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市场的压力和无效率。土地使用的方式,应由社会的长远利益决定”
  在人们意念中,批地旋风引出一种错觉,似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最直接、最高效的是批地卖地,以地生财,以地换钱。因此,形成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单轮独转的局面批地热。这种急功近利的举动,必然导致出让无序,批地无章;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市场的兴建,则处在朦朦胧胧的迷雾之中。
  1994年5月7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委员们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供应总量上仍以行政划拨和协议出让为主,协议出让的价格,多是“市长价”、“县委价”,而不是市场价,随意性很大。“条子地”、“关系地”、“人情地”以低价进,高价出,为全国范围内出现的炒地皮风创造了条件。
  全国人大委员点中了穴道,近几年出现的“圈地热”正是一些政府官员们的“随意性”所导致的。
  在我国,土地市场刚刚起步,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地价体系,因而土地价格人为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压地价成了一些城市和开发区吸引资金的主要手段。这就被商家钻了空子,投机取巧,“炒地皮”。
  旁观者清。世界银行权威人士A·黑马一语破的:“中国房产与地产分开登记的制度不恰当,因此没有统一规则,未经周密论证,而急功近利,带有极大程度短期行为的批地旋风的刮起,也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是严重的!它的危害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圈地热”、“开发区热”而刮起的批地旋风,自然是客观地触亮了红色信号:土地批出量过多,规模过大,价格过低,造成土地增值的损失,这就为炒地皮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被外商和单位所控制,势必削弱了政府控制土地、左右房地产市场的能力,刚刚涌现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混乱,也就是必然的了。
  以致力推动市场经济著称的吴敬琏的观点十分明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卖地皮,搞贷款,全凭官员一张嘴,这种“霸王生意”,干扰了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绝无好处。形成“圈地旋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政府行为的偏离法制轨迹。这是土地管理上的失误,为此,出现违法用地、越权批地、多头批地的怪事。《光明日报》在1993年1月12日撰文指出:有的出让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报国务院批准,个别省规定将各级土地审批权限下放一格,省里搞,后来县级开发区也纷纷上马,再后来索性区、乡也圈出一块地挂起了开发区的牌子为了牟取暴利,你炒我炒,肥了“炒家”,亏了国家。因为地皮多了,炒来炒去,大片土地闲置起来“晒太阳”,人们形象地叫它“太阳工程”!
  敦厚慈祥的母亲---土地,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对于盲目圈地、搞开发区,国务院已是三令五申,进行制止。在“旋风”乍起的1992年岁末,仅仅一月之内,中央连续发出了三个文件,制止“圈地旋风”的蔓延。
  1992年11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文中强调:“出让土地使用权一定要与建设项目相结合,不要盲目地成片让出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以规划为前提,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11月18日,仅仅相隔11天,又发出《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通知命令:“乡镇不设开发区。”还指出:“对脱离实际、开发区搞得过多、规划面积过大的,要撤并、核减。”“开发区的用地禁止多占多用、占而不用,严格控制占用高产农田和菜地,尽量占用荒地、荒滩和闲置的土地。”
  中央三令五申,可谁听呢?正如群众所言:“小鬼不听大鬼的”,“地方不听中央的”。树欲静而风不止!
  “筑巢引凤”不见凤
  一时间,在全国,出现了一个“圈地”的代名词“开发区”。
  原本,“开发区”是改革中涌现的一种加速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式。
  最早,它起源于沿海。具体讲,许是在80年代初,在深圳那块空旷的土地上,冒出来的一棵粗壮的“摇钱树”。
  这一实践,表明可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准一块地方,作为“大本营”进行开发。在那里办企业,建城镇,筑起高档楼宇,兴起新型城镇,或引进外资,或聚集国内众多地方实力,兴办工业、金融、旅游加快资金的原始积累。
  这一实践,在深圳是成功的;在广州、珠海也创出奇迹。
  中央对此作了肯定。因此,开发区的涌现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成因,特殊的背景,特殊的条件和环境的。
  早在1984年5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进一步开发14个城市,决定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发展高新技术,实现经济飞跃,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又决定继北京之后,又批准2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随后,将这一经验,引申开去,在全国又形成了“经济特区”,将沿海的深圳、珠海、厦门、海南,划为“特区”。这经验,无论从眼前的发展,还是从长远利益,也无论是从发展民族工业,还是从引进外资、引进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方面都是十分有利的。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可行的。笔者想说的,民众所议论的,不是对中央的决策有什么疑虑,也不是对“经济特区”的褒贬,而是对一些干部头脑发热,在1992年春夏之间,以至于那年岁末,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开发区热”,进行探测与分析。
  一哄而上
  挡不住的“圈地旋风”!
  挡不住的“开发区热”!
  这对“孪生兄弟”的诞生,给一些当权者、头儿们,带来一种错觉:“要得富,大搞开发区赶时髦。”于是,一些人专门窥测风向,哪门热就搞哪门。
  他们想的是,中国人要摆脱贫穷,国力不足,家力不足,要在世界上活得洒脱自在,活得精神,要使中华民族从第三世界,一跃成为第一世界,一夜之间要成一个趾高气扬的“阔老”、“大款”,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围地建“开发区”,向土地要钱,要黄金,要美元。
  于是,在全国许多省、市,呼啦一下,掀起了大搞“开发区”的热潮。省里搞,市里搞,县、区、乡、村伺机效仿。
  在1992年秋天,笔者到川南去采访,走进某乡镇,离场镇不远处,一片沃土被高墙围着,荒着。我问乡长,他眨巴着双眼,仓皇应阵。他支支吾吾,闪烁其辞地只吐了半个字:“开”
  “开发什么?有没有项目?”
  “这这个问题还没有考虑过。”
  “谁来开发呢?”
  “哦,等客户,引引凤呀!”
  “既然没有项目,为啥把地圈起来呢?”
  “别人都这么干,我们不学着点,村民会说我们无能”
  他的回答妙极啦!
  似乎,别人搞“开发区”,他们的手痒痒的,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没关系,先“圈地”,再引进客商,投资兴建。于是大家把这着棋,称为“筑巢引凤”,“凤”在哪里?这是个不解之谜。
  不久,我又去川西北某县采访,那已是1993年的春天了。那里是成都平原的尽头,仍然是人多地少,土地金贵,一位村长硬着头皮,围起一块好地,建开发区,“引资”。本来那个地方偏僻,交通不便,连记者的脚都不容易伸去。更糟的是,中间修了一条水泥路,可四方不通车。那地方,还有令人头痛的是三天一停电、五天一断水,谁受得了呢?外资、项目引不来,连“炒家”也不会光顾,“开发区”只好“晒太阳”。钱投下去了,田也荒了。农民心痛地说:“良田变成荒地,好地变成水泥路,只需三五日;要把水泥路再变成良田,就难啦!”
  这种不切实际,各地纷纷“筑巢”的作法,必然造成全国性的“巢”多“凤”少,“花多”“果少”,有的开发区,“凤”从远方飞来,虚放一枪,便销声匿迹。结果呢?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浪费大量的土地和人力、物力及财力。
  我从外地采访归来,不禁有些担忧。忽然间,想起了那个难忘的岁月:1958年,全民炼钢,大办公共食堂,搞得天翻地覆,结果呢,人闹疲了,钱花光了,树子砍了,两手空空。眼下大办“开发区”、“房地产业”,围地圈地,搅得农民不安、社会不安。这些过热的举动,会不会又放空炮呢?
  我这样想,但没这样说。于是,我做了周密调查,多方听取社会的反映。
  农民反映十分强烈!
  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哗然!
  大搞开发区的弊端有种种。
  房地产业,号称为牵动经济效益的全局的“牛鼻子产业”。如何引导,让它带动市场经济,以致整个经济的发展,如何约束那些乱牵“牛鼻子”而扰乱了市场经济的行为,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
  房地产业和开发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产热”推动了“开发区热”,前者发高烧,后者打摆子,构成了畸形发展的趋势。
  兴办开发区,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对外开放,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和全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进程。这本是一件值得欣慰和称道的事。然而,由于开发区在全国遍地开花,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导致畸形发展,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开发区热”与“房地产热”、“圈地热”既相辅相成,又各有其特点。“开发区热”最突出的有两大特点:
  一哄而起。自1992年春天开始,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不多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技术开发区”、“旅游开发区”、“扶贫开发区”公路两侧,大桥两头,一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