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集注-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同。 《仪礼》曰:“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王疑孟子之言太甚,故以此礼为 

       问。〔3〕导之出疆,防剽掠也。〔4〕先于其所往,称道其贤,欲其收用之也。 〔5〕三年而 

      后收其田禄里居,前此犹望其归也。 〔6〕极,穷也。穷之于其所往之国,如晋锢栾盈也。潘 

      兴嗣曰:”孟子告齐王之言,犹孔子对定公之意也。而其言有迹,不若孔子之浑然也。盖圣贤 

      之别如此。”杨氏曰:“君臣以义台者也。故盂子为齐王深言报施之道,使知为君者不可不以 

…  79…

       礼遇其臣耳。若君子之自处,则岂处具薄乎?孟子曰: ‘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君子之言 

       盖如此。” 

盂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1〕 

        〔1〕言君子当见幾而作,祸已迫则不能去矣。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1〕 

        〔1〕张氏曰:“此章重出。然上篇主言人臣当以正君为急,此章直戒人君,义亦小异耳。”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1〕 

        〔1〕察理不精,故有二者之蔽。大人则随事而顺理,因时而处宜,岂为是哉? 

孟子曰:“中〔1〕也养〔2〕不中,才 〔3〕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4〕 
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5〕” 

        〔1〕无过不及之谓中。 〔2〕养,谓涵育薰陶,俟其自化也。 〔3〕足以有为之谓才。 〔4〕 

       乐,音洛。贤,谓中而才者也。乐有贤父兄者,乐其终能成己也。 〔5〕为父兄者,若以子弟 

       之不贤,遂遽绝之而不能教,则吾亦过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间能幾何哉?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1〕 

        〔1〕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 

       所为邪?”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1〕 

        〔1〕此亦有为而言。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1〕 

        〔1〕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非孟子真知孔子,不能以 

       是称之。”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1〕 

        〔1〕必,犹期也。行,去声。大人言、行,不先期于信、果。但义之所在,则必从之,卒亦 

       未尝不信、果也。尹氏曰:“主于义,则信、果在其中矣。主于信、果,则未必含义。”王勉 

       曰:“若不合于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尔。”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 

        〔1〕大人之心,通过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 

       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 

        〔1〕养,去声。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 

       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1〕,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 
安,则资 〔2〕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3〕。故君子欲其自得之 

…  80…

也。” 〔4〕 

        〔1〕造,七到反,诣也。深造之者,迸而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 〔2〕资,犹藉也。 

        〔3〕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犹值也。原,本也,水之来处也。〔4〕言君 

       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 

       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远而无尽。所藉者深,则日用之间,取之至 

       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程子曰:“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旨 

       非自得也。然必潜心积虑、优游餍饫于其间,然后可以有得;着急迫求之,则是私己而已,终 

       不足以得之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1〕 

        〔1〕言所以博学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门靡也;欲其融会贯通,有以反而说到至 

       约之地耳。盖承上章之意而言,学非欲其徒博,而亦不可以径约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 
不心服面王者,未之有也。” 〔1〕 

        〔1〕王,去声。服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盖心之公私小异,而人之 

       向背顿殊。学者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1〕 

        〔1〕或曰:天下文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 

       不祥之实。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阙文焉。 

徐子曰:“仲尼亟〔1〕称于水,曰:‘水哉,水哉!〔2〕’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 
之取尔 〔3〕。苟为无本,六、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4〕。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5〕” 

        〔1〕亟,去吏反,数也。〔2〕水哉水哉,叹美之辞。〔3〕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涌出 

       之貌。舍、放,皆上声。不舍昼夜,言常出不竭也。盈,满也。科,坎也。言其进以渐也。放, 

       至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 〔4〕 

       集,聚也。浍,古外反,田间水道也。涸,下各反,乾也。如人无实行,而暴得虚誉,不能长 

       久也。 〔5〕闻,去声。声闻,名誉也。情,买也。耻者,耻其无实而将不继也。林氏曰:“徐 

       子之为人,必有躐等于誉之病,故孟子以是答之。”邹氏曰:”孔子之称水,其旨微矣。孟子 

       独取此者,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尝以 “闻”、“达”告子张矣:达者,有本之谓也; 

       闻则无本之谓也。然则学者其可以不务本乎?”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舜明于庶 
物,察于人伦 〔2〕;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 

        〔1〕幾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 

       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 

       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 

       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2〕物,事物也。明,则有以识其理也。人伦,说见 

       前篇。察,则有以尽其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在 

       舜则皆生而知之也。 〔3〕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 

       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尹氏曰:“存 

       之者,君子也。存者,圣人也。君子所存,存天理也。由仁义行,存者能之。” 

…  81…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1〕。汤执中〔2〕,立贤无方〔3〕。文王视 
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4〕。武王不泄迩,不忘远〔5〕。周公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6〕” 

        〔1〕恶、好,皆去声。《战国策》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 

       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书》曰:“禹拜昌言。”〔2〕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 

      过不及之名。  〔3〕方,犹类也。立贤无方,惟贤则立之于位,不同其类也。 〔4〕而,读 

      为如,古字通用,民已安矣,而视之犹若有伤。道已至矣,而望之犹若未见。圣人之爱民深而 

      求道切如此,不自满足,终日乾乾之心也。 〔5〕泄,狎也。迩者人所易狎而不泄,远者人所 

      易忘而不忘,德之盛,仁之至也。  〔6〕三王,禹也,汤也,文、武也。四事,上四条之事 

      也。时异势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则其理初不异矣,坐以待旦,急于行也。此承 

      上章言舜,因历叙群圣以继之,而各举其一亭,以见其忧勤惕厉之意,盖天理之所以常存,而 

      人心之所以不死也。程于曰:“盂子所称,备因其一事而言,非谓武王不能执中立贤、汤却泄 

      迩忘远也。人谓各举其盛,亦非也,圣人亦无不盛。”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1〕,《诗》亡然后《春秋》作〔2〕。 
晋之 《乘》〔3〕,楚之《梼杌》〔4〕,鲁之《春秋》〔5〕,一也〔6〕。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7〕” 

        〔1〕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诗》亡,谓《黍离》降为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