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05年第2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芙蓉-2005年第2期-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灯闪烁,不远处的一家麦当劳餐厅里传来悠扬的乐曲声,这时一阵风吹来,吹起了地面上的几片落叶,许亮忽然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天凉了,又是秋天了。我有点诧异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上有着一种忧伤和惆怅的神情……有时我想,许亮内心深处的这种柔软的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呢?当然,我无意像个学究一样仔细地考察他生命的每一个足迹,我只是揣测,或许他早年的知青生涯,对他产生了某种影响。一个诗人写过: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 
  它养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 
  是的,许亮也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虽然我还不能肯定这对他来说就一定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至少发生在那时的一件事,曾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1976年,许亮高中毕业后,到安徽滁县的山区插队,这儿就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开首提到的“环滁皆山也”的地方。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连绵起伏的山峦上树木葱茏。山涧里怪石嶙峋,涧底流淌着清泉。树林中还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娃子”的大白鸟,这种鸟叫起来的声音就是“哇、哇”,仿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惊奇。 
  有段时期,许亮和另一个南京知青杨四海被队里分派看林子。杨四海比许亮大几岁,插队的时间也比许亮长,他身高一米八二,长得膀大腰圆,在当地是个无人敢惹的厉害角色。因为同是南京老乡,所以杨四海对许亮还是格外关照的,这使得许亮在插队的那几年里,从没被当地农民或是居大多数的安徽知青欺负过。许亮记得插队的头一年,有一次和杨四海结伴回家过春节,他们在滁县的长途汽车站等车。当一辆玻璃上蒙满灰尘的老式大客车进站时,等车的人群蜂拥而上,许亮身手敏捷,还没等车停稳,就抢先挤了上去。他钻过车厢前面的铁栏杆,在副驾驶的位子上一屁股坐下了,位子前面有一袋大米,许亮把两只脚踩在大米上。这时身后的车厢已经挤满了人,许亮正为自己找了个别人挤不着的好座位而暗自庆幸,并扭头用南京话高声招呼杨四海也过来时,隔着发动机坐在左边的司机却发话了,他操着本地口音说:“喂,你小子怎么敢踩在大米上?你不知道大米是吃的东西吗,给我滚下车去。”许亮看了看司机,这是个满脸兜腮胡子的大块头男人,许亮吓得赶紧站了起来,他心想没准踩了大米是犯了当地的什么忌吧。他转身正想往后面的车厢钻;司机却指着副驾驶旁边的门说:“给我从那儿下去,这辆车不准你坐了。”这下许亮明白了,司机是成心跟他过不去(以后许亮才知道,当地人不知为什么看不惯南京知青),当时许亮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是真的只能下车好呢,还是继续呆在车上。“你给我坐下!”这会儿杨四海已经挤了过来,大声对许亮说道。既而他又转向司机:“我看谁敢让他下去。他妈的哪怕这辆车上的人全下光了,他也得坐在这儿。”司机抬头看了看杨四海,接着就不声不响地发动了汽车。 
  看林子是个轻松活儿。其实林子原来也没人看的,只是后来国家把这里定为了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那种叫作“娃子”的大白鸟),又拨了专款给公社,才有了看林子的人。队里给许亮和杨四海在树林的边缘,一个小山坡下搭了个草棚子,他们就住在里面。这儿离村子有好几里地,平常许亮和杨四海除了粮食吃完了回村里去拿,一般也就很少回村里了。日子过得宁静而又寂寞,每天他们随着鸟儿嘹亮的啼转而醒来,一天的活动开始了。吃过饭,踏着落叶和杂草上还未被太阳晒干的露水,到林子里去转转,顺手捡几根当柴烧的枯树枝,或是挖一些可供食用的蘑菇。杨四海要是兴致来了,就留下许亮一个人看林子,自己到别的生产队去找南京知青玩两天再回来。下雨的日子,他们就整天窝在棚子里不出来,一边听着外面单调的雨声,一边下下象棋,或是发发呆。偶尔别的生产队的南京知青也会来串串门,说些好玩的事情,比如他们发明了一种钓鸡的方法,就是把煮熟的玉米粒穿在粗线上,再把这些穿好的玉米粒撒到院子里,等农民的鸡吞下玉米粒后,就慢慢地拉那根粗线,直到把鸡拉进屋里。这样一来就有肉吃了。 
  春天来了,林子里的洋槐树开花了,接着来了养蜂人。这养蜂人是一对父女。父亲是个五十多岁的瘦老头,戴着副眼镜,看上去好像还有点文化。女儿十六七岁,长得挺好看,脸白白的,身材苗条,胸前微微隆起一对小小的乳房。他们住在坡上一间废弃的土屋里,蜂箱摆在土屋前的空地上。白天,经常可以看见这父女俩从土屋里抬出一只大铁桶,然后他们戴着有纱罩的帽子,打开一个个蜂箱的盖,从里面拿出满是小洞眼的蜂巢,放到铁桶里去,接着一个人抓住铁桶一边的一个能上下旋转的把手摇了起来。就这样陆陆续续把很多蜂巢放到铁桶里摇过后,父女俩吃力地抬起明显沉重了许多的铁桶,进了土屋。他们这样一干就是半天。 
  离许亮和杨四海住的草棚不远有一眼水井(当初草棚搭在这里正是因为有这眼水井的缘故),到了该做饭的时候,那个姑娘就拿着一锅米和一篮菜从坡上走下来到井台去,这时候她就会碰到许亮(淘米和洗菜也是许亮的活儿,杨四海从来不干)。就这样在井台碰过几次面后,他们熟了,彼此便经常一边淘米洗菜,一边聊聊天。她告诉许亮,她姓刘,叫刘莎莎,是浙江人,家里还有母亲和一个弟弟,他们那地方有很多养蜂人,她十岁就出来跟父亲养蜂了,每年大半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跑。当她得知许亮是南京知青时,她说,我也去过南京,在那里的郊区一个叫东山的地方放过蜂。许亮说,你下次要是再去南京的话,到我家去玩。她说你真的会让我去你家玩吗?许亮说当然是真的,只要那时侯我在南京。许亮还问过她以后有什么打算,比如她父亲渐渐老了,养不动蜂了,那时侯她怎么办?她说那我就一个人养蜂,我喜欢养蜂。许亮说你一个人到处跑不害怕呀。她想了想说,有一点害怕……一次,她到井台来,从菜篮子里拿出一瓶蜜,递给许亮,然后说,你喜欢吃蜜吗,给你的。许亮说谢谢你,莎莎。 
  许亮有时闲着无聊,会信步走到坡上,找个阴凉地坐下,看他们父女俩干活。那老头从来不理睬许亮,仿佛压根儿就没看见他似的。莎莎这种时候也不跟许亮说话,只是朝他笑笑,继续干自己的活儿。四周很安静,空气中充斥着蜜蜂发出的轻微的嗡嗡声。远处,偶尔也会传来“娃子”的一两声叫声,这叫声在春天的阳光中给人一种寂寞空旷之感。天气已经挺热了,莎莎把防蜂沙罩撩在帽子上,微微发红的脸上淌着汗,这使她越发显得好看了……许亮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这姑娘真是蛮可爱的,没准儿把她娶了做老婆也挺不错。这念头让他觉得有趣,他想象着自己和她一起养蜂,一起追随着花期在全国各地流浪。他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容。当然,他只是这么想想而已,婚姻对于他来说还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杨四海开始嘲笑许亮:“我看你跟那个养蜂的姑娘挺热乎嘛,是不是喜欢上她了?” 
  许亮说:“这怎么可能呢。” 
  杨四海说:“你要是喜欢她,就把她给睡掉算了,没有关系的。” 
  “听说又要开始搞上调了,”许亮岔开了话题,“不知这次有没有你……” 
  一天黄昏,许亮搬张小凳子坐在草棚外面,正在等杨四海。因为米吃完了,杨四海回村上去拿,可他中午就走了到现在也没有回来。太阳已经下山了,天边被染上了一片橘黄色,大群的鸟儿从远处飞来,落到树林里不见了。井台上莎莎正在洗菜,许亮朝她喊了一声:莎莎。莎莎抬起头来说,你今天怎么了,不想吃饭了。许亮说米吃完了,等杨四海拿回来呢。莎莎说我先给你拿一点来吧。许亮说不用了不用了,杨四海就要回来了。许亮正跟莎莎说着话,忽然看见林子那边走来几个人,其中一个人还拖着个什么东西。等那几个人走近了,许亮认出他们是前一阵子进山来采石的农民。他们大概是山下南陆公社的,他们那里有谁家要盖房子了,临时雇他们进山来采盖房的石头。这会儿许亮发现那个被一个人拖着的东西原来是一条死狗。那几个人从草棚前经过,向坡上莎莎和她父亲住的土屋走去。莎莎也注意到他们了。 
  许亮问莎莎:“他们到你家去干什么?” 
  莎莎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想让我们帮他们烧狗肉吧。” 
  果然,片刻之后,那条死狗被吊在了土屋前的一棵树上,一个人拿着刀子开始给它剥皮,莎莎的父亲和另外的人站在一边看着。莎莎洗完菜,从井台上站起来向坡上走去。剩下许亮一个人呆呆地向那边望着。天色渐渐暗了,那边的人也干得差不多了,有两个人提着水桶下到井台上来打水。后来夜幕降临了,土屋顶上的烟囱冒出了点点火星。这会儿许亮饥肠辘辘,他仿佛闻到了肉香,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他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吃肉是什么时候了。呵,眼下他对喷香的狗肉充满了渴望之情。 
  不远处传来脚步声,是杨四海背着米回来了。“许亮,”他喊着,“你饿了吧,我给你带了几个熟玉米。”杨四海走到草棚前,看见许亮坐在小凳子上朝坡上呆望,他奇怪地问道:“你看什么呢?” 
  “那边在烧狗肉。”许亮说。 
  杨四海朝那边看了一眼。“哪儿来的狗肉?” 
  “是几个采石头的农民弄来的。” 
  杨四海把肩上的米袋放下,问许亮:“你是不是想吃狗肉了?” 
  许亮说:“这还用问。” 
  “那你就去吃呀,在这里呆看干什么。” 
  “人家又没有请我,怎么去吃?” 
  “他妈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