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聂伯河东岸,因为当地部族抵抗猛烈,突厥人也是大开杀戒,三万多突厥军队………其实应该是支多民族的混杂军队,但主要将领还是突厥人………只剩下两万。十余万当地部族或战死,或渡过第聂伯河西迁,近十万成为突厥人的奴隶。

    疲惫的可萨突厥军队不得不暂时停歇了下来。

第二百三十三章  向西!向西!6
    然而,在他的东面,已经发生了一场变故。

    兴平元年(公元六四零年)六月,原可萨汗国王子达赤里趁突厥力量薄弱,利用李世民增援的钱粮,以可萨故地东南(今达吉斯坦)为基地,“号集万余人,矢志复国”,李世民、王世充等通过西海(今里海),向他输送军需。

    阿史那薄布灭可萨后,在可萨分设三个突厥特勤进行管理,原本留有驻军近万,但是在与隋军交锋不利后,不仅突厥军被调走,可萨男子被征去从军者,也有一两万人,突厥人的统治,便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可是突厥留置的官吏,处处以征服者自居,在可萨横征暴敛。阿史那薄布西征后,又命令在可萨再征兵一万………可萨此时已经成为阿史那薄布心中的大后方,如此一来,可萨人愈加怨恨,达赤里乘机发动兵变,突厥人在可萨南部征集的军队,大半倒成了达赤里的主力。

    于是,在东线的五位特勤商量后,决定派出两位特勤平叛。

    东线的突厥军一下子撤走五分之二,正是李世民出兵的好日子。

    然而就在此时,东都传来消息:太皇上皇已于本年三月驾崩。李世民暂停出兵,下令全军缟素………我毕竟是他的老丈人。

    全军居丧一个月后,已经是兴平元年的八月。

    此时的达赤里,原本已经“规复”了相当一片国土,但是随着可萨突厥军主力的到来,乌合之众的“复国军”交战不利,折损近半,退入南部山地“打游击”。

    而阿史那薄布此刻也放弃了西征,引一万大军南下。

    达赤里岌岌可危,连连遣使渡海,向李世民求援。

    八月初十,李世民倾全军而出,渡过乌拉尔河。两军列阵,李世民却派出军中几个达赤里的使者喊话。原来突厥军中,颇多可萨人,两特勤南下“平叛”,担心其中的可萨人与达赤里合谋,便将数千可萨人都留在东线。不想李世民却派人诱降,许诺“各归故土,与家人团聚”,不仅免死,“斩突厥一人,赏金一两,生俘一人来献,赏银十两”。可萨战士闻言,自然军心不稳,突厥特勤连忙派人弹压,反倒立时激起可萨人的兵变。突厥军此时大都由被征服的民族战士组成,阿史那薄布素来以暴力压制,没有像隋军那样采取有效的羁縻手段,于是不战已乱,隋军趁势掩杀,大破突厥军,斩首近万,降者过万,只有两千余人逃出。

    残兵败将逃到今伏尔加格勒以西,与阿史那薄布的兵马相遇,阿史那薄布闻得败报,忙领军来敌,可是突厥军人多时尚且不占上风,何况此时人少?而且阿史那薄布的兵马,成分也并不纯,打顺风仗还好,一旦遇上败仗,立时便会瓦解。阿史那薄布兵败,逃往今天的罗斯托夫一带,李世民率军攻入可汗的汗庭(今阿斯特拉罕),捕获阿史那薄布的可贺敦、嫔妃、子女及突厥王公、部众近万。

    南部的几个特勤对付复国的可萨人打了胜仗,正要乘胜进击,阿史那薄布兵败的消息却传来,可萨人揭竿而起,响应达赤里。突厥人慌忙向西逃窜,去与阿史那薄布会合。

    而李世民,记着达赤里承诺的割让西部临海之地,也挥军西进………他主要是怕达赤里反悔,来个先下手为强。

    阿史那薄布此时自知大势已去,只好故技重施,领兵南走………如果说以前还是带着部众有计划的迁徙的话,这次却是彻头彻尾的逃跑………连老婆孩子都丢了,不是逃跑还能是什么。

    往南,便是阿兰尼亚人的地区,也就是高加索山脉的北麓。阿兰尼亚人曾经和阿史那薄布一起,在三年前瓜分了可萨汗国………阿史那薄布吃肉,阿兰尼亚人也喝了几口汤。

    可是现在,阿兰尼亚人对如同丧家之犬的阿史那薄布趁火打劫。

    道路险峻,农历九月的高加索,已经是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加上阿兰尼亚人沿途抢劫,阿史那薄布率万余人入山,等到将近一个月后走出大山,进入今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一带,仅余两千余人。这里原本是波斯萨珊帝国的领地,正如我们所知,此时的波斯,已经接近灭亡,而阿拉伯人却还没有达到这一地区,而隋军因为大山,放弃了追击,阿史那薄布得以在此立足,十余年间,打败了当地的阿巴兹格人、阿尔明尼亚人、哈萨尔人部落,在今天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东北和伊朗西北部建立起一个突厥汗国………其实已经算不上真正的突厥人了,和阿史那薄布过山的倒是比较纯的突厥人,其他民族的人早已散去,但这些人全部是男人,只能与当地人结合,几代下来,突厥也就只是一个名词了………并一度臣服于阿拉伯帝国,而疆土一度被挤压到只剩下紧靠高加索南坡的一侧。数百年后,一个叫做塞尔柱的人登上汗位。

    李世民放弃追逐阿史那薄布,占据了伏尔加河以东和可萨故地西部自顿河以南至刻赤海峡沿岸宽约百里之地。此时达赤里刚刚复国,实力弱小,又有盟约在前,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事实上,可萨丢掉的不止这一块地方,被阿兰尼亚占去的,就没有拿回来。

    此后,李世民以女妻达赤里为王后,又娶达赤里之妹于三子李恪,与可萨结盟;以阿兰尼亚“公主”为四子李泰妻,与阿兰尼亚也结盟。至于可萨与阿兰尼亚的恩怨情仇,你们两家自己扯去吧,我保持中立。

    安定南方,李世民开始西进、北伐。

    第聂伯河以东,还有着阿史那薄布的近万余部,而一些斯拉夫部落,也趁着突厥人的空虚,企图重回“故土”。

    李世民亲自领兵,先西后北,三个月内,兵锋直指第聂伯河东岸。

    既然你阿瓦尔汗不把这片土地放在心上,那就让我拿去好了。至于河东那些人,不论是突厥人、斯拉夫人还是阿瓦尔人,只要归顺,一律依其部落实力,封千户至三千户都督,但是不归顺的,那就不客气了。

    拿下西部,李世民又统兵向北,打到萨拉托夫,与天胜军的布达部相接。

    李世民于所占之地,在南北堡和西晋阳城外,又筑起西堡(今乌克兰哈尔科夫一带)、西天水城(今扎波里日亚一带)、西吴城(今伏尔加格勒一带)、西蜀城(今罗斯托夫一带)、定北堡(今沃罗涅日一带)、定南堡(今索契一带)和天靖城(今阿斯特拉罕)四城三堡,以天靖城为统治中心,从中原召集移民屯垦。并遵旨以吴侯、三子李恪守西吴城,蜀侯、六子李愔守西蜀城。这两个都是杨兰儿所生,论起来还是隋帝杨侗的表弟,自然要另加照顾,都册封了侯爵,他们不是嫡长子,按理是不能继承李世民的国公爵位的,但是自家的侯爵,却可以代代相传。当时李世民已生十四子,其中次子、十一子、十二子早夭,十三子、十四子年幼,其余诸子,以世子李承乾守天靖城,四子李泰守定南堡等,成年(十四岁以上)九子,分置各城、堡。李世民又以阿史那特为突厥万户都督,“假可汗节钺(对内部可以用可汗的名义)”,领阿史那薄布部分余部兵民共三万,进入克里米亚半岛,那里原本是可萨汗国的一部分,阿史那薄布灭可萨,却还没有来得及攻入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可萨贵族趁机自立为可汗,达赤里复国后,因李世民已经占据黑海东岸,加上国家经历战乱,百废待兴,只好听之任之,而李世民则效仿侯君集用布拉,也以阿史那特为藩属,占领克里米亚。阿史那特请求娶阿史那薄布的可贺敦,李世民许之(这是突厥的传统,义成公主就嫁过几个可汗,再说阿史那薄布的可贺敦才二十来岁,风华正茂)。阿史那薄布有一宠妃,年青貌美,李世民自纳之,并以其与阿史那薄布的幼子为“义子”,倒不全是出于好色,也是对阿史那薄布旧部的一种拉拢。随征的西域军士,赠金之后各归本部,飞虎军等汉军,愿意留下者,李世民自然来者不拒,“各授田地,娶妻子,安居乐业”,反正地有的是,这一带本来就不是人口密集区,经过几年拉锯战,人口更加减少许多,“官佐得田千顷,兵士得田千亩,以降俘者分众军,以为部曲”。李世民搞的,有些类似于“农奴制”或者“采邑制”,不过当地社会发展落后,即便是农奴制,也是一种进步了。这倒也不是李世民的首创,侯君集、王世充他们也是大同小异。朝廷除了一开始给个“安家费”,基本就靠节度使们自给自足了,招纳移民,供养军队,节度使们不想办法不行啊。

    几年下来,李世民的天靖军,实力已经居于各节度之首。不过,朝廷倒不必担心天靖军的“尾大不掉”,因为李世民此刻,离自己人生终点,已经很近了(李世民去世于六四九年)。再说,天靖军东有天平军、东北有天胜军,还有李靖、徐世绩等人的封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些人也不会希望天靖军向东发展。而西面,阿瓦尔汗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这些人可比草原上分散的部落要难以对付。南面,除了阿史那薄布的“余孽”,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崛起。此外,朝廷还对节度使实行“推恩”,也就是把不能承继老爹爵位、职位的儿子们,封作“城主”、“领主”,给予较低的爵位,表面是一种“恩遇”,拉拢,在事实上则是造成各节度内部的“分化”………暂时还称不上分裂。以李世民诸子为例,长子李承乾是国公世子,李恪、李愔封侯爵,后来更是加封县公,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因为是“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