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层次、高水平、高速度。若与国内各大开发区横向相比,13项指标,天津有8项居第一。
  天津开发区,作为国务院第一批批准的开发区之一,创建8年来,外商投资800余家。1992年完成社会总产值42亿元,工业总产值32亿元,税收2.2亿元,出口创汇1.4亿元。
  高效,是天津房地产开发的一大特色。天津市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是天津最早成立的房地产综合开发企业。1981年,该集团投资8000万元的周转资金,10年间,为津城献上了23个住宅新区,创造了8亿元的产值。
  大连。不赶浪头,稳中求快。与国内的一些大城市比,大连开发房地产的动作似乎慢了半拍,1992年10月25日,才在渤海湾举行第一块招商的定标大会。随即,许多外商纷至沓来,要求投资开发房地产业。同年9月,向外商推出了第五幅招商地,又引来一批客商,掀起了大连的房地产热浪。一名专门研究世界房地产情报的美籍华人学者说:“我走了中国的不少大城市,像大连市以项目带地皮,前后把关,资金限期到位的招商法在国内没有见过,国外也不多见。”
  中----步步紧跟,各显神通
  武汉。1993年9月19日,在中国对外开放史上,应该是令人瞩目的一页,香港新世界集团,将200亿元撒向武汉,建设新世界。
  “居者有其”“新世界”的战略方针,是以改造老城区,屋兴建居民住宅为宗旨。第一期工程投资就是“居者有其屋”项目270万平方米房屋开发,提供7.5亿元,解决住房困难户。
  “风景这边独好。”1993年,全国的房地产热普遍降温时,武汉却热而不退,新近展现的房地产广告大战,更反映出武汉的房地产开发独具特色。
  1994年4月7日,《文汇报》发文《武汉房地产:风景这边独好》有这样的写照:
  记者近日驱车观察三镇最热闹的一些地方,只见许多昔日的破旧老城区正在新生,如曾享誉三镇的“蔡林记”面馆已成一片废墟,武胜路上正在兴建的20多层的秦合广场也即将如巨人一般矗立在武汉市民面前。航空路立交桥上的大幅路牌广告则告诉人们:财神广场位于新建的汉口火车站广场,街道上随风飘扬的布标、横幅令人眼花缭乱。
  汉口中心城位于中山大道和江汉路的交会处,投资30亿元,是由香港陆氏集团承建的,主楼高达55层,将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首期工程不日前公开发售出四层,买者多为海外客商、市内“私人大老板”,也有少数不惜借钱的工薪阶层。此间传媒称:财神广场、泰合广场、游子乡大厦、乔康大厦、永胜大厦的开发商都对各自的售楼结果表示“满意”。此番售楼盛景不同寻常。
  目前,武汉房地产市场已从闹市区拓展到与本市毗临的城市。如由招商引商建设的湖北省第一个省级红莲湖度假区地处鄂州境内,规划投资140亿元,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已正式启动。

  热浪冲破了国界
  鹿回头。
  读起海南的发展史,仿佛回头的小鹿,娴静地等待了一年又一年,令人回味,令人欣慰。
  自改革开放以来,美丽富饶的海南岛,曾有过三次腾飞的机会,然而多次受挫,多次折腾,一直处于低谷。
  笔者1989年漫步海口、三亚。那是“洋浦风波”刚刚平息的年月,海岛平淡无奇,大小城市处于休闲寂静的气氛之中。街上行人寥寥,港口冷冷清清,市场萧条,让人失望。三亚市,这个位于祖国最南端的城市,如此美丽,如此少见的海岛风光,可市政建设破破烂烂,只相当于内地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县城的格局。
  一夜春风,吹绿了南海。邓小平南巡给海南送去希望。那年的3月13日,新华社公布了国务院的决策:批准海南吸引外资成片开发洋浦。
  海南沸腾了!
  30平方公里,出租给外商,成片开发。为此,曾几何时,是那样揪扯着中国人的心啊!是非曲直,纷至沓来,世代生活在这里的3万多农民,做梦都不曾想,这块几乎与世隔绝的洪荒之地,顷刻间,成为世界观注的焦点。
  奋飞吧,海南!
  这一喜讯,在海口,干部、居民奔走相告。他们举杯相庆,欢呼雀跃。
  洋浦很快出现了奇迹。
  3月中旬至下旬,短短的10天,北京、上海、吉林、山东等20多个省市派出考察团向洋浦拥来。
  日本、美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也纷纷派出参观团、经济考察团约300多个,3500多人次,奔赴洋浦,洽谈意向性项目38个,立项8个。
  9月3日,以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为首的7家海外企业,雄心勃勃,组成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计划15年内,投资180亿港币,建设洋浦。
  “洋浦风波”,曾被视为“新国耻”,“丧失国家主权”,“无异引狼入室”,“开门揖盗”等等。不管历史如何评说,洋浦终究敞开了大门。
  门既然开了,外商就会拥来。
  一时间,中国成了外商投资的热点。
  外国的企业家、有志之士,纷纷飞往中国,观察动静,窥测方向,租土地,投巨款开发房地产。
  国际舆论界、评论界也大张旗鼓,拉开了宣传攻势。
  美国知名的评论家吉米·沃克发表了评论文章,题目是《中国最佳投资热点》。他称赞中国:
  “中国拥有稳定的政府、勤劳的人民。”
  “有专门的法律保护合资企业。”
  “它们享有特殊的税制优惠。”
  “中国人是你值得信赖的朋友。”
  1992年6月19日,《香港虎报》的文章《内地房地产市场活跃,吸引了香港投资者》中说:
  尽管总部设在香港的房地产专家警告说,中国的土地转让政策不明确,但是在中国元老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的房地市场还是获得了更大的推动力。
  在邓小平南巡之前,购买中国房地产的香港人士大多是小投资商。
  但是在这之后,许多香港商人也进入了房地产市场。
  最受欢迎的地点包括东莞和汕头,它们均位于珠江三角洲。它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靠近海外投资商的生产厂家。
  除了广东省之外,其他省份的城市也抓紧时间,努力吸引外资以开发它们的土地。
  福建省的福州市在吸引外国投资者的工作中迈出了大胆的步伐。
  市政府上个月同日本和香港投资商通过谈判决定把沿海3个岛屿出租给他们,租期为50年。
  市政府还宣布可向外商出租另外2400英亩土地,尤其欢迎香港和台湾投资商租用。市政府邀请投资商在这个地区建造住房、商业及旅游设施,希望能把这片地区建成“福州的上海”。
  在内陆省份四川,工业城市重庆在上周将2000英亩土地租给一家香港公司,用以建设商业、金融、教育及研究设施。
  与此同时,西南大都市成都发布了管理外国投资商业进行土地开发的有关规定,作为售土地的第一步。
  在北部省份的沈阳市,政府已经宣布了可租赁7块土地和兴办400个合资房地产项目的计划。
  广东中国人民政协香港成员刘绍昆(音)先生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将继广东之后繁荣起来。
  美国《华尔街日报》1992年9月12日,由杰西·翁和齐红民共同撰文《大陆房产热吸引香港人》,文中写得更精彩:
  廖化勋(音)曾经是中国某大城市的外科大夫,在一次政治运动中丢失了饭碗,被送到农村当了一个农民。
  1985年,他终于得到一个机会,移居香港。
  现在,他坐在香港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办公室里,支付在大陆买的一套打算退休后住的房子的首期付款2万港元现金。
  和廖先生不同,埃迪·岳从未去过大陆。他是一位在北美长大的华侨,在香港一家旅行社工作,生活得十分惬意。他也正打算去试一下中国不动产市场。“我发现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这位年轻人说着话,耳朵还紧贴着“大哥大”。
  中国大陆的投资热不仅吸引着全世界的资金,尤其是香港。香港、台湾以至美国的金融老板纷纷跻身中国股市,企业家们也进入大陆建分厂。这种活动自年初中国领导重新强调经济改革后更趋活跃。
  香港对大陆的投资热以普通的人们将储蓄投入大陆住宅市场为主。有些人并未涉足大陆就进行投资。仅仅在一二年前,许多港人还曾打算举家迁往外国以逃避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但是面对着大陆蓬勃的房地产市场,他们中许多人又想再发一笔横财。“您可以想象,香港与大陆的边界即将消失,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将把两地连成一片,中国不动产价格除了上升,没有别的。”迈克尔·谭先生说,他刚在只有一道铁丝网之隔的欣欣向荣的深圳市郊用60万港元买了一套公寓住宅。
  由于香港投资,深圳在10年间从一个乡村小镇变成了一个大城市,拥有250万人口,交通发达,还办起了股票市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众多的小投资者投入的钱加到一起就变成了巨额的资金。据弗郎西斯·刘房地产代理公司估计,仅1992年上半年,在香港交易的大陆房地产金额就达到99亿港元。在此期间,有16425套大陆住房在香港售出,而香港本地的住房易手数约3万套。
  当然,房地产购买热是一场大的赌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刚开始形成约一年,有关产权的法律尚不健全,如何交税也不明朗。这种热扩散到遥远的内地,在那些地区,甚至连供电及现代卫生设施都短缺。对于冷静的旁观者,这种热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对于买主,则认为是人生发财的好机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