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西北以及有关的大中城市,尤以流向沿海经济开发地区为炽热。这就带有明显
的经济倾斜特色。
    十年来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昔日“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从长年的土地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商品经济大潮的迅猛勃
兴,又召唤这些获取了自由的“泥腿子”们前去一试身手。于是,农民们以其特有
的顽强和韧性漫山遍野地向城市各个领域辐射,既给城市的经济繁荣注入了一股活
水,又确确实实给城市人口控制及方方面面带来难以胜数的困扰……
        3  广州。《羊城晚报》撰文警告:“人民桥‘心肌梗塞’……”
    扼守南中国门户的广州市,满城阳光着焰,满城绿树冠盖,摩天比肩林立的高
楼,阡陌街巷如织的人流……对于这司空见惯的羊城景观,早有人编了一首顺口溜:
“街上人挤人,茶楼人撞人,公园人碰人,汽车人压人。”
    1988年春季交易会期间,一批日本商人下榻广州宾馆。一天黄昏时分,他们漫
游了越秀胜景、又饱餐了广州名菜“龙虎斗”之后,便在宾馆靠南边客房的窗前踱
步消闲,突然,他们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指着窗外惊呼道:“哈押苦,咪利库打
赛衣厂(日语:快来看!)瞬间,四五个光可鉴人的脑袋一齐往窗前凑去,瞳孔放
大,眼球都一动不动地朝海珠桥方向射去:斜斜的夕照和淡淡的雾霁中,一抹墨绿
色的江水静如彩练,南来北往的自行车,如蝗虫般铺天盖地而来,在海珠桥的两端
汇合,变成密密匝匝的人流、车流,像永远走不完的百万大军,在缓缓地蠕动……
    日本人评价道:“太壮观了,简直是世界第九大奇观!”
    早在十多年前,面对自行车如此咄咄逼人的狂潮,有关部门不得不作出决定:
加宽海珠桥两侧,作为自行车的专用道,其结果扩建后的宽度是原桥的一倍多。为
了小小的自行车通道等于再造了一座桥梁,这在世界建桥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然
而,在今日的海珠桥上,还是出现了“世界第九大奇观”这样的盛景。
    以善于捕捉社会信息而著称的《羊城晚报》,曾以《人民桥“心肌梗塞”》为
题,刊发了一则现场新闻速写:“今晨七时起,广州人民桥交通堵塞,挤在桥上的
自行车、公共汽车进退维谷。有的乘客干脆在汽车上睡起觉来。其堵塞原因是许多
骑自行车者不遵守交通规则,有空就钻而造成的。堵塞现象数小时后才逐渐缓解……”
    某十字路口,一位交通民警指着越过停车线和分道线的一大片自行车,粗声粗
气地感叹道:“这帮骑车的,最叫人头疼了,他们简直当这里没有我!你盯着他们,
他们似乎挺老实,可只要你转个头,他们又前进了一大排。能怎样?逮一个,跑掉
十个,法不治众呀……”
    一位“的士”司机诙谐地说:“每逢红灯亮时,我的车前就停满了自行车。能
怎么着?悠着劲吧,礼让三分,要不压了人,还不是我们开车的先倒霉,纵使不去
蹲班房,至少也得吃罚金。谁叫中国那么多人来着?唉,在中国开车难哪……”
    一位家庭主妇抱怨道:“我最怕过马路,那么多自行车塞满了人行横道,每次
我都得提着个胆子,小心翼翼东绕西绕才能走过去。还说不准什么时候有个冒失鬼
一头冲出来,呼地将你撞翻在地……”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领导慨叹道:“纵然有齐天大圣的魔法也变不出什么
新招来,这么些年广州市净增人口72万人,在54。4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区,聚居着21
9万人口,道路的人均面积仅有二平方米……广州市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发展速度,
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是居领先地位的,但都给人口膨胀抵消了!”
    面对众多的身怀绝技的骑士们在马路上推出一幕幕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令人
目不暇接、魂飞胆寒的“车技表演”大苔革,某大学一位研究生调侃道:“自行车
于中国人,犹如蒙古马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一样,只有借助它们,才能完全地、深
刻地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智慧!”
    尽管这些年如决口溃堤般涌进“丰田”、“皇冠”、“尼桑”、‘篮鸟”、
“马自达”、“雪铁龙”……但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坐在小轿车里的国度。自行
车,作为一种简易、廉价、无机械动力的交通工具,将陪伴绝大多数中国人步入下
一个世纪。想想令人心悸啊!眼下,全国自行车的“出生”率为0。8秒一辆,人口出
生率则为1。3秒一人,互为刺激又互相适应,如是竞相发展下去,不是耸人听闻——
待到某一天,所有大中城市的交通必将堵塞无疑……

          4  桂林。游人哀叹:“桂林不可不来,桂林不可再来!”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为郡,南朝梁为桂州治,明洪武初年改设
桂林府,素为岭南与长江流域联系的要冲之地,偏西南一隅的文化中心和兵家必争
之重镇。历代文人骚客多由中原腹地越黄河、长江而南下寻踪,从未见过如此奇特
的岩溶地貌:石山秀丽,直立成峰;流水冷澈,清明见底;山山有洞,无洞不奇……
宋代的范成大于是说:“桂州之山直为天下第一。”从此奠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之说。
    桂林的山不高,一般在50米左右,平地拔起,没有庞大且伸延平伏的基座,直
立上指,形成柱状,十分近似人体的造型。与险峻的黄山、雄奇的庐山、耸拔的泰
山相比,它们有仙态的神秘,而桂林的山则有人态的亲切。漓江江面平静、澄澈,
水不扬波,显示出一种女性的温顺、平和。因此,桂林山水和树木、居民、小路、
渔舟一起,组成了一幅悠然恬静的。牧歌式的、千古不衰的田园风光。
    今天,桂林的恬静在哪里?
    芦笛岩一天最多时要接纳一万多游人,实在无法分批导游,游人们一窝蜂挤进
洞内,摩肩接踵,推推搡搡,如同乡下人在赶大集。
    叠彩山、氵伏波山、独秀峰常常出现登山道堵塞,下面的游人上不去,上面的
游人下不来,大家只能大眼瞪小眼地发傻。漓江上的游船早已不再是昔日那种充满
野趣的竹筏轻盈。撑篙点水了,一律换上了涂抹着五颜六色如盛装妇人的游轮,游
江时前船接后船,一片隆隆马达声,其情状哪像在游江,倒像是一支正驰向海湾地
区的威武的特混舰队……夸张一点说,如果再增添上百把条游轮,根本就用不着开
航了,游人们干脆径直依次从一只只船上走过去游漓江算了……游轮驶抵阳朔码头,
游人款步登岸,突然,会围拢前来一大群赤脚顽童,手上捧着身上挂着琳琅满目的
各色纪念物,拦住游人,高声吆喝着叫卖;倘若恰好遇上的是高鼻子蓝眼睛的外籍
游客,顽童们一声口哨,马上前堵后追,小嘴里不断发出一串蹩脚的英语单词,发
誓非要让你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美钞、港币或外汇券不可,真是令人扫兴。
    今天,桂林的牧歌在哪里?
    桂林市作为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点,它的市政总体规划是经过全国众多著名专
家、学者反复论证研讨方才制定的。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桂林不宜盖高层建筑。现在
却是高层热席卷桂林!这是势所必然,现在年均接待四百多万游客,城市已经超负
荷运转了。据预测,年均接待游客量很快将上升到国际游客100万人次、国内游客5
00万至1000万人次。社会实际生活永远比任何高明的理论都显得强劲有力。于是乎,
宾馆、饭店。酒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又一个个“欲与天公试比高”,最高的已达
二十多层,拔地高天,蔚为壮观。如果你有幸登上这些高楼,推窗凭栏眺望:目光
扫过高低错落的楼群,闻名遐迩的老人山、玉姑山、书童山、美女照镜、童子拜观
音、七仙女下凡……统统成了形容委琐的侏儒,那些美好如诗的联想,那些羽化登
仙的意境,顿时被戳了个斗大的窟窿;再将目光巡视一圈,昔日烟雨笼罩、“青罗
带绕千山梦”的漓江,被一幢幢灰蒙蒙的摩天大楼所遮蔽、所阻隔,一时间,恍如
来到了纽约或香港,天然褪尽,旧貌换新颜,繁华是繁华矣……照此下去,即使把
桂林市32平方公里面积上的三十多万人口全部迁往城外住,市内也再无法满足日益
增长的宾馆、饭店、酒楼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设施——道路、停车场、市政、商业服
务……等的容量了。
    难怪有的游客说:“桂林不可不来,桂林不可再来。”
    桂林山水再难甲天下!
    桂林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中国,只要你睁开眼,随处可见到成堆结团的人流。这就提出了一个“哲学
兮兮”的命题:世界上很少有几个民族像中国这样,自古以来便讳谈一个“性”字,
甚于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然而,活生生的如此众多的人口,却又确确实实表
现了中国人相当高涨的繁殖兴趣与繁殖能力。这是一对十分深刻、十分复杂、十分
机智的矛盾,它的诙谐,它的博大精深,它的包容万象,得哲学家、社会学家、心
理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家们穷其终生去探究!

            三  人口辐射负效应:巨大的“分母”与窘迫的“商”

    上古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主张人口增殖,他振振有词地说道:“得众
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老祖宗的这一训诫世世代代溶入中国人的血液中,落实在
行动上,越千年而不衰。
    无独有偶。1952年,代表党中央发布声音的《人民日报》,也曾堂而皇之地刊
发过一篇令国人闻之丧胆的社论:《限制生育会灭亡中国》!
    1958年,“六亿神州”口诛笔伐声讨马寅初的同时,报纸反复昭告人们的是:
“应看到人多是好事”,“六亿人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