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杜甫诗选注-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瀚《杜诗解意》:“玩‘还’字,则知此日亦是杖藜看云归也。”——这是一首拗体七律。乍读似 

聱牙诘屈,其实仍声调和谐。所以卢世淮说“读去如《竹枝》、《乐府》”。 

… 页面 248…

                                      晓发公安  * 

                   '一'                     '二' 
北城击拆复欲罢 ,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 
   '三'                                          '四'                     '五' 
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 ,药饵扶 
           '六' 
吾随所之 。 

     * 七六八年冬由公安往岳阳时作。杜甫自注,“数月憩息此县。” 

      '一'拆,见 《暮归》注。罢,读疲,是韵脚。用一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二'明星,即金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亦名太白、长庚、启明(晨出东方为启明,昏 

见西方为长庚)。亦不迟,是说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就出现在东方,仿佛也在催人早发。 

      '三'不断加深的人民的痛苦和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使杜甫对人生有一种幻灭之感。听邻 

鸡之鸣,野哭之声,一如昨日,然而今天已是要离开这里的时候了。物色,指物。生态,犹生意,指 

人。能几时。是说都不能长久。 

      '四'无前期,浪荡江湖,没有预定的目的地。 

      '五'眄,音免。转眄,即转眼,脚才一跨出门,转眼之间,一切便已成一去不复返的陈迹了, 

时间是这样快得可怕。 

      '六'杜甫这年五十七岁。一身是病,故全靠药饵扶持。之,往也。随所之,走到哪儿算哪儿。 

——浦注,“信手信心,一气旋转,不烦绳削,化境也。” 

… 页面 249…

                                       蚕谷行  * 

                   '一'                                          '二' 
天下郡国向万城  ,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 ,一寸荒田牛得 
              '三'                               '四'                     '五' 
耕?牛尽耕 ,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 ,男谷女丝行复歌 。 

     * 这诗确实年代难定,诸家说法不一,大概作于大历元年至大历四年之间。这时安史之乱, 

基本上已扑灭,故杜甫希望战争早日停止,让战士都能解甲归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一'向,差不多的意思。 

      '二'这可能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 

武器来改造了。 

      '三'一本“耕”下有“田”字。 

      '四'烈士,指战士。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 

      '五'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 

… 页面 250…

                                       登岳阳楼   * 

                               '一'                                 '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三'                                 '四'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 大历三年(七六八)冬十二月,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湖南的岳州(岳阳), 

这里有海内名胜洞庭湖和岳阳楼,一天,杜甫独自登上这座楼,没有问题,他并不是来痛哭的,但是 

壮阔伟丽的湖山和万方多难的现实,是这样不相称,这样矛盾,使他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泗横流。 

这并不是杜甫的“大杀风景”,而是他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十几年前,杜甫写 《登慈恩塔》 

诗时便说过:“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正可以拿来理解他这回登楼的心情。岳阳楼,在岳阳县 

城西门上,开元中张说所建,诗人孟浩然曾题过诗,李白也在这里写过诗。 

      '一'洞庭水,即洞庭湖。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 

      '二'二句写登楼所见,极力形容洞庭湖的壮阔。坼,分裂之意。湖在楚之东,吴之南 (大致 

的说法),若中分之,故曰坼。《水经:湘水注》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这两句使用“当句对”法。 

      '三'二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跟上两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阔一狭,似极 

不相称、极不相干,其实是有着内部联系的。因为境界的空间,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能逗引或加强人 

们的飘零孤独之感。比如北朝民歌:“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便是很好的例子。增加这位行人“一 

身飘然”之感的,不是别的,正是那无边的“旷野”。杜甫这年是五十七岁,困守长安时,他便患了 

肺病和恶性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到夔州后,病况加重,右臂偏枯了,左耳也聋了,牙齿也一 

半落了,到这时,正是一身是病痛。我们不能轻易滑过这个“病”字,杜甫决不是无病呻吟的。 

      '四'《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大历三年八月,壬戌,吐蕃十万众寇灵武。丁卯,吐蕃尚赞摩 

二万众寇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破之。九月,命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以备吐蕃。朔方 

骑将白元光破吐蕃二万众于灵武。吐蕃释灵州之围而去,京师解严。十一月,郭子仪还河中,元载(当 

时宰相)以吐蕃连岁入寇,马璘以四镇兵屯邠宁,力不能拒,乃使于仪以朔方兵镇邠州。”据此,可 

知当时京师北面边防很吃紧,所以有“戎马关山北”的诺。关于这个结语,黄生曾解释说:“前半写 

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 

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这话很有见地。所谓胸襟,即作者的心情,所谓气象,即洞庭的景色,洞庭 

湖大,杜甫也大,所以说“一等相称”。但他把这种“相称”看成手法问题,却是不正确的。没有思 

想作基础,是转不出来,或者说是转不到这上面去。同时,杜甫在写作此诗时,也并不是为了取得所 

谓“相称”才来这样“转”的。方回《瀛奎律髓》云:“尝登岳阳楼,左序毯门壁间,大书孟(浩然) 

诗,为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按郑谷《卷未偶题》云:“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 

则晚唐时已然。 

… 页面 251…

                                        岁晏行  * 

                   '一' 
岁云暮矣多北风 ,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署冻,莫摇射雁鸣桑弓 
'二'                      '三' 
    。去年米贵缺军食 ,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抽茅 
      '四'                     '五'                      '六'                      '七' 
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 ,汝休在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 , 
                   '八'                                          '九'                  '一 
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 
○'                      '一一'                                          '一二' 
   ,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 

     * 这诗作干湖南,因为诗中说到潇湘洞庭。不是大历三年 《七六八)冬,便是大历四年冬, 

亦即杜甫死的前一年或二年作的。可以看出杜甫关心人民。他不只是“穷年忧黎元”,简直是“到死 

忧黎元”。 

      '一'云,语助词,无义。” 

      '二'莫摇,少数民族。 《隋书:地理志下》:“长沙郡又杂有夷答(音但),名日莫摇。自云 

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他们都善射猎,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桑弓, 

桑木作的弓。弓开有声,故日鸣。 

      '三'《唐书:代宗纪》:“大历二年十月,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给军粮。十一月,率百官、京 

城士庶,出钱以助军。” 朱鹤龄注据此,定此诗作于大历三年,但此诗作于湖南,大历二年湖南是 

否米贵,还难确断。 

      '四'高马,高头大马,《周礼:咦人》:“马八尺以上为龙”达官,显达之官。厌,同餍。《孟 

子》:“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此辈,即上渔父、莫徭和农民们。抒柚,织布机。《诗经: 

大东》:“小东大东:“抒柚其空。”茨,音慈,茅茨,即茅屋。极言被剥削之惨。 

      '五'《风俗通》:“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内。” 

      '六'汝,指莫摇。莫徭虽善射,但楚人既不重鸟,射到也没啥用,岂非枉杀?鸿,大于雁。 

      '七'鬻,音育,出卖。 

      '八'唐时剥削制度有租庸调三种:租是每丁岁纳租粟二石或稻三斛。调是每户纳绢二匹 (宽一 

尺八寸,长四丈),绫 (䌷)各二丈,绵三两。如纳布加五分之一,并输麻三斤。庸是每丁岁役二 

十日,有闰月加一日,不能应役,纳绫绢每日三尺。安史乱起,这种正规剥削也被破坏,已到了所 

谓“一物宫尽取”、“刻剥及锥刀”的地步。因此,这里说的租庸,实包括一切勒索在内。 

      '九'私铸,即盗铸。唐制:“盗铸身死,家口配没。”(《唐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