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又东次三经之首1,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2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3胡,其鸣自?。
  1 珂案:汪绂本东次三经上无又字,是也。
  2 郭璞云:“音详。”
  3 郭璞云:“音婉。”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1。
  1 郭璞云:“即鮇鱼;音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1,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2,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鲔3。
  1 珂案:毕沅本作孟于之山,云据藏经本。
  2 郭璞云:“未详。”
  3 郭璞云:“鮪即?也,似鱣而長鼻,體無鳎Ъ祝瑒e名(魚亙),一名(魚黃)也。”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1,有山焉,曰跂2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3,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4。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5之鱼,其名自叫6。
  1 珂案:疑经文本作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五百里,曰、行二字衍;有北次二经洹山、东次二经葛山之尾及北姑射之山相同句式可证。
  2 郭璞云:“跂音企。”
  3 郭璞云:“今河东闻喜县有瀵水,源在地底,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即此类也。”
  4 郭璞云:“蠵,觜蠵,大龟也,甲有文彩,似?瑁而薄。”珂案:蠵音携。
  5 郭璞云:“音蛤。”
  6 郝懿行云:“名,藏经本作鸣,是。”珂案: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均作鸣。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郏в缰剑保渖隙嗖菽荆嘟鹩瘢圄鳌S惺扪桑渥慈缗6砦玻痪涿越小
  1 郝懿行云:“玉篇广韵并作郏忌健!辩姘福痕'隅音亩宇。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1,东望榑木2,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1 郭璞云:“即少海也;淮南子曰:『东方大渚曰少海。』”
  2 珂案:即扶桑。见海经新释卷四“汤谷十日”节注2。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1。
  1 珂案:言人身羊角之神见,则风雨水败害田禾也。
  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1,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2,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3,亦食人。
  1 珂案:汪绂本东次四经上无又字,是也。
  2 郝懿行云:“经文猲狙当为獦狚,玉篇广韵并作獦狚,云,狚,丁旦切,兽名,可证今本之讹。”珂案:王念孙校同。
  3 郭璞云:“音祈。”郝懿行云:“楚词天问云:『鬿堆焉处?』王逸注云:『鬿堆,奇兽也。』柳子天对云:『鬿雀在北号,惟人是食。』则以鬿堆为即鬿雀字之误,王逸注盖失之。”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鱼羞)鱼1,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2。
  1 郭璞云:“今虾?字,亦或作(鱼羞);音秋。”珂案:(鱼羞)即鳅,俗名泥鳅。
  2 郝懿行云:“疣当为?。”珂案:即赘?。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1,可以服马2。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3,其臭如蘪芜,食之不(米费)4。
  1 郭璞云:“音起。”郝懿行云:“李善注西京赋引此经作杞,云『杞如杨,赤理』,是知杞假借作芑也。经内多此例。”
  2 郭璞云:“以汁涂之,则马调良。”
  3 珂案:何罗鱼亦一首十身,见上文北山经谯明山。
  4 毕沅云:“广韵云:『(米费)同屁,气下泄也,匹寐切。』”
  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1,见则天下大旱。
  1 郭璞云:“如人呕吐声也。”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鱼羞)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1。
  1 郝懿行云:“当康大穰,声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故特记之。”
  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1,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1 郭璞云:“音滑。”
  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1,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1 郭璞云:“音庾。”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1。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2,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3。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鱼羞)鱼。
  1 郭璞云:“女桢也,叶冬不凋。”
  2 郭璞云:“音如翡翠之翡。”
  3 郭璞云:“言体含灾气也。”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1。
  1 珂案:毕沅本里字作三,有注云“此下当脱里字”。又此经不言神状及祠物,疑文有阙脱。
  右东经之山志,凡四十六山,万八千八百六十里。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五  山海经第五    中山经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1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2,黄华而荚实,名曰箨3,可以已瞢4。有兽焉,其状如(虫犬)鼠5而文题,其名曰难(隹改能)6,食之已瘿。
  1 郭璞云:“音恭。”
  2 郭璞云:“或作楛叶。”
  3 汪绂云:“箨音托。”
  4 郭璞云:“音盲。”珂案:说文四云:“瞢,目不明也。”
  5 郭璞云:“(虫犬)鼠,所未详,音虺,字亦或作虺。”
  6 汪绂云:“音耐;或作熊。”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1,其上多橿,多(木厉)木2,是木3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4。
  1 郝懿行云:“水经注云:『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处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蒲山亦名历山。』即此也;盖与薄山连麓而异名。”珂案:舜所耕历山,盖传说中地名,所在多有,非可实指,此藉使能证成,亦不过传说中之一耳。
  2 郭璞云:“音厉。”
  3 珂案:是木,指(木厉)木。
  4 珂案:经文拣,汪绂本、毕沅校本均作楝,王念孙、孙星衍、郝懿行亦均校作楝,作楝是也。汪绂云:“楝音炼。楝木似槐子,如指头,色白而粘,可捣以浣衣,服之益肾。此服之不忘,谓令人健记,盖亦楝类也。或作简,非。”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1,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2。
  1 郭璞云:“鲔似鳣也。”珂案:鲔音委。
  2 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四二引此经,尾上有赤字,可以上有食之二字;同书卷九三九引此经,赤喙上有而字。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1。
  1 郭璞云:“言有杂色垩也。”
  又东十五里,曰(水委)山1,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
  1 郭璞云:“音倭。”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1,食之不眯2。
  1 郭璞云:“癙,病也;淮南子曰:『狸头已癙』也。”珂案:郭引淮南子说山篇文,“已癙”今作“愈鼠”。
  2 珂案:谓不厌梦也,已见上文西次四经“英鞮之山”注2。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1,可以已痤2。
  1 郝懿行云:“本草别录云:『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大?)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
  2 珂案:说文七云:“痤,小肿也。”汪绂以“皮上磈磊病”释之,良是。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1,其中多铁。
  1 郭璞云:“或无谷字。”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1,其中多赤铜。
  1 郭璞云:“或作檀谷之山。”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1。
  1 郭璞云:“亦菅字。”郝懿行云:“说文云:『葌,香艹,出吴林山。』本此经为说也。众经音义引声类云:『葌,兰也。』又引字书云:『葌与蕑同,蕑即兰也。』是葌乃香艹,郭注以葌为菅字,菅乃茅属,恐非也。”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1,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2。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3,食之已痔衕。
  1 珂案:经文鬼草,太平御览卷四六八引作鬼目。
  2 郭璞云:“音如谲诈之谲。”
  3 珂案: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