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劝世人“过则勿惮改”。人没有不犯错误的, 
做人关键是敢于认错,善于吸取教训才会不断进步。人不会事事成功,只有
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可能反败为胜,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认
识水平固定于一时一地,办事既不能只凭经验,也不可照搬教条,在自己心
理上形成一种障碍。由做事之理可以对照修身之道,敢于认错改过,善于博
取容纳,同样是个人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三八、行戒高绝性忌偏急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
蓄则于鳖聚集。
止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生有戒焉。
【译文】
高耸云霄的山峰地带不长树木,只有溪谷环绕的地方才有各种花草树木
的生长;水流特别湍急的地方无鱼虾栖息,只有水深而且宁静的湖泊鱼鳖才
能大量繁殖。这是地势过于高绝水流太过湍急的缘故;这都不是容纳万物生
命的地方,君子处人待世必须戒除这种心理。
【注解】
渊潭停蓄:渊潭是深圳,停蓄指水平静不流动。
褊急之哀:狭隘到极端的心理。
【评语】
伟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才是真伟人。才德之人见于细人, 
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会显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
自赏标奇立异的人,属于“高绝之行,褊急之哀”之辈,是君子所不足取的。
虽然有德之人、建功立业的伟人是不怕孤独的,因为真理往往在少数人的手
里,像污泥中的莲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这不是说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
楼阁之中,让思绪永远停留在理想世界,因为人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生活下
去。

一三九、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
折,切忌再加一搦。
【译文】
生活于幸福的美满环境中,像是装满的水缸将要溢出,千万不能再增加
一点点,以免流出来;生活在危险急迫的环境中,就像快要折断的树木,千
万不能再施加一点压力,以免折断。
【注解】
搦:压抑。
【评语】
人们讨厌贪得无厌的人,一个对个人物欲情欲无休止追求的人谈不上有
什么好品德,谈不上会对人们有什么贡献。对于贪图者而言,所谓“人心不
足蛇吞象”,由于个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中,终会水满由溢,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凡事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可
人们很难明白这个盈亏循环的道理。不过学业上就不能浅尝辄止,还真要有
点贪图精神,要事怀若谷,越是渴求越说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贪求正好
相对。学业上下要提心过满,生活上应当防止溢止,这个人才可能在事业上有
所作为。

一四○、责人宜宽责已宜苛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已者,求有过于无这内,则德
进。
【译文】
对待别人要宽厚,当别人犯过错时,像他没犯过错一样原谅他,这样才
会心平气和;要求自己应严格,应在无过时也要时时找找自己的差距,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进步。
【注解】
原:宽恕,原谅。
责:当动词用,期望。
【评语】
责已难,责人易。其实人在观察别人时应同时对照自己,人谁无过,能
改就好;原人之过,责已之失,必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不能“见
人之过易,见已之过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外,关键
要常常,“闭门思过,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处世之道,须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

一四一、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译文】
君子虽然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绝对不忧心忡忡,可是安乐悠游时却能知道
警惕,以免堕落迷途;君子即使遇到豪强权贵绝不畏惧,但是遇到孤苦无依
的人却具有同情心。
【注解】
惕虑:惕是忧惧,虑是谋思。警惕忧虑。
茕独:茕指没有兄弟,独是没有子孙。《周礼·秋官》有:“凡远近茕
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孤苦伶仃的意思。
【评语】
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
较强烈的意志力,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
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其实,他们在享乐安然的
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再次由于他们有高深的追
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
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一四二、静中真境淡中本然
风恬浪静中,凡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译文】
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
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人性的真实面目。
【注解】
风恬浪静:比喻生活的平静无波。
味淡声希:味指食物,声是声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于美食声色中。
心体:指心的深处,也就是人性的本质。
【评语】
生活在惊涛骇浪的变革时代,更能磨练人的坚强斗志,却无暇顾及体会
人生内心境界。生活在风平浪静的太平盛世,才能体会出人生真谛,也才有
功夫才有情致去体验。所以《庄子·缮性》篇有“恬以养志”的名言,强调
在宁静中修炼身心,以达返朴归真之境。这种静而淡的田园生活曾吸引了无
数人,形成古人出世则济天下,入世则隐山林的处世观。

一四三、静现本体水清影明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译文】
夜阑人静听到远远传来钟声,可以惊醒人们虚妄中的梦幻,从清澈的潭
水中观察明亮的朋夜倒影。可以发现我们肉身以外的灵性。
【注解】
梦中之梦:是比喻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一切吉凶祸福更是梦中之梦。
澄潭月影:虚幻之月,由此可悟一切事物皆虚幻
身外之身:肉身以外涅般之身,前身为虚幻,后身为真身,此指人的品
德、灵性。
【评语】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
代之过客,而浮生苦梦为欢几何”的感叹。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今
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则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
番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讲,静夜悟道,月夜观影,万赖俱寂中忽然传来悠扬
的钟声,可能豁然顿悟。心静之中,许多苦思冥想的东西可能会一下子彻悟。
灵感被触发,而看清本我。

一四四、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
顽空。
【译文】
微弱的灯光燃不起火焰,破旧的大衣不产生温暖,这都是造化玩弄人的
景象;肉身像是干枯的树木,心灵犹如燃尽的死灰,这种人等于是一具僵尸
必然会陷入冥顽空虚中。
【注解】
播弄:颠倒翻弄。《元曲·梧桐雨》中有:“如今明皇已昏盹,杨国忠、
李林甫播弄朝政。” 
【评语】
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并非指任何东西都没有的顽空。
虽然断绝了固执和物欲,实际上只是不自我作恶罢了。如果不进一步济世渡
人就毫无善果可言,如此活着也就等于死亡,一无可取之处。用这段话来谈
人生也有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灯无焰,似敝裘无
温,于外界无知无觉,于内心空虚至极,与活死人何异?以此待人,只是别
人为他服务,他却无益于别人,这种极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

一四五、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主;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
白衣童子。
【译文】
物质的欲望要减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种些花栽些竹,把世间烦恼者交还
乌有先生;脑海中了无烦恼没有什么可以忘记的东西,每天都面对着佛坛烧
香提水烹茶,不问白衣童子为谁送酒而进入忘我境界。
【注解】
损之又损:减少。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
又损,以至无为。” 
乌有先生: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中的“乌有先生乌有此事齐之为难”, 
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虚构人物为主角,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子虚乌有”。
不问白衣童子:据《续晋阳秋》“陶潜常于九月九无酒于宅东篱之下, 
菊丛之中摘菊盈把,坐于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为王弘送酒,即便
就酌,醉而后归。”所谓“不问白衣童子”是说并不问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许
人,比喻已经进入完全忘我状态。
【评语】
无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绝缘。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义,关键是思想上
要达到忘我之境。栽花种竹、焚香煮若、闲云野鹤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
去人世间许多烦恼;谈书论道潜心研究学问,也可使一个人完全进入忘我状
态,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之忘我境界,不
能以形式而论,要从本质上看。
一四六、消些幻业增长道心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
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
心。
【译文】
色欲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会变得像
一堆冷灰;功名利禄像蜂蜜一般甘美时,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财富
就会像嚼蜡一般无味。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思虑疾病和死亡,这样也可以消除
些罪恶而增长一些进德修业之心。
【注解】
幻业:为佛家术语,是梵语“羯魔”的意译,本指造作的意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