期望的同学,在长时间环境的影响下,也渐渐感觉到在这样的环境下,没办法按照他的期望做事情。 
  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清华一些院系也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本科成绩在40%以前的才有资格保送本系硕博连读,前60%才有资格保送本系硕士,前80%才有资格保送外校硕士。     
“土著”失宠     
  在清华读了本科的同学,上了研究生喜欢管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