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漫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枫林漫步-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局会怎样,谁会得到赞赏,谁会受到谴责,这一切就都已经清清楚楚了。电影和电视远远超过了幻想的戏剧,对观众来说,它没有留下任何思考的空间,电影和电视画面强迫人们相信真实的历史世界就是银幕上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今天,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导致了文化的腐化,复制现象的出现,就足以证明这种情形:电视图像就是一种复制,电台的录音也同样是一种复制。人也可以复制(不是指克隆)。在观众们的注目之下,超女快男们强烈地感觉到一种实现自己与观众之间的天壤之别的可能性。不过,只有一个女孩子才能赢得幸运彩票,只有一个男孩才能获得奖金,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代替其他人,成为那唯一的一个,正因为如此,他才具有人的特性:他是可以相互转变的,是一个复制品。作为一个单独存有的人,他是完全无价值和无意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他丧失了相似性以后,才会发觉确实如此。尽管人们还恪守着成功的原则,然而追求成功的内在结构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强调的已经不再是通过艰苦奋斗而获得成功,而是要抽中彩票。恰恰是在文化繁荣时期,文化工业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却是那些早已丧失掉其深刻内容的产品,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它也只能为那些经常赶场的电影观众炮制出各种文化垃圾。它让所有人都感到很欣慰。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个性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尽管它是以个性的名义发展起来的。将廉价的东西偶像化,也就是将普通人英雄化。因此,消费者可以像挑选商品一样,在一大堆偶像(或者艺术作品的社会等级——经常被误解为艺术地位)中间进行挑选。在生命垂危之际,贝多芬愤怒地撇开司各特的小说,大声嚷道:“为什么这家伙写作只是为了赚钱?”然而与此同时,贝多芬其实也是一个老练的生意人,他曾把自己最后一部四重奏扔掉,因为市场坚决不接受这部作品。只有市场是绝对可靠的。在文化商品中,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任何客体都不具有内在的价值,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获得价值。于是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地方,到处都充满了走马观花的知识,沽名钓誉者取代了鉴赏家。因此,当艺术成为像工业产品那样可以买卖、可以交换的商品时,艺术便得到了最终实现。启蒙运动将人们从恐惧的深渊中挽救出来,可这种情绪很快就变成了狂热。

第一次枫林漫步
这一天,闲来无事,到处溜溜,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走到了枫林,虽然还不是深秋,但红叶已醇,捧出一本书,细细咀嚼。那是本《尤金…奥尼尔文集》,正在看的是《榆树下的欲望》第二幕第二场:“那时候这儿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石头地。当我接管了这块地的时候,老乡们都在笑我,他们不懂得我。可是我懂。当你能从这块石头里种出庄稼来,上帝就和你同在!他们没有力量做到这一点!他们以为上帝就是那么好说话的。但他们没笑多久。有的死在这里,有的到西部也死了。他们都在地下了――就是因为跟上了一个好说话的上帝。哼,上帝可不是这么好说话的。(慢慢地摇了摇头)我可变成一个很刻苦的人。老乡们老是说:他是个刻苦的人,倒好像刻苦是桩缺德的事情似的!所以最后我回答他们:好吧,那么你们等着瞧吧!(突然)可是,有一次我也向软弱屈服了。那是我来到这里两年以后。我真的软弱了――失望了――地上有那么多的石头,许许多多的人都离开了,因为艰苦,放弃了,到西部去了。我也加入了他们。我们坐着车走啊走啊。我们来到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儿的泥土乌黑乌黑的,象金子一样贵重。那儿一块石头都没有,生活真容易。你只要犁犁地,撒下种子,然后坐下来,抽抽烟袋,看着庄稼长起来好了。我原本可以成为一个富人的――可是我心理有个东西在拦着我――上帝的声音在说:这儿对你毫无价值,你还是回家去吧!我害怕这声音,于是就回家了,把我在那里的产权给了要它的人……上帝是严厉的,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上帝是在石头上――在磐石上建立起圣殿的――根基立在磐石上,我就在它里面!这是神对彼得说的!(重重地叹息――停顿)石头!我把石头从地里捡起来,垒成高墙。在这墙上你可以看到我一生中的那些岁月,每天垒一块石头,上上下下地翻山越岭,把属于我的土地用栅栏围起来,这样我就从无到有――遵循上帝的意志,就像他的仆人一样。”美国的第一批创业者都是典型的清教徒,当然也正如马克思·韦伯所指出的,资产者所具有的双重性同样在这一幕里显露无遗:“如果我能够活下去,我就无尽期地活下去!只要我办得到,在我临死的时候,我会放上一把火,看着它烧掉——这房子,这儿的每一个麦穗,每一颗树,直到最后一根草!我会坐着,看着一切都随我死掉,没有人能占有曾经属于我的东西,我用血和汗从一无所有中开辟出来的东西!”

  这一幕的最后还有以前记的一条旁批:“《马太福音》第六章积财于天:‘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帛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来挖窟窿来偷;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朽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不知道当时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情写下这句话的。时过境迁,如今也无法再知道了。令人奇怪的是,别人到这里来不是背外语单词,就是背背唐诗宋词,小勉却偏偏拿着本《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来读:“实践理性,它最完美的发展,是在斯多葛派智者身上作为理想表达出来的东西。斯多葛伦理的目的就是幸福:‘美德的整个目的就是有幸福。’只有和人的天性相称的才是美德,犹如只有动物冲动的满足才和动物的天性相称一样。不过斯多葛派的伦理学指出了幸福只有在心神的平和与恬静中才可确实获得,而这平和宁静又只有通过德行才能达到。人们已经看清楚,困苦、忧伤并不直接而必然地来自‘无所有’,而是因为‘欲有所有’而仍‘不得有’才产生的,所以这‘欲有所有’才是‘无所有’成为困苦而产生伤痛的唯一条件,使我们动心而难受的,既不是人所共有的,不得而免的诸恶,也不是无从获致的诸善,而只是在可以躲避的和可以获致的两者之间几微的或多或少而已。但是,既要生活而又不痛苦,那根本就是十足的矛盾。消除痛苦的不断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外,再也作不出什么。如果消除了这一形态的痛苦,立刻就有千百种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来,如性欲、狂热的爱情、嫉妒、仇恨、恐惧、名誉、财富、疾病等等,最后,痛苦又会穿上无名烦劳和空虚无聊那件令人生愁的灰色褂子而来,于是又得想办法来消除空虚无聊,即令后来又把无聊撵走了,与此同时又很难不让痛苦在前述那些形态中卷土重来。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与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掷去的。因此,我们既无须探讨生前的过去,也无须探讨死后的将来,更应该做的倒是我们要把现在当作意志在其中显现的唯一形式来认识。现在不会从意志那里溜掉,意志当然也不会从现在那里溜掉。因此,要是如此这般的生命就满足了一个人,要是这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肯定生命,他也就可以有信心把生命看作是无穷无尽的而把死亡的恐惧当作一种幻觉驱逐掉;反过来谁要是被迫于生活的重负,谁要是痛恨生活的烦恼困苦,尤其是痛恨恰好落在他头上使他不想再继续忍受的苦命,他就不要想在死亡中指望得到解放,黑暗阴森的地府之所以能够引诱他,是以骗人的假象把阴间当作停泊的无风港。在这里,自杀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徒劳的,因而也是傻瓜的行为。”小勉同学不会这么特立独行吧?我心里道。“你喜欢什么音乐?”小勉拍拍我的肩膀,取下耳麦递给我,“听听这个。”“是《赋格的艺术》?”“原来你也听古典。”“超喜欢Bach。这个应该是尼科拉耶娃的版本吧。”“不错不错。”“其实我也听摇滚和new age。”“哦?你真是兴趣广泛啊!”“过奖,过奖。”“奥尼尔?博尔赫斯不是说他的戏剧只能看,不能读吗?”“为什么?”“你读过,不对,是看过《大神布朗》就知道了。”“哦,你指的是面具的使用只有在舞台上表演出来才会有相应的效果?”“嗯,这部戏除了面具以外,轮回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起风了,地上的红叶被卷到空中,停滞片刻,随即凝固住,被沉下去的太阳吸入了地平线。

  好冷,想吃火锅。那谁请客呢?AA制吧?“这回你请,下回我请。”小勉的解决方案着实干脆。

  “老板,来锅养生锅底,一半辣的,一半不辣。”

  “好勒。”

  点些什么菜好呢?肥牛、羊肉、土豆、金针菇、粉条,余下的让小勉去点吧。

  “你知道罗鹏飞同学吗?”

  “隔壁寝室的?怎么了?”

  “呵呵,他考三级连考了五次,终于给考过了,并且逢人便说,显得很得意的样子。”

  “唉,这有什么,我知道一位老兄,真是孜孜不倦,四级一共考了六次,还是没过,听说下次他还准备再考,一般说来,考了六次的人,当他第七次发起冲击的时候一定会考虑买答案的事,就像中国男足第七次向世界杯发起冲击的时候,一定会大搞抽签外交,可这位老兄还真是单纯得可怕,非要凭一己之力过关不可。”

  “真是佩服他们的精神。我不明白,在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说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