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火车到达余姚车站的时候,已经是万家灯火。沈穆是余姚人,所以我们经常取笑他曰:河姆渡来的。意思是:具有原始人的特征和原始人的不开化,亦或具有没见过世面的意思。不过,这种玩笑不是常开的,只是对他相当不满或惹急了的时候,才蹦出一句:“真是河姆渡来的!”  
  这个河姆渡来的人领着我们出了车站,沿着大街溜溜达达地走着,直到拐进一条小巷,来到一幢住宅楼前,那是他家。  
  一进门,他的父母就热情的迎了上来,问寒问暖,指挥着沈穆:“快!快让你们同学到屋里就坐!”我们放下包,在沈穆的引导下来到一间大屋里,屋子中间已经摆上了一张圆桌,桌子上摆满了饭菜,鸡鸭鱼肉俱全,盘子摞盘子的,将整张桌子摆成了个金字塔形。尽管如此,沈穆的父母依然说:“家常便饭,也没什么好东西。”我们赶紧表示感谢:“您太客气了!太丰盛了!就怕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肚子!”    
  沈穆拎进来两捆子啤酒,说:“今天咱们就照聚会时的标准来喝,少了不行!每人四瓶!”张老师瞪大眼睛说:“你们平时就这么喝?”我坐在他旁边,笑着解释说:“这还是少的!多的时候,男生得有六瓶才算过关。”  
  不过,这毕竟是在人家家里,不能象平常那样胡打海闹、吆五喝六的,特别是女生,这时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矜持,连连说:“不会吃酒!不会吃酒!”其实,她一人就能喝出四、五瓶来。  
  沈穆的父母很会烹调,色、香、味俱全,咸淡正合适,这也表明沈穆的做饭技巧得自家传,平常他做的菜肴也相当不错。大家很快就没那么多废话了,因为嘴里全塞满了各种食物,没时间琢磨怎么表示感谢。  
  菜吃了不少,酒却不见大动,无论沈穆怎么招呼,大家还是没什么积极响应。这种场合是相互传染的,只要有一个人抱定主意:打死我也不喝!那其他人也就不好鲸吞牛饮了。所以,等大家全都打起了饱嗝,也就是筵席该散的时候了。不过,为了表示我们不是为了这顿饭来的,大家还是有义务陪着主人聊聊天,说说沈穆在学校里的生活,当然都是好话,那些偷花摘桃、打碎玻璃就跑的劣迹是不会讲的。    
  旅馆是沈穆早就安排好的,散席之后,大家回到房间,倒头就睡。  
  第二天起来一看,天气出奇的好,艳阳高照。沈穆一大早就来到旅馆和我们汇合了。大家一起到街上吃了点早饭,就在沈穆的带领下,悠闲地往汽车站走。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46节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46节  
作者: 石韵zhouhuiying             
  余姚是个县级市,城市规模不大,但比余杭、富阳、桐庐等地方要大得多。走不多远,就看见一座高大雄伟的古城门,门楼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颇为不凡。朝阳将城楼涂上了一层金装,在晨曦中,雄壮地傲视东方。大家拿出相机,对着城楼拍了几张,在楼下参观了一会儿。由于我们十五个人,每人胸前都挂着一架看来价值不菲的相机,并且,大多数相机都有长短镜头,在来往的人群中,显得十分扎眼,那些骑自行车上班的人都对我们侧目相看。    
  古城楼将余姚市分成新旧两部分,新城就像大多数的县城,是一些火柴盒似的不高的建筑,但商店并不是太多;旧城是一些古老的街巷,象乌镇,青石板的路面,两边是传统的江南民居,木结构的建筑,黑瓦白墙,全是店铺,出售着各种商品。大家对旧城的传统建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一边走,一边拍照,屋子里的人好奇地探头探脑地看着我们这群背着背包、挂着相机的人。    
  一路走、一路拍,终于到达余姚汽车站。沈穆去买了车票,我们都随他安排,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稀里糊涂地就跟着他上了汽车。  
  这是一辆穿行于乡间村镇的中巴车,有着这种车辆共有的特征:车上脏乱不堪,座套抹得黑乎乎的,估计自从买来就没清洗过,车上的乘客除了我们之外,都是些进城或回乡的村民,扁担、箩筐的摆满了过道。  
  汽车摇摆了一阵,然后发出几声轰鸣,屁股后面喷出一股黑烟,缓缓地驶离了车站。正是冬春交替的时候,原野上的稻田已是泛着油绿,远处的寒山仿佛已经苏醒过来,枯黄中带着些绿意,那是青草刚刚开始露出头来。汽车在乡间的公路上穿行,驶过平原,就逐渐进入山区,浙江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说:“这就是四明山,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儿是游击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是红军浙东游击队的活动区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之后,又成为新四军浙东支队的根据地。    
  汽车到了一个叫梁弄的小镇,沈穆招呼我们下车。我们下车之后,沿着镇里的大街往前走,两边都是普通的房屋,显示着这儿的经济水平,跟余杭、富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街道旁边,有一个农贸市场,就在窄窄的巷子里,进去一看,都是些日常用品,也有村民挑着扁担,出售刚采摘下来的蔬菜。我们发现这儿的斗笠极具特色,别的地方的斗笠都小,只能遮挡阳光,下雨时就只能挡住脑袋了,而这儿的斗笠,足有锅盖大小,直径一米有余,用竹片编成,极其结实。我们好几个人,都买了一顶斗笠戴着,回去之后,我就准备挂在宿舍床头上,当作装饰。还有出售蓑衣的,这种东西只在诗里、画里见过,真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是用棕绳编成,大大的挂在墙上,犹如一个稻草人,问问价格,要一百多元,也就罢了,再说,也不好携带。    
  出了市场,再沿大街前行,发现两边有一些简陋的棚子,有用两根木头柱子搭起来的,上面盖着油毡布或稻草,也有用红砖砌成两堵墙,上面用水泥预制板封盖起来的,棚子的后面就是民居的院墙,前面敞着口,对着大街。我正猜测着这个三面透气、撒风的建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每家院墙外面都有一个这种东西?就听见方瑾问沈穆:“那些棚子是干什么的?”沈穆笑着说:“你进去看看就知道了。”她凑过去一看,接着就捏着鼻子跑回来了,笑着对我们说:“呵呵,那是厕所!”我们全都惊异起来,没见过家家户户的茅厕放在院墙外面的,这跟在大街上、大庭广众之下,脱裤子拉屎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那个棚子只有防雨功能,没有隐私功能。    
  尽管我见识过乌镇那男女共用的公共厕所,但还是对这种大街上的开放式厕所感到惊奇。很快,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厕所的使用方法,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位农妇蹲在里面,露着雪白的一段屁股,还有一位大婶站在前面,两人正用吴侬软语啦着家长里短。再前面,有位老大爷蹲在里面,而他面前就有几个穿开裆裤的小屁孩儿蹲在地上,露着小屁股,每人捧着一个大白瓷碗,一边往嘴里扒拉着饭粒,一边看着爷爷拉屎。    
  女生们大多掩笑而过,我真想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奇景,不过,想想还是算了,怕引起什么纠纷或误会,就转身对沈穆说:“喂!你没少蹲在马路上,看人家小姑娘上厕所吧?”大家全都哄笑起来,沈穆争辩道:“我是住在城市里的!你见过城市里的厕所建在大街上的吗?”我接着说:“你家就没个亲戚在农村?谁知道你是不是趁着走亲戚的空儿,蹲在街上专瞅着人家姑娘、媳妇儿上厕所?”大家哄笑着打趣,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并添油加醋地说:“怪不得沈穆有蹲着吃饭的习惯,原来是从小练就的!”沈穆脸红脖子粗地抗议道:“你们这些家伙们,唯恐天下不乱是不?”然后,跑过来掐着我的脖子说:“就你这家伙最坏!”我笑着挣扎开来。    
  正是午饭时间,家家户户都是炊烟袅袅,我们在镇上找了一家饭馆,进去随便点了几个菜,问了问,这家饭馆兼有旅馆,就让老板给预留下房间。女生问服务员:“你们这儿卫生间在哪儿?”服务员还未搭话,我抢先指点她们说:“那还用找?满街上都是!”方瑾拍了我一巴掌说:“怎么就你话多?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还好,这儿的厕所是封闭的,而且,卫生设备相当不错,至少还有抽水马桶。  
  饭菜上来了,口味不错,蔬菜相当新鲜,可能是当地产的缘故。我们约定,晚上还回来吃饭,让店家多准备些东西。因为这儿的生意相当冷清,不光这家饭馆如此,其他几家也是这样。  
  吃完饭,沿着大路前行,周围是一片片的平原,夹杂在大山中间,平原上种着稻谷、油菜和各种蔬菜。  
  走着走着,耳边传来轰鸣声,声音越来越大。转过弯来,猛然见一道瀑布从山上直落下来,水花四溅,在阳光下形成一道彩虹。大家全都兴奋起来,纷纷举起相机取景。    
  走近一看,见山上几条溪流汇集成河,河水倾泄下来,形成几叠瀑布,最大的落差近百米,宽有十几米,宛如一条白练,挂在两山之间。水流清澈见底,千百年的冲刷,形成了五彩的卵石,在水中荡漾。大家在山下拍了一阵,接着沿着瀑布两边无数人走过所形成的小径,攀援而上,可以直达山脊。嫩绿的新草已经从枯黄的草丛中探出头来,山上的树木有的已经发出新芽,绿中带着嫩嫩的黄。    
  山上山下地玩了好一阵,大家才继续往前走。又转过一个弯儿,远远望见在三面环山的山坳里,有一片平地,梯田里生长着绿绿的庄稼,有一棵极其高大的树木孤零零地站立在高处,树上开满了白花,犹如一个巨大的白色伞盖,微风吹过,花瓣如瑞雪般纷纷撒落。大树底下,是一个大院,白墙黑瓦的几栋房屋。  
  走近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