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03年第1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芙蓉-2003年第1期-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石:“是”“在”什么什么……反正指令性的词啊,一定要告之你什么“是”什么。这种指令告诉你他们的语言经验。而中国人的经验不是这样的。“是”字在文言中很少用。它是经常用“亦”、“也”呀等其它词来代替。不是那么很指令。它这个东西不指令,就给了你一种想象空间。思维就不生硬。 
  海:这确定是会减弱诗性的,我们身上都有这个缺点,我一直在努力纠正这个“集体无意识”带来的趋同倾向。诗歌里还经常出现一个介词,就是什么什么“的”。一首诗中“的”字太碍眼。不用这个字,同样可以完成一首诗。而且会更圆润。这个“是”字像纸上的折痕。“是”什么,“不是”什么,就把语句折了一下。这些毛病我身上都有。我后来写的诗人家看不懂。有不可被世俗消解的东西。我一直在消解诗中的“是”或“像”的指向性。 
  石:现在的诗到什么程度呢?每个诗人都写那种“是”什么什么的句子,感觉到很恶心。全部都加上个“是”,加上个“在”,加上个“的”,加上个“谁”,就是诗的主要语言了。 
  海:我也觉得中国诗写到这个地步了,很多人苦苦经营了大半生,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并且已经熟视无睹,在很多人身上都有。 
  石:你譬如说,我们在接触事物的时候,并想表述这个事物时候,我们习惯性地说明该事物“像”什么,或人物在做什么……难道你的感觉仅仅是在这样一个狭窄的范畴吗?远不止!所以我就发现,人的思维的僵化,语言导致的僵化,语词的白话。事实上一种事物当你去思维的时候,其实可以超越那些理性的可怜的表达。 
  海:艺术不是理性的,不是思想的。思想不代表艺术。当我们在接触事物的时候,他最真的感觉和神觉绝对不是这样的。(石虎:对呀对呀!)然后他转换为文字的时候,转换为语言的时候,他不善于驾驭神性的字象,就以理性来终结了这个事物。 
  石:因为呢,就如办案子一样,让你提供一个见证,所以,我们诗人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在被审问时的被动记忆,事实上,艺术家只有最初一刹那的神觉足以让人发懵!让人超越现场。其实我们有许多语言所不能言的东西。 
  海:我们对宇宙了解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我们交流的只是神觉的一部分而已;就如对宇宙仅知一部分,几乎一无所知。全部神觉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而喑哑。 
  石:现在我们的语言呢,要解放自我,不要限定我们的思维,或僵化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教条化。现在我感觉到就如我们的流行歌曲,我们诗歌,我们美术已经受西方侵害。我们中国古老的民歌,中国人的音韵思维很协调很谐和。而现在流行歌啊,就如洋人说中国话的样子。继西方的咏叹,再发展成“假洋鬼子”的表现。而中国汉人风骨,音韵整个从根底失掉了。 
  海:中国摹仿西方文明,形成了“新传统”而移植得根深蒂固,一直扎入我们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了几代人的世界观、文化观。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理解为什么这般蒙昧呢?这都与教育有关。中国人并没有真正觉醒。 


竞技场
野 渡 
  对于当代艺术的迷茫,不只是欣赏者的迷茫,艺术家本身也如一头困兽,左冲右突。 
  近年,当所有的烟雾尘土在席卷了土地之后,在尘埃落定之时,疼痛的具有良知的艺术家们的眼界开始豁达明朗起来,开始清扫整理寻找东方文化的内核,对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段进行认真的思考,而对西方文化的客观、冷静、取舍的态度,足以丰富和开阔艺术家们内心的眼睛。他们在看见自己的同时也看到了地球上的其余生灵。 
  当下艺术家们开始整合历史上冷静、悠闲、自然的生活姿态和狂热、亢奋、纵欲的现实状态。他们用各自的语言符号表达着内心。 
  张卫就是如此。 
  也就是说,张卫已经开始了他冷静的狂热之路。 
  他内心的狂想随娟秀的泉水流着,山水让画面饱满而富有内涵。而被杜尚改了名字的小便器不动声色地被安放在下面。 
  流下来的泉水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杜尚在把它们接纳?? 
  任何一种反问都是错误的,反问是多层次的。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谁也无法再把这两者剥离,而去解析它们的意义。 
  张卫躲在电脑后面暗暗地笑,他就是希望有人反问。他把两个逗号巧妙地放在一起,而在欣赏者的眼睛里却成为了许多个问号。这是张卫的阴谋。 
  张卫简单地把东、西文化,把过去与现在的一个具象,从亿万种文化中挑出来,并剔除了所有的多余的杂质,把它们拼装在一起。两个符号组合时,它们原本的象征意义在此时被推到了极致,凸显着它们的价值。 
  我们也许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VS”都是虚设随机的。但就是这“VS”,双方的意义不仅没有被取消反而被重构,这都与艺术家无关。张卫只是一个幕后的操纵者。今天的他,没有了二十岁奔跑的激情,他艺术的光头已经长出了些许浅浅的头发,激扬的面部表情之中,已经融进了时间的沧桑。他在生命的转折处,他选择了“VS”。 
  张卫一个人安静地侧身走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丛林中,小心翼翼地拍下几只小鸡,让它复活在当下的电脑里。他如闺中绣女般,细心地呵护着小鸡,它们在数码中灵动起来。张卫的疯狂在尼科尔·基德曼身上找到了线条,她疯狂地把狂想通过身体的扭动和气流点燃焚烧着当下人的欲望。张卫抓住了他想要的那瞬间,他抓住不放。 
  张卫的欲望和表演有点像梦露? 
  张卫的智慧和豁达像掏耳朵的老者? 
  像对待一切反问一样,张卫才不会理会,他最喜欢的是躲在家里看他那几千部艺术电影。 
   
   
  张卫的画“好玩”,但不是消极的“弃世”,也不是荒诞的玩笑。它就是好玩,没有理由,它让你感觉到趣味。如果失去了趣味,世界也就不再可爱。 
  在经历了神圣、假大空和虚无的沉重之后,“好玩”理所当然地出现,“好玩”也是一种追求,只是去掉了表面的虚假,“好玩”,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在自然中前进。 
  张卫在这种“好玩”中实现着自己的意愿。 
  说张卫在虚拟一个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精神与物质的竞技场,这是一种无奈的解释,也是一种现实。 
  这种无奈和可爱表现在西方美人的笑意和东方男人的悠闲上,他们同桌的表情,在我们的目光离开后,多少有些伤感,而画作者就站在画边,站在今天的时空里,端着一次性饭盒。不能不说,这张照片比较恰当地诠释了张卫的画。 
  画里的元素既牵强附会,又准确到位。 
  它们在向我们倾诉一个又一个超越不同历史、文化、艺术形式和材料的鲜活的文本故事。 
  它们似乎毫不相干,最后,它们相安无事地有趣地共存于我们的世界。 
  张卫在“VS”系列中所取的形象经典、文化身份明确,“VS”两种文本在各自延伸各自的故事,它们本无关联,而在张卫的“VS”之中,冲突只在表面,宽容的趣味让“VS”双方互相灵动起来,表达着阅读者各自的心境。 
  艺术家的重要本质之一就是其“惟一性”,他们的表达是独特的。 


读者来信选登
  编者按:收到一摞摞读者意见表,如同触到一颗颗滚烫的心。我们同是上帝的孩子,我们的刊物理应有读者的声音。 
   
  广东广州王鸽: 
  1.贵刊的市场定位,应以表现青年文化为主,讴歌青年文化对当代社会及历史的推动作用。 
  2.贵刊的办刊理念。物质的繁荣和科学的进步,并没有代替现代人的精神空虚;掌握丰富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年青一代却不知该在何处安放自己浮躁的灵魂。文学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好的精神食粮。集中地反映社会转型期各类人物的矛盾心态和命运冲突,则应该是文学期刊最应做的事。开放的、时尚的、自我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慰藉新新人类年轻而孤独的心灵。 
  3、(1)贵刊的新人新作。你们的触角应尽可能地伸入至那些仍然饱藏激情的述说者的脚下,芸芸众生之中真的有一批这样的人。不论年青或是年老,争取到他们的信任,挖掘出真正的新人、新作,这个时代一定会出好作品。(2)你们的触角应尽可能地关注那些守望的、孤寂的、真诚的、童真的、智慧的却又害羞的、自卑的灵魂。那些把文学当作惟一的庇护、惟一的保障、惟一安全的灵魂,才会发出打动另一个灵魂的声音。(3)文学带领着热爱她的人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芙蓉》可以成为他们在寻找路途中的一个驿站。只要有爱,那些敏感、多情的灵魂就会在这里安家。 
   
  湖南新田县何一飞: 
  (1)建议开辟作者、读者联谊平台,举办一些活动,培养忠实的阅读群并起幅射作用; 
  (2)多做些文企联姻工作,力争企业无偿捐助,做大做活《芙蓉》品牌; 
  (3)与各地、市作协举办创作笔会,发现人才;挖掘作品,培育一支创作队伍。 
   
  北京广播学院杨青: 
  恢复对作者的介绍,希望看到作者的详细身份,以求对作品更深的感受。摒弃一些无味粗俗的作品,真正做到“清水出芙蓉”。 
   
  广西大学张克胜: 
  希望杂志能在今天这个商业味极浓的社会中,能在大众品位不断下降的环境之下,给文学爱好者一片理想的净土。希望杂志能够保持一贯的风格,不媚俗,不炒作,给心灵枯竭的现代人一些安慰。 
   
  武汉理工大学余运彪: 
  多举办一些拉近与读者距离的活动,培养自己忠实的读者群。 
   
  湖南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