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雅苑、花园、中心、湖、园、阁共有126处。某市,仅一个镇就建起了5个别墅区。据知情人透露,还有150余处正在计划建筑中。
  盖高级别墅的劲头居高不下,而且规模越盖越大,越建越豪华,五彩缤纷的广告让人堕入云端:“西班牙风情别墅”、“瑞士花园别墅”、“夏威夷式度假村”、“全国景观最美丽的度假别墅”、“中国高级花园式别墅区”。
  让人意外的是,在别墅中又分出了档次:什么“逍遥型”、“田园皇宫型”、“锦绣型”;还配有私人游泳池、室内停车场、桑拿浴室、独立花园等。在别墅区还规划有高尔夫球场、迪斯尼花园、大型游艇俱乐部、网球场、山泉游池等等设施,可供人享受、娱乐。有心人统计,广东省兴建的别墅已有3万套,还有一批正在兴建的,是个未知数。
  “高楼别墅热,商铺楼宇凉,普通民宅冷”。这是中国房地产开发的一种怪圈。
  在杭州、广州也不例外。那些风景名胜区的“别墅热”一阵涌潮之后,仍然是卖家多,炒家多,买主少。对闲置的别墅群,有这样的写照:“早晨迎日出,晚上送日归,无人来光顾,昼夜空幽幽。”
  全国高档别墅供大于求,销售困难重重,于是,各地房地产商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开展花样繁多的推销术,什么“售楼小姐”,高额回扣,奖励住房,直到奉献高级轿车,实际上这些诱人的手法,无不是为了卖掉别墅,摆脱困境。
  这些高明的手段,似乎也无济于事。着急之中,房地产商们又生一计,向港台推销。深入香港市场去拉关系,搞展销,找买主。这也许是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使出的最后一招。
  情况如何呢?
  那两年,内地房地产商如同潮水,一个劲儿地往香港涌去,销楼盘的单位竟达800多个,总价值仅100万港币。由于度假村、别墅、高档公寓在香港瞬息推出太多,造成香港市场“暴饮暴食”,吞咽不下,发生“反呕”。
  这一招也并不灵验!在那弹丸之地,市场情况很不妙,完全相悖。一些房地产商丑态百出,而且有人做出了有失尊严、有失人格的丑事,叫人啼笑皆非!
  1993年初,内地在香港举办展销会,和过去不一样,此次推出的主要是沿海开放城市的别墅、高档住宅。然而整个展销会前前后后半月时间,只售出了37套,各种费用花去了近200万元,真是得不偿失!
  这种情况值得投资者和主管“婆婆”深思。曾一度,香港报载:“风起云涌的国内房地产业,在港对外销售经过一阵旋风式的铺开后,终于略显疲态,势不如前。‘房地产市场’已呈饱和,有待消化,市道滞下来”,“相对地出现低潮冷静”。
  好梦难圆啊!房地产商预想中的主市场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容量十分有限,2000万台湾人、600万香港人,买得起上百万元,以至几百万元一套别墅的人毕竟是少数。
  这几年大量兴建别墅、度假村、高档楼宇,苦了房地产商,坑了土地,浪费了资源。这笔帐,细算起来十分惊人!
  教训是深刻的!我所碰到的兴建这类高级住宅的老板,无不满脸愁云,坐卧不安!他们在悔恨中饮下了“自酿的苦酒”。
  作为一种崭新建筑风格和为少数人服务的别墅,从筹划开始,就招到社会上的各类评说。批评者最典型、最集中的指责是:金钱的梦幻者,异想天开,不求实际需要,浪费了大批宝贵的土地。
  这一切,似乎已经过去。不,时至今日,大量的别墅仍然空着,大批的土地在它们的臀下闲置。
  无奈售房摆噱头
  房子!房子!
  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单元房,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安乐窝,曾经是,如今也是多数人的愿望和梦想。
  然而,许多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奔波一生也只能是个梦。
  年已七旬的著名艺术家刘声道,一生漂泊,一生奋斗,为了艺术,他熬白了头;为了营建安乐窝,几度寻找立足之地,却没能如愿以偿。在西安,他曾在大雁塔下蹲过窝棚;在京城,他无地施展才干,同部队的战士住在营房里;在深圳,他几度举办大型画展,却寄人篱下。时下,他索性自己花钱购房,扎根成都。
  他的梦能成现实吗?
  一日,他从深圳风尘仆仆地赶回成都,寻着那些报纸、电视上琳琅满目、叫得山响的广告去买房,可结果也未能圆他的梦。
  他沮丧着脸对我说:“我别无奢望,老了,准备买两套房,在成都落脚,趁早找个归宿。哎,结果呢,我尽碰上些乱弹琴的事,叫人头痛。”
  刘老带着他的学生,还没进门便连珠炮似地对我说开了。
  这些年,他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创作了几批国画,在深圳、珠海、广州展销,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赚了一笔钱。他想落脚成都。1993年秋天,他要我帮帮他,在成都众多的商品房中,替他买两套房子。我给他物色了几处旧房,由他挑,可他不满意。无奈,他颤巍巍的,自己甩开两条腿,在几百家公司中去挑选。
  他越说越气。
  我给他沏了一杯茶,想帮他除去心中的不安,殊不知他坐在沙发上又发作起来。
  “我们看了报纸上的广告介绍,香港××集团,圈地1500多亩,修高层住房,豪华型,四室一厅,每套13万元。我按广告上说的地址,去了,一看傻了眼,房子在哪?嘿,房子的影影都没有,三五个人守着一片空地。”
  刘声道满脸怒气,干瘦的颈项上青筋乱跳。他愈说愈火:
  “我在一位朋友家里碰上个热心人,说南郊××城正在建商品房,要出售。10月13日,我们急急忙忙地赶到那里。嘿,又扑了个空。地,是围了一大片,门前挂起偌大一块板子,房子设计很漂亮,可还是一张挂在牌子上的图纸。我见到了经理,他说今年交钱,明年底交货。有可能吗?真够荒唐,全是骗人的鬼话。”
  由于求房心切,刘声道一连扑了几次空,仍然没有丧失信心。听了别人吹嘘:成都远郊某县有现房,他马不停蹄地向那里奔去。
  刘老说,那里确实有现房,已封顶,正在进行内装修。5万元一套。但经营方式与别处不一样,每套房子多付1/3的款,三年还本,产权属买方。”
  我即刻鼓励他。
  “好哇,5万元一套,还要还本,多合算!”
  刘老摇了摇头说:“好什么!”随即他扳着指头算:“那是耍花招!这个办法很有诱惑力,让你‘没蚀本’,还得到一套房子。似乎要得。但我们作了细算,三年,每年货币贬值15%,三年内他们把钱拿去买地再造房,流动一圈,河水陡涨,再赚一砣,公司不亏,个人亏了。有些事,也不可不防啊!倘若三年后公司突然宣布解体、或破产,买房户能拿到钱吗?结果呢,一骗了国家,二骗了购房户。那些人脑壳烂,鬼点子多,我们不能不防到这点。”
  “哦,刘老讲得有道理,有道理”我恍然大悟。他的一番话给我莫大的启迪。
  刘老“买房记”道出了很多“机密”。在蓉城,房地产炒得火爆,广告满天飞,报纸、电视台轮番叫卖,真要买房却又难。
  “我跑了10余家,时间花了半个月,可没几家有房子,大都是谎言,是纸上谈兵。”
  刘声道老人反映的情况,不仅成都有,外地一样有,许多房地产公司为了销掉手中的房子,不择手段。
  《新民晚报》读者来访栏目中,刊过一则消息《房地产广告噱头多,害得买主吃苦头》。
  家住上海西区的小王家,由于住房拥挤,急于在徐家汇附近购一套住房。新房梦已做了数月,却没有圆梦的机会。
  忽然一日,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幅广告,有家房地产公司在徐家汇有个人产权房出售。广告上写得清清楚楚,该房离地铁徐家汇站只需步行3分钟。小王看了广告喜出望外,立即去查看房子,殊不知,他东寻西问,跑得汗流浃背,才在离徐家汇地铁站步行一刻钟的地方找到。小王气愤,明明要走15分钟,为什么广告谎称3分钟呢?
  “房地产广告上摆点小噱头,购房者来回奔波吃苦头。”
  这种事近年来各地读者纷纷向报社投诉。希望房地产经营公司一定实事求是,不能故弄玄虚,不要摆噱头,坑害百姓。
  这些年,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商品房售房广告十分活跃,大城市的街头巷尾、行驶的汽车上,还有报纸、银屏上,大大小小、红红绿绿的广告叫人目不暇接。其中,有些“房地产公司”没有正式手续,没有《房地产预售许可证》,均一齐乱登广告,买主被蒙在鼓里,不知不觉上了当,而叫苦不迭。
  在房地产开发较早、经验丰富的深圳,对于虚假房地产广告害人的招数是清楚的,所以规定很严,即申请刊播、发布房地产销售广告,必须附上有关验收证明文本。
  还有一条过硬的规定是,广告中许诺购房户,或涉及到保险、公证、法律顾问等内容,必须交验证的材料,才允许刊登广告。
  报纸刊物也十分严肃,不是来者不拒,必须依法行政,没有齐备手续一律不登。对任何形式发布广告欺骗用户的,政府会追究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的责任,给予严肃处理。
  这道闸门在深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在其他地方却不令人如意,坑害百姓的事时有发生。
  房地产降温,销售受阻,一些经营者绞尽脑汁,招数变幻莫测,这是一段时间泛起的一股浊流!
  老挝有句谚语说得好:“钱财可找,失去信任难挽”。
  群众紧急呼吁:“房地产市场也应打假。”
  人们对假冒伪劣产品历来深恶痛绝,却又防不胜防。扑朔迷离的房地市场也不乏“假货”,有的利用种种骗术,骗得行政划拨的土地,再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