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要闹上个城市户口,才心安理得!
  冲击波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安定。热浪不仅冲击着大城市、小城市、平原和交通方便的小镇,也成为山里人涉猎的方向。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隔房一位叔叔来了。他是我的父辈中年龄最小的。我在离开家时,他还未长大成人,如令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且老大已上初中。
  以前,他家穷,父亲没有机会上学。他也只读过小学,深知在社会的大家庭里,没有文化,是社会中最吃苦的一个层面。
  他的父亲是一位勤劳而又聪颖的老农。我上大学时,他常常把儿子拉在我面前:“大娃子,你看你看,人家多么有出息呀,书读得多,还上了大学堂,你要跟着学呀。当爹的再苦再累,也要供你读书呀!”
  他那黝黑的脸上,总是饱含渴求和希望。然而,他的那片苦熬苦守的心,没能在儿子身上体现。儿子大了又想在孙子身上去实现那梦想。
  小叔生长在三年困难时期,身子单薄,个头不高。这些年,他妻子在家种承包地,他在外打工,节衣缩食,一分一分地积攒钱,执意为儿子买个户口。
  他太累了,不到40岁的人,已是皮包骨头,青瘦的脸上,黑里带黄。
  真不幸,1990年的冬天,他在一个建筑工地干苦力,不慎从二楼摔下去,把手臂摔断了,成了终身残疾。不过,他仍然苦苦挣扎,要积攒钱为儿子买户口。
  他和家人勒紧腰带,攒下一万元钱,在成都郊区一个县城,买下了两个户口,一个为儿子,一个为女儿。两口子没钱再买就跟着孩子走。
  愿望实现了,全家欢庆,以为有了“出头之日”,一夜之间,他们已是让人羡慕的“城里人”了。
  然而,时局的发展,并不令人如意。他一家人既不会什么技术,也不懂商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商战谋略。总之,他们缺乏城里人谋生的本领。唉,户口有了,可养活一家人难呀,咋办?
  城市不敢进,农村的土地不敢扔。两个孩子要上学,进了城,一家人吃啥?哪来钱供孩子读书呢?进退两难呀!时间一拖两年。他们决心退出县城,还是留在农村以土为生,或转在本县城。他们跑了若干趟,主管部门既不退钱,也不转户口。一万多元钞票,是他们攒下的血汗钱呀。
  他们走投无路,来求我,我也奈何不得。他们夫妇俩气得顿脚,深深感到生活捉弄了他们。
  是的,真有点坑人啊!他们的结局如何呢?至今,我不得而知。
  为什么乡下人不惜代价,要买个城市户口呢?许多专家在思考,许多人在惊叹!
  近10多年来,中国农村在时代的鞭策下,面貌发生了颇大的变化,但却仍是遵循着千古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差,底子薄,经济拮据,城里的诱惑力不可抗拒,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依然是他们梦想中的“人间乐园”。
  富有想象力的年轻人,不愿死守父训,不愿在黄土地上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受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激励,着力向命运挑战,抗争,演出了一幕幕“城市梦”的人生悲喜剧。
  城市户口,对于被称之为中国“二等居民”的农民,多年来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登天梯”。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都市涌流。
  “脱农皮”的路子也许有很多,但众多的老实巴交、无权无势、无后门可开的“农二哥”,通过无数次的摸索,探访,寻找到考、嫁、闯、买等行之有效的途径,向大城市转移。
  高考制度的改革,给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然而这条路太难太难,它不过是一条拥挤着千军万马的羊肠小道。
  嫁到城里去,是农村年轻姑娘跨进大市场的一条通道。但这条荆棘丛生的路,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过去,嫁到城里的农村女子,有幸福如意的,但更多的人,装着一肚子辛酸泪。
  闯,对前两条路都望尘莫及的青年,硬着头皮,凭着自己的一身劳力或“三寸不烂之舌”去闯荡社会,有本事的人,可以找到一条谋生之路,用金钱去打通关系,弄到一个“农转非”的户口;无本事的人,仍然被拒之城墙外。他们中有许多成功者,也有若干牺牲品。
  随着人们“城市梦”的出现,旋即冒出了一条新路:买户口。
  这条路,似乎更直接,更现实,对于普遍的农村人讲,再好不过了。你只要有钱,毋须去求神拜佛,毋须去铤而走险。“一手交钱,一手交户口”,“公平”、“坦荡”。起初是遮遮掩掩,天长地久也就无所谓了,公开交易嘛。
  80年代末,人们的观念比较原始,偷偷摸摸地“暗买”,先付钱,再找个中介人,便可在三五月内得到一个“农转非”的指标。户口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外地、外县、外省的。至于如何交易,局外人是不得而知的。地方官员们,对这事是睁只眼,闭只眼。似乎它没有触犯“王法”,也没有“王法”去约束它。
  收费“农转非”,大多以集资搞经济开发为名。一些地方的头头,想到“卖户口”这种字眼太刺耳,尽量绕道走;有些地方的领导在别人问及此事时,躲躲闪闪,敷衍塞责地回答:“这不叫‘卖户口’,是农民集资进城搞开发。”
  对这事,一些人始而惊讶,议论纷纷;继而麻木不仁,跟着效法。
  至90年代初,“卖户口”之风便形成热潮,并蔓延到全国。
  嘿,这是棵“摇钱树”呀!
  不少地区,因为卖户口为地方财政积聚了相当可观的资金。
  那年的夏天,我去川北农村采访,途经某县县城,那里卖户口正搞得热火朝天嘞!
  那是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穷县,旧县城仍是破破烂烂。一位县里的干部告诉记者:“好家伙,现在有办法了,卖户口,赚了4000多万元,用来改造县城。”
  当时我听了这话,不禁冒出一身冷汗:“这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一下从农民身上刮下几千万元,这怎么行呢?”
  “行!怎么不行呢?提起‘农转非’,农民们劲头就来了。没钱?嘿嘿,人是活的嘛,卖了祖坟,也能挤出一些票子来嘛。”
  一个穷县,竟然从农民身上压出一笔巨款来发展县城,这不是杀鸡取卵吗?
  “卖户口”,对农民不仅是种巨大的诱惑力,对地方官,也同样是个解决他们经济困扰的一条好门路。
  因此,有人把它当成“摇钱树”。为了防止“肥水”落入外人田,许多县市急不可耐,甩掉“思想保守”的帽子,争相奋起。
  旋风迅速在全国刮起。广州、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一些先行一步的市县,另有一些内陆省的市县也产生了紧迫感,匆匆上阵,奋起直追。
  “卖户口”,各地的进度不一致,招数也不完全相同。河北××市在前几年,为了让县城现代化,想出了妙法,动员农民“投资”,只要你投资三五千,便可以给你分得一个户口,顺顺当当“农转非”。部分农民乐意,可大多数人要投这笔巨款,仍然是力不从心。1992年,全国“炒户口”、卖户口,闹得火爆。河北某县采取了另一种手法,县政府在报端登一则广告:本县在珠海市有户口指标,本县买者五千元,外县买者一万元,若要买者,尽快到县政府外办联系。旋即,这场户口大甩买轰轰烈烈地拉开了。一连数日,公安局大门口排成长蛇阵,只要带上身份证,交付一万元钱,立即办理户口迁移令。农民高兴地说;“一手交钱,一手给户口,痛快!”
  广东惠州市某区很有创意,也更有诱惑力。该区公开登报做广告:购当地商品房一套(起价5万元),可将全国各地户口迁入惠州。那是珠江三角洲上的一块宝地,广告一出笼,农民便从四面八方拥来。
  更有甚者,安徽某城不少乡镇规定干部、民办教师应聘,若是农村户口必须交钱,不然停职停课。当初,户口虽然“大甩卖”,但乡镇干部和民办教师无力购买。随即,一些地方政府施展魔力,拨出一批贷款,专为那些困难户解决难题。有一个镇,贷款10多万元,为40多个干部、教师买了户口。
  户口本无价。但现在很多地方,以数千元的款项大胆“出售”城市户口,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这起事件中,老百姓用血汗钱圆了一个梦,也上了一次当,而那些乡镇的头头脑脑,也惊呼受骗。
  对收费“农转非”,群众议论纷纷,舆论界也纷纷给以曝光,披露。
  支持者认为,这是敢想、敢干、敢闯“禁区”的行为,给农村人进入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少数人也这样说:“俺农村地少人多,劳力旺盛,想向城里人学习,扩大生产,城里就是俺选择的目标。‘农转非’收取点费用,是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反对派的意见却针锋相对。他们认为,买卖户口违反国家户口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有效措施,制止这股歪风。否则,农村劳力大量向城里涌进,谁种庄稼呢?
  众说纷纭!
  对买卖户口,中央曾发过文件,一律停止,可在1994年的春天,四川某市的郊区少数乡镇,为要发展、建设,又刮起买卖户口的邪风。这一回,风力不断减速,大多数农民不感兴趣,价格猛跌,从八千元跌到五千元,又从五千元跌到三千元,一跌再跌,依然门庭冷落,无人问津。
  时髦的“农转非”,花样百出,除买卖户口之外,还有耕地的“农转非”。建立“开发区”,占去农民的土地,便“农转非”。眼下,农技人员“下海”、“走穴”,乘机凭一技之长,转入城市,进入其他行业。1994年,对南方某省四个地区的调查,有1400多名农技人员“农转非”。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城市的经济才刚刚起步,大量的人拥入城市,给城市带来重负。农民放弃农业,却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