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工潮”,过去只有“春潮”(春天的),现在逐渐发展成“四季潮”,不分春夏与秋冬,不分农忙与农闲。有人估计,全国“民工潮”的规模,大约有6000万人左右,其中90%是青年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力越来越多,加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这种“民工潮”现象,并非当代独有,在古代也出现过,被人称之为“反文化”现象,或者说成社会“病态”。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土地是社会最基本,最原始的生产资料,是宝中之宝。“土,吐含万物”,“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农民各种生活所需之物品,都来源于土地。土地,历来是广大农民安身立命之本。
  “有土斯有财”。人类在地球上必须依附土地生存。“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是中国的固有的文化与传统。
  解树民在《中国农民运动》一书中这样表述:
  万物土中生;离土活不成。
  田地是活宝,人人少不了。
  田地是黄金,有了才松心。
  然而,近几年,土地的神圣地位在农民心中发生了动摇。农民不再热恋土地了,不再视土如金了,不再用汗水浇灌热土了。为什么?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在全国,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神话了,而是事实,有很多令人惊叹的事。
  河北省盐山县某镇10个村,共有耕地1.3万亩,其中粗放经营和弃耕地就达5200亩。
  湖北省某县弃田退田的农民1.4万户,面积2万多亩。
  江苏省某市农调队对9个乡90家农户调查结果表明,有23%的农田被空闲,粮食种植面积1993年比上年减少49.9%。
  四川省渠县有一个村,共2100亩耕地,抛荒地达1100田。
  山东省信阳县已有1700亩耕地无人耕种。
  据调查,我国农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被弃耕、抛荒的土地越来越多。
  湖北省有关部门介绍,自1992年秋收以来,农民要求退田者很多,接田者寥寥无几,有的地方只有人退没有人接。
  还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是,不少地方紧缺的耕地正在走向“暗荒”。管理粗放,将两季改为一季,有的农民因经济紧缺,贷款困难,无钱购买化肥、农药,因而粮食长势不佳,造成减产。江西吉安地区,历来有“粮仓”之称。近些年由于土地“暗荒”,26万亩耕地,每年减产7800万公斤。这些损失可不小啊!这些粮食可供30万农村人口吃一年。
  究竟是为什么?
  若要分析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有种种,但经过明察、细研,屈指数来,那使人吃惊的原由还是人,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一部分有经商能力的人外出闯天下,形成“丁壮弃陇田,竞相务工商”的局面。

  第六章 『命根子』越来越细

  数据的考证
  沙漠把土地当“快餐”
  疯狂的践踏
  灾难深重的人类

  第六章“命根子”越来越细

  管子在他的《治国篇》中说过:“夫富国多粟,生于农。兴利者,利农事也;除害者,禁害农事也。”他还说:“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古人的这些道理是十分明确的,可今人对此则昏昏然。近些年,神州自然灾害频繁,成片土地被洪水侵蚀,被沙漠吞噬。然雪上加霜,“愚昧消费”者,修筑庙宇;头脑发热者,重复兴建“人文景观”,又占去了大量的良土好土。
  “命根子”越来越细!
  数据的考证
  有人喜欢摆龙门阵,有人喜欢传言国情。今天哪里引进了电子技术,明天哪家公司的新产品出口了;再不就是南方的风景区真迷人,北京的西瓜大增了产。天南海北,说个不停。
  道国情,讲形势,关心社会,关心民族的兴盛与民间的风情,这是件幸事呀!
  当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今天,不少人,甚至个别行政官员,或基层的掌权者,恰恰不喜欢听国情,摆国情。对资源的国情、省情,对土地的国情、省情漠不关心,泰然处之。
  若说他们完全不关心,似乎委屈了他们。他们是关心的,但切入点有差异,他们想看到和听到的是地卖多少钱一亩,哪村哪方又引来了一项大工程,“占地”多少亩。请注意,在当今,新闻报导也好,头头们作报告、传递信息也好,表述一项工程的大小,最喜欢用两个字“占地”多少亩来反映。似乎占地越多,工程就越大,“功劳”也就越显著。
  土地、人口、粮食已是当今世界矛盾的焦点。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故弄玄虚,而是实情、真情!
  我国耕地家底究竟有多少?耕地增产潜力有多大?
  多少年来,耕地家底一直是个“谜”。“地大物博”,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无奈,口报鲤鱼三斤半,随便呼出一个神仙数字。
  195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耕地面积为18亿亩,此后逐年减少,到前几年最低时减为14.4亿亩,或者15亿亩。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曾对此数字提出过质疑,他说全国耕地至少有18亿亩。
  对耕地资源为了求得一个准确数字,为了解开这个谜,“全国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机构,1984年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土地资源的调查,这次调查采取了目前中国最先进的航空和航天测量技术,参加调查的人员都经过了专门的技术培训,每张航空测量图片,都是经过人工实地调绘的。标明分界线和土地使用性质,然后再用计算机统计各种数据,最后得出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数据:中国现有耕地面积超过18亿亩。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全国有40万人参加调查、耗资10多亿元。对于新的统计数字,较过去的数字增加了三成。但是,也有人对此数字的可靠性提出了疑问:这些年,耕地在一年一年减少,而查出来的数字,却增加了三成,原因何在呢?
  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一位官员解释道:
  一是50年代,大规模的土地调查时,有的仗量工具不准确。例如,有些地区用大木叉(称老弓),名为一丈,实为一丈二;还有一些地区用垧计算面积,大垧约为15亩,小垧约为10亩,准确性很差。
  二是当初丈量土地时,好地的面积较准确,次等的面积往往是估算。
  三是过去在全国各地大修水库时,曾占用了一些耕地,统计时记为减地,但后来又恢复耕地,未作统计。
  四是近年开荒造田未作统计。
  五是有些地方为提高亩产量,有意留有“余地”,少报耕地数。
  耕地面积即使增加了,我们能乐观吗?能掉以轻心吗?土地是有限资源,固定资源。土地的增加,只是一个计算的问题,而人口的增加,却是个可怕的数据!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多年国人引以自豪的优势。然而,当人均拥有地土量的概念输入大脑时,便会发觉,其实中国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大,且愈来愈少。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果折合成大家熟悉的“亩”,约合144亿亩,人均占有12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在144亿亩的国土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原只占12%。除去浩瀚的沙漠戈壁、茫茫的雪山高原,可供12亿中国人选择生存空间的土地并不宽裕,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为1.3亩。这些年乱占滥用,许多地占而不报,或多占少报,1.3亩已是个可靠性差的数字了。
  这就是我们国人耕地和饭碗的“家底”。
  不可谓乐观!
  何况,我们的工业、农业,以及其他事业的发展,存在着很难令人高兴的国情。
  土地是静止的,有限的,而12亿人则是运动的,在不断增长。只有合理地使用土地,才能达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对我国的土地国情和人们需求的表述可以概括为“四多一少”。
  首先,是人口多。一个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人多,需要的空间就多,须吃粮食多,占有必须的土地,即养活每个人的最低水准的土地就多。倘若人口减少一半,我国已有的一切建设足够享用了。
  其次,非农业建设需占用的土地多。城市建设,乡镇、交通建设,每年占去几百万亩,这是一个庞大的、惊人的数字。据统计,全国的城镇、村庄和工矿用地已接近4亿亩;交通用地已近6亿亩。这10亿亩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占用的是耕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人口膨胀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正处在起步阶段。搞建设、促发展,人们梦寐以求地向先进国家靠近,无论是吃饭、穿衣、住房,还是盖工厂、建学校、修公路,都需要大量的土地。
  土地减少的额度十分惊人!追溯历史,中国的土地锐减是从1957年开始的。在1957至1977年的20年间,全国耕地减少了1.8亿亩,相当于减少了20个福建省的耕地面积。从1978年以后,耕地以年平均480.5万亩的速度消失,随着经济开发区热潮的掀起,耕地面积如雪崩流水一般减少。1986至1993年的8年间,减少耕地3500万亩,每年净减耕地450万亩。这样的速度是难以让人容忍的!
  再次,对外开放程度大。引进外资建工厂,建设游乐场所、旅游区,这都是个无限的数字,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
  对我国感兴趣的海外人士,将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市场,为的是什么?他们稀罕中国廉价的土地和劳力!
  第四,自然灾害频繁。洪水、风暴、沙化、泥石流,在我国还无力抗御的今天,肆虐横行,人皆为“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