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任何事物都包容着它的正面和负面,就像是你手中正掌握着的一把双刃
剑。我们经常会在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的报纸杂志上读到诸如此类的故事——
    丽丽长到五岁了,聪明、活泼、可爱,晚上从幼儿园回到家中,白天阿姨教授
的歌舞记忆犹新,兴之所致,于是又在父母面前翩翩然跳起《天安门上太阳升》,
惹得父母乐呵呵不拢嘴。
    一天晚上,爸爸中学时的同窗好友来家做客。他见了丽丽的俏丽模样赞不绝口,
又抚摩起丽丽芦笋般的纤纤十指,突然,他唱咏叹调般地感叹道:“老兄你好福气
啊,丽丽真是个学钢琴的好材料,我可以打保票,只要你现在就开始让她学钢琴,
她将来长大了不是傅聪,也一定是鲍惠荞!”
    客人走了,那句话却整夜整夜地在丽丽爸爸的脑海里折腾。他是一个普普通通
的工人,普通到从芸芸人海里经过时,绝没有谁会多看他一眼。他甘于这种普通,
按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命中注定”了的。现在,朋友的一席话在他的心中燃起了
五彩般霞光绚丽的希望。其实,五年前自从丽丽降生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希望”
深深埋入了心之某一处隐秘角落——于是,他一个堂堂七尺须眉男子汉,才心甘情
愿地干起了洗尿布、哄睡、洗澡、熬奶糕……只是到了今天,他心中的“希望”才
变得如此明晰、鲜亮起来!
    虽然,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家用电器如海浪般涌进千家万户的今天,丽丽的
家里还只有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机,没有冰箱,没有洗衣机,没有录音机。炎炎夏
日,他也只能用保温瓶从大街上给丽丽提冰激凌回来。但是,为着能给女儿丽丽制
造一个斑斓的梦,经济上的匮乏又算得了什么?他将拼命挤进这个梦里——
    戒烟。戒酒。戒肉。又东挪西凑借来1500元的外债。三个月后,一台价值3500
元的光可鉴人的钢琴抬回家里来了。丽丽也不再送幼儿园,那个只会教孩子们“咿
咿呀呀”唱歌跳舞的地方能培养出钢琴家吗?!
    拜师。上课。观摩。每次都是丽丽的爸爸亲自用自行车驮着她去,又自始至终
一直守在她的身旁。
    从此,钢琴犹如一块硕大无朋的巨石压在了丽丽的童年上。每天长达八九个小
时的练琴,练得手臂都抬不起来了,三餐吃饭时,五指疼得抖抖索索,连筷子都握
不拢,像是得了鸡爪疯。趁爸爸不在家,悄悄溜下楼去,同小朋友玩一会儿,可爸
爸早已在邻居的孩子们中间安插了“克格勃”,发现举报一次,奖给五粒“大白兔”
奶糖,尔后,丽丽必然要遭受一顿粗暴的呵责;夜晚,困了,丽丽的小脑袋一头栽
下去,黑白分明的琴键上便洒下点点殷红,爸爸从里屋跑出来,看了看,往丽丽额
头涂上点紫药水,还不“大赦”,他居然想出了一个效仿古人的办法,从屋顶上垂
下两根绳子,用绳末拴住女儿的两根小辫……
    丽丽呀,望着楼下在“跳房”的欢天喜地的小朋友,她的脖颈伸得像鸭子一般
老长老长;听着窗外绿叶枝头上小鸟宛如短笛的啁啾,她两腮上止不住扑簇籁滚满
了泪珠儿;只要一眼望见那似一尊大老虎般的钢琴,她就吃不下饭,睡不稳觉,条
件反射作用使得她经常在睡梦中也哭泣着喊:“我不要练琴,我不要练琴……”一
种愤然而生的心理,越来越强烈,愈来愈骚动,丽丽她几乎不能自持了……
    一天,爸爸上班前又照例扳着脸给丽丽交代了作业。要弹会两首练习曲,否则
中午不许吃饭。望着爸爸背起工具袋推着自行车出门,“丁零零”汇入人流渐渐远
去的背影,丽丽狠劲地紧咬住自己的小嘴唇,很快,小嘴唇上就留下了一排清晰可
见的紫褐色的齿印……突然,丽丽“蹬蹬蹬”跑进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发疯似的向
钢琴砍去,五下,十下,二十下,三十下……她越砍越来劲,像同小伙伴们跳橡皮
筋一样来劲;她越砍越欢快,像过大年和爸爸妈妈去院子里放鞭炮一样欢快;渐渐
地,她的手臂乃至整个心都麻木了,一下一下成了机械运动,仿佛不是她在使着刀,
而是刀的魔力在扯动着她的胳膊一起一落砍下去……望着刀痕累累、面目全非的琴
键,丽丽开心地笑了,那笑容决不像一个五岁的孩子的,深邃、艳丽,而又透出一
股刀刃般的悲凉,颇似暴风雨前那熔金泼红的西天托起的壮丽……仅仅一会儿,笑
容跌入恐怖的黑暗之中,丽丽知道爸爸下班回来之后,家里将会出现的炸药爆炸一
般的浓烟密雾……
    丽丽颓然地倒在地板上,天花板上的每一块方格图纹竟也印着爸爸狂怒的面容……
转个身,丽丽一眼瞄住了墙角边上的一只暗红色的玻璃瓶子,前些日子妈妈用瓶子
里面的药水熏过蚊子,还特别叮嘱她:“这药水能毒死人,你千万不能动!”她努
力地站起来,走过去,拿起了瓶子,像削铅笔一样轻巧地旋开盖,对着小嘴“咕咕
嘟嘟”就喝了起来,神情平静得似乎在夏日里舒心地喝一瓶冰镇过的橙汁……
    喝完后,丽丽走回到钢琴旁,用纤纤小手最后一次细心地抚摩琴键,然后将锃
亮的琴盖轻轻盖上,然后又倒在地板上——静静地。窗外,响起一串稚嫩、甜美的
童音:“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
    我们终于看完了这幕由一个五岁女主角上演的大悲剧!
    问题是,这带着血和泪的悲剧还在社会生活舞台上日复一日地排演着。替孩子
们精心设计前程,乃至将自己未及实现的梦,遗传基因般硬塞给下一代,不惜搀和
进一股强劲扭曲幼苗的野蛮——普天下厚爱孩子、望子成龙的父母们,难道不应该
深长思之吗!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则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抱大的一代”令人担忧》
为题的新闻速写——
    连日来,天津东站出口处被一堆醒目的高校接新生标志牌围得水泄不通。一个
负责接新生人校的校车司机抱怨汽车超员时说:“接来的一多半是学生家长。”
    今年天津高校新生绝大部分由亲属千里迢迢护送到校,“盛况”远远超过往年。
在天津大学,无数家长拿着登记表之类的东西,人前人后挤来挤去,而他们的“公
子”、“小姐”则在圈外若无其事地静候。一位家长竟然这样说:孩子从小就是由
老师。家长“抱大的”,希望大学的老师能接着“抱”下去。她还说,如果不亲自
送孩子来,她那“从没离开过家”的18岁的千金连衣服该放哪儿都不知道。一对从
江西南昌专程送子上学的夫妻正在忙着,儿子在一旁静坐,他父亲说:“他昨天才
第一次洗衣服。”一位从抚顺送女儿来的父亲,当年18岁参军时已经会自己做被子
了,可他19岁的女儿却从未干过任何家务活。许多父母为了全力保孩子上大学,竟
免了一切他们早该会做的事。这些家长可能从未认真想过他们的孩子在走上社会之
后,还会不会有人“抱”着?
    何止一个天津?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哈尔滨,在拉萨,在海口……每
年每年的夏秋之交,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高等院校迎接新生入率时,这样的“喜剧”
都要上演得令观众目眩神迷。
    1986年暮春,当青年女作家涵逸在大型文学刊物《中国作家》上发表她的长篇
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时,中国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犹如共同经受了一次强烈地
震——父母们争相传阅、奔走相告,报纸杂志纷纷转载,影视圈则忙于筹划将它搬
上银幕,“小皇帝”这一形象的文学譬喻也毫无争议地成为我国独生子女的专有代
名词。
    涵逸的写作显然受到了《新闻周刊》的提示。美国这家颇具影响力的周刊,在
1983年3月18日就刊载过一篇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拜倒在孩子脚下的父
母称孩子们是小皇帝,中国的报刊称他们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中国实行‘一对夫妇
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以来,已有3500万孩子出生。小皇帝们所指的就是这一代孩子。”
    涵逸在她的报告文学中,对“这一代”有着更为确切的指代,他们是“由祖父
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奉起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患了‘四二一’综合
症的孩子”。
    多多的做衣服,多多的买巧克力,恨不得把百货商场里所有琳琅满目的玩具全
都搬回家来,只可惜不能再把天上的月亮给摘下来了,全家四个祖辈、两个父辈从
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早到晚围着一个‘小皇帝’转,百般迎合,千种娇宠,万分
讨好,直转得乐乐然陶陶然皆大欢喜——独生子女患上“四二一”综合症的普遍性、
严重性乃至荒唐性,使之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专家,不得不向广大家长
们开列出这样一长串看似好笑实则悲凉的家庭问答试题——

    1。您的孩子能自己洗手帕吗?
    2。您的孩子会自己洗脸吗?
    3。您的孩子能把自己的玩具、小人书等收拾好、整理好吗?
    4。当您的孩子提出要求遭到拒绝时会怎样?
    5。您的孩子白天敢独自在房间里呆着吗?
    6。您的孩子晚上敢独自去里屋拿东西吗?
    7。您的孩子跌了一跤时会怎样?
    8。您的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失败时(例如搭不成积木或玩具坏了)会怎样?
    9。您觉得您的孩子对人有礼貌吗?
    10。您的孩子合群吗?
    11。您的孩子与小伙伴们玩时能谦让别人、同别人好好玩吗?
    12。您的孩子在家里听大人的话吗?
    13。您的孩子在大人不让他(她)做什么时,他(她)偏要做吗?
    14。您的孩子有常性能坚持到把一件事做完为止吗?
    15。您觉得您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有信心吗?
    16。您的孩子做一件事时喜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