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集注-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3〕”曰: 
 “夫〔4〕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5〕。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 
诸侯币帛饔飨 〔6〕。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 
无君子 〔7〕,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8〕? 
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 
也。 〔9〕” 

        〔1〕白圭,名丹,周人也。欲更税法,二十分而取其一分。林氏曰:“按《史记》:白圭能 

       薄饮食,忍嗜欲,与童僕同苦乐;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以此居积致富。其为此论, 

       盖欲以其術施之国家也。” 〔2〕貉,音陌。北方夷狄之国名也。 〔3〕孟子设喻以诘圭,而 

       圭亦知其不可也。 〔4〕夫,音扶。  〔5〕北方地寒,不生五穀。黍早熟,故生之。 〔6〕饔 

       飧,以饮食馈客之礼也。 〔7〕无君臣、祭祀、交际之礼,是去人伦。无百官有司,是无君子。 

        〔8〕因其辞以折之。〔9〕什一而税,尧、舜之道也。多则桀,寡则貉。今欲轻重之,则是小 

       貉、小桀而已。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1〕,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 
之道也 〔2〕,是故禹以四海为壑〔3〕。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 
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4〕,仁人之所恶〔5〕也。吾子过矣。” 

        〔1〕赵氏曰:“当时诸侯有小水。白圭为之筑堤,壅而注之他国。” 〔2〕顺水之性也。 〔3〕 

       壑,受水处也。 〔4〕水逆行者,下流壅塞,故水逆流。今乃壅水以害人,则与洪水之灾无异 

       矣。  〔5〕恶,去声。 

孟子曰:“君子不亮 〔1〕,恶乎执?〔2〕” 

        〔1〕亮,信也。与谅同。  〔2〕恶,平声。恶平执,言凡事苟且,无所执持也。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1〕”公孙丑曰:“乐 
正于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2〕” 
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3〕”曰:“其为人也好〔4〕善。” 
 “好善足乎?〔5〕”曰:“好善优于天下〔6〕,而况鲁国乎?夫〔7〕苟好 
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 〔8〕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 
  ‘地地〔9〕,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 

… 页面 209…

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10〕。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11〕, 
可得乎?” 〔12〕 

        〔1〕喜其道之得行。〔2〕此三者,皆当世之所尚,而乐正子之所短,故丑疑而历问之。知, 

      去声。 〔3〕丑问也。〔4〕好。去声,下同。 〔5〕丑问也。 〔6〕优,有馀裕也。言虽治天 

      下,尚有馀力也。 〔7〕夫,音扶,下同。 〔8〕轻,易也。言不以千里为难也。〔9〕訑,音 

      移。訑訑,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 〔10〕君子小人,迭为消长。直谅多闻之士远,则谗谄 

      面谀之人至,理贽然也。 〔11〕治,去声。 〔12〕此章言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 

       以来天下之善。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1〕。迎之致 
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2〕。其 
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3〕。其下, 
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 ‘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 
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4〕” 

        〔1〕其目在下。 〔2〕所谓“见行可”之仕,若孔子于季桓子是也。受女乐而不朝,则去之 

      矣。 〔3〕所谓“际可”之仕,若孔子于卫灵公是也。故与公游于囿,公仰视蜚雁,而后去之。 

        〔4〕所谓“公养”之仕也。君之于民,固有周之之义,况此又有悔过之言,所以可受。然未 

      至于饥饿不能出门户,则犹不受也。其曰“免死而已”,则其所受亦有节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 〔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 

        〔1〕舜耕历山,三十登庸。 〔2〕说,音悦。说筑傅巖,武丁举之。 〔3〕膠鬲遭乱,鬻贩 

      色盐。文王举之。 〔4〕管仲囚于士官,桓公举以相国。〔5〕孙叔敖隐处海滨,楚庄王举之为 

      令尹。 〔6〕百里奚事见前篇。 〔7〕降大任,使之任大事也,若舜以下是也。空,穷也。乏, 

      绝也。拂,戾也。言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坚忍其性也。然所谓 

      性,亦指气禀食色而言耳。曾,与增同。程子曰:“若要熟,也须从这裹过。”〔8〕恒,常 

      也,忧言大率也。衡,与徵同,不顺也。作,奋起也。徵,验也。喻,晓也。此又言中人之性, 

      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 

      兴起;不能烛于幾微,故必事理暴著,以至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 

        〔9〕此言国亦然也。法家,法度之世臣也。拂,与弼同。拂士,辅弼之贤士也。〔10〕乐, 

      音洛。以上文观之,则知人之生全,出于忧患,而死亡由于安乐矣。尹氏曰:“言困穷拂鬰, 

      能坚人立志,而熟人之仁以安乐失之者多矣。” 

孟子曰:“教亦多術〔1〕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2〕” 

        〔1〕多術,言非一端。 〔2〕屑,洁也。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之,所谓不屑之教诲也。其人 

      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则是亦我教诲之也。 尹氏曰: ‘言或抑或扬,或与或不与,各因其材 

      而笃之,无非教也。” 

… 页面 210…

                                      尽心章句上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存其心,养 
其性,所以事天也 〔2〕。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3〕,所以立命〔4〕也。” 
  〔5〕 

        〔1〕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 

      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 

      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 《大学》之序 

      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2〕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 

      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 〔3〕天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不贰者,知天之至,修身以 

      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4〕立命,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5〕程子曰:“心也, 

      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张子曰: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愚谓尽心 

      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 

      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知天而不以天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 

       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 

      智矣。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1〕。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2〕。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3〕。桎梏死者,非正命也〔4〕。” 

        〔1〕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俟之, 

      所以顺受乎此也。 〔2〕命,谓正命巖墙,墙之将覆者。知正命,则不处危地以取覆压之祸。 

        〔3〕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矣。〔4〕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与 

      立巖墙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为也。此章与上章盖一时之言,所以发其末句未尽之意。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1〕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2〕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3〕,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4〕也。”〔5〕 

        〔1〕舍,上声。 〔2〕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3〕有道,言不可妄求。 

      有命,则不可必得。 〔4〕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5〕赵氏曰:“言为仁 

       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1〕。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2〕。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3〕。”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