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92年的春夏之交,在巴蜀大地倏然狂风大作,“圈地旋风”越刮越猛。
  “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炒地热”、划地、圈地、卖地似乎各个地、市、县统一了步调,一哄而起;似乎过去为了维护珍贵的国土而颁发的“条例”、“法规”、“法律”都不生效了;似乎各级土地管理局都不需要了。只听得一派吼声,“要搬掉绊脚石!”“解散国土局!”
  旋即,各地的国土局四面出击,手与脚、天与地一齐旋转起来了。“土地爷爷”失去昔日的威风,“土地卫士”垂手听令。一切都是当权者市长、专员、县长说了算。甚至一个村长也可瞪着眼,吓坏一个国土局长。国土局四面拦截,八方呼吁,也难保护他们脚下的土地。
  那年月,风头就是这样,圈地围地,沸沸扬扬,谁看准了东头,就圈东头,谁喜欢西面,就圈西面。你吃一块,我占一块,炒的炒,卖的卖,送的送,土地成了“唐僧肉”,喜欢咋吃就咋吃。
  那年月,给人们一种预感,仿佛1958年一哄而起的“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拆房子、砍树子,轰轰烈烈的势头又滚滚而来!
  一天,我走进四川省国土局,只见一片繁忙,正在调兵遣将,充实“前沿阵地”。能干的办公室王主任调到用地办任职,专批土地。一批干部正整装待发,奔赴地、市、县,执行任务。
  随后,我走进市国土局,那里空空荡荡,局长、处长全都下去了,为了充实用地办,从区里调来的王小姐,也调到了用地办,充实第一线。
  “用地办”,本来是把关守隘。似乎,时下“用地办”已成为围地、圈地服务的听差。
  他们是不愿把地圈起来的。有啥法呢?“潮流”所趋,坚持原则就会落得个“绊脚石”的丑名呀!
  “圈地风”,先从沿海刮起,随即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围剿、践踏、毁坏一块一片,土地成了被宰割的案上肉。
  旋风,从南海刮起
  令人堪忧的“圈地旋风”,似乎是起于海南洋浦。
  人们不会忘记,几年前,海南将贫瘠的洋浦开发区租让给香港熊谷组集团使用而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人们不甚理解,在全国上下,支持的,反对的,骂娘的都有。甚至有人使用“丧权辱国”这样容易勾起人们愤怒的字眼。
  那场大争论,至1989年,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当然那是不正常的,应该沉静下来。
  日来月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90年代初期,形势发展比人们预想的更猛。圈地、批地、租地、卖地,大搞开发,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全国比比皆是,至1992年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的呼声刚过,海南的“炒地热”、“圈地风”便呼啸而来,很快就波及全岛。
  上海《新民晚报》披露《海南政协委员呼吁制止“圈地风”》,文章这样叙述:
  中新社消息·正在此间出席政协海南省二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呼吁,要积极采取措施,制止“圈地热”。
  郑光磊委员说,海南目前共有104个开发区,但经省政府批准的只有15个。许多开发区的布点不合理,圈占的土地和投资额对比不合理。土地圈起来了,但并没有引来多少投资者,实际上是荒废了土地。
  港澳委员卓伟认为,海南的圈地热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要引导投资者到中部、西部的山区县去开发,让海南省的山区老百姓都富起来。海南大学法学教授王峻岩说,土地买卖必须立法、依法办事。有的地方农民出让土地每亩8000元,房地产商一炒就是50万元。海南有近千家房地产公司,贷国家的款,赚国家和老百姓的钱,成了富翁。土地审批也不合理,结果是没有计划,也没有规划。
  北海,“热点中的热点”
  海南圈地旋风,波及毗邻北海。
  北海人,圈地、炒地,闹得昏昏沉沉,堪称“一鸣惊人!”
  自1984年以来,北海市采取中心城市与外围组合相结合的格局,以旧城为基础,向四方发展,计划兴建东城、西城、石化、加工工业区和8个生活区,此外还建成1.57平方公里的综合开发区,策划新建各类建筑300多万平方米。
  这个规划是可行的,作为昔日的小镇,一跃而成为中等城市。但是形势的高速发展,远不能满足需要。
  北海是块好地方,其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开发前景十分理想。要建设北海,光靠地方财政是力不从心的。
  1991年岁末,广西省的领导别出心裁,组织人马,专程去深圳、厦门、广州等学习和参观引资、房地产开发的先进经验;第二年,又专程奔海南考察。先进地区的路数,如同灵丹妙药。
  他们的灵感一动,倏然冒出一种新观念:“以土地生财,以财兴市。”一个巨大的“地下金库”之门,“哐当”一声启动了。
  1992年,“热浪”袭击北海。这个昔日的渔业小镇,一改安详寂静,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大步流星地奋起直追。
  “投资热”、“旅游热”、“房地产热”、“土地出让热”热潮随风逐浪,北海成了中国“热点中的热点”。
  那时,城内只有25万人口,就口音、相貌而论,典型的本地人特征。1992年以来,在街头巷尾、公路两旁、海边沙滩匆匆而过的人都是陌生的面孔,口音南腔北调。本地人被淹没在外地人中间。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逾百万,还准备接纳内地移民30万、三峡移民10万。全国几十个大城市和海外的商贾云集北海,“分割”北海。
  华侨投资开发区、北海四川国际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城等14个成片开发区,相继动工兴建。每天的报纸,充斥着整版整版的红红绿绿的售房广告。在街头,在郊外,你可看到许多新颖别致的高层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到处立着激动人心的巨幅楼宇模型图。
  在土地市场的进程中,北海创造了投资修路,补偿土地,成片开发的“北海模式”。
  这一模式也许和这个故事有关。
  1991年底,北京的几位才子,第一次去游北海,玩了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在席间,他们把北海苦心经营的“筑巢引凤”,改成“引凤筑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从而这一说法的变化,引起全国性的反响。北海,率先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推向市场,北海人敞开大门成片批租,从此“圈地风”越刮越猛。来者一开口就要一二平方公里,你圈一块、我围一片,至1992年岁末,北海已对几千家投资者批租土地共计7.5万亩。这速度十分惊人啊,不到一年功夫!
  北海学洋浦,全国学北海。北海的热浪波及神州!
  人们最担心的是房地产热的失控。当初,一些房地产公司以“炒地皮”为主业,虚放一枪,跃跃欲试,扬言兴土木,建房子。上海、深圳的发展有个“渐热”的过程。而北海却是“骤热”,城市规划,征地用地,基本设施配套,政策法规配套,以及组织管理人员素质,等等,都赶不上昂起的势头的需要,鱼龙混杂,真真假假。因此,人们议论纷纷,看到的仅仅是前期热,土地出让热,许多土地征而不用,成片撂荒,留下许多隐患。人们形象地说:北海“分田分地真忙”,“土地卖完,会热出问题来”!
  全国,划田划地繁忙
  洋浦和北海,推波助澜,波及全国。如果分析招商引资、土地批租旋风席卷全国的现象,1992年是富有代表性的一年。
  4月,杭州将6000亩土地向海外公开招标;5月,重庆向来自港澳的商贾出让土地1900亩;6月,福建出让土地51片,计43平方公里,交外商开发;7月,江苏批出土地42幅,面积3435亩;8月,四川广汉,一次批给海南一家房地产公司土地4050田;
  9月,洛阳,向外商出让土地3万亩;
  10月,上海,达到高峰,批租土地135块,共计1.26万田;
  无疑,大量的土地批租,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成为一些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其财政活跃起来。
  1994年4月,广东省国土厅厅长介绍:广东是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已是目前大陆地产开发和开发区建设的热点地区。广东地产市场的框架,历经7年的拓建,已初步完善。迄今广东共让出土地37.5万亩,总收入205亿元,是全国的一枝独秀。土地收益,已成为广东的“第二财政”。
  土地收入在全国各地都见成效,小小的牡丹江市,两年土地收入超亿元。衙门,走出禁区
  也许是经济的巨大诱惑力,在全国涌现了怪胎现象席卷全国的新潮:卖“衙门”。
  许多大城市,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大院,位置最佳,或在商业闹市区,或为黄金地段,是发展商业的好口岸。在地皮陡涨的年代,金钱的魅力,驱使一些富有经济头脑的人动了心,“官员”动了心。纷纷让出“衙门”。一时间,呈现热潮。
  率先兴起这一举措的是杭州,随后南昌、南宁、宁波等10余个大中城市的省、市政府大院先后被拍卖。
  风景绚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一马当先,于1993年初,市政府已迁到郊外新建办公楼内办公。
  风,从东向西刮开去,波及四川。地处名山名水的峨眉山下的峨眉山市政府大院,公开拍卖之后,相邻的德阳市,又将市委、市府大院相继卖给企业,并签订了协议。
  “官员们”的随意性
  针对全球耕地日益减少,和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联合国曾在正式成文的《居住报告》中,郑重地提请各国的政府注意:“土地不应被当做一般资产来对待,它不应由个人控制,不应屈从市场的压力和无效率。土地使用的方式,应由社会的长远利益决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