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译注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说新语译注1-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司马。到泥水之战苻坚大败时,他又逃归晋朝(参看《言语》第94则注①)。所以这里说的“以力 

弱诣京师”,并非事实,只是掩盖之辞。其次,张天锡是汉代张耳的后代,是安定郡 (今甘肃省东部 

一带)人,并非远方殊类。雄,称雄,凭武力统治。 

     ②渚 (zhu):指江边码头。司马著作:未详,可能是姓司马、任著作郎的。 

     ③“天锡”句:所谓“心甚悔来”,并非事实。张天锡所占领的凉州被前秦苻坚吞并;他投降 

苻坚,而苻坚又大败,不得已才归顺晋朝。遇外,边远地区。 

     ④王弥:王珉,小名僧弥。 

     ⑤中来:一说当是“中表”之误。 

       【译文】 
      张天锡世代称雄凉州,后来因为势力衰微便投奔京都,他虽属远方异族, 
却也是边境上的杰出人物。他听说京都人才很多,钦佩、羡慕到极点。到京 
都,还停留在江边码头上时,司马著作便去拜访他,司马氏言语粗鄙,容貌 
丑陋,既不中听,也不中看。张天锡因此很后悔来这一趟,认为凭着凉州那 
样的边远地区还可以自己固守下去。王僧弥才能出众,名声很好,当时听说 
张天锡来,就去拜访他。到那里后,张天锡看见王僧弥风度高雅秀美,言谈 
敏捷,说古道今,无不通晓。又熟悉各方人士宗族和亲戚关系,都有真凭实 
据。张天锡十分惊诧、叹服。 
                                                                           ① 
       (153)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 。然每至兴 
                ②                                                               ③ 
会,故有相思 。时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恭目 
                           ④ 
之曰:“王大故自濯濯。” 
       【注释】 

     ①王建武:王忱,字佛大,也叫阿大,曾任建武将军,是王恭 (字孝伯)的同族叔父辈。他和 

王恭很要好,而且同样有名望。后来袁悦在会稽王司马道子面前责备王恭,王恭以为是王忱假手袁说 

来陷害自己,两人交情便产生裂痕。间 (jiàn):离间。 

     ②兴会:兴致,指有兴致的时候。 

     ③行散:参看 《德行》第41则注②。京口:王恭曾镇守京口。 

     ④濯濯:形容有光泽;清朗。王恭看见清露、新桐,有所感,赞美王忱也如此。按 《晋书·王 

恭传》载:“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用“濯濯”来形容王恭,与这 

里所述不同。 

       【译文】 
      王恭起初和建武将军王忱很有交情,后来受到袁悦的挑拨,便产生了猜 
疑,裂痕。可是每到兴致勃勃时,还是会想起他。那时王恭曾服药后行散, 
走到京口的射堂,当时,清露在晨光中闪动,新桐初吐嫩芽,王恭触景生情, 
评论王忱说:“王大确实清亮明朗。” 
                                                                                 ① 
       (154)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 
       【注释】 

     ①亭亭直上:向上,指挺拔,形容刚强正直。亭亭,形容直立。罗罗清疏:指清朗疏放。罗罗, 

形容清疏。 

       【译文】 
      太傅司马道子给王孝伯和王忱下评语说:“孝伯刚强正直,阿大清朗放 
达。” 

…  76…

       (155)王恭有清辞简旨,能叙说而读书少,颇有重出。有人道孝伯常有 
新意,不觉为烦。 
      【译文】 
     王恭的谈论言辞清新,意思简明,善于畅谈,可是读书少,多有重复的 
地方。有人说王恭常有新意,使人不觉得烦闷。 
                                           ① 
       (156)殷仲堪丧后,桓玄问仲文 :“卿家仲堪,定是何似人?”仲文 
                                            ② 
曰:“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注释】 

     ①仲文:是殷仲堪的堂弟。 

     ②“休明”句:殷仲堪生前名望很高,他是被桓玄害死的,所以殷仲文的回答必须小心谨慎。 

休明,指德行完美光明。九泉,黄泉,阴间。 

      【译文】 
     殷仲堪死后,桓玄问殷仲文:“你家的仲堪,究竟是怎么样个人?”仲 
文回答说:“他虽然不能一辈子都德行完美光明,可是也足以光照九泉。” 

…  77…

                                      品藻第九 

      【题解】 
     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本篇主要做法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 
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 
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拿记述清谈的几则来看。第48则记刘尹到 
王长史那里清谈,事后王长史的评价是:“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这指出各人擅长之处。第39则说:“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 
胜人,差可献酬群心”。这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人的清谈效果,其中有高 
下之别,但是没有显出贬损。从中可以看出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 
都是善意的。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对比。正因此,不 
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只说明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 
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18则记: 
 “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日颖,日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这 
里并没有指明是从哪些方面对比,也没有记述语言环境,就不易从中看出要 
点。 
     评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如上一篇一样很广泛,诸如品德、才学、功业、声 
威、风度、骨气、高洁、尊贵、出仕、归隐、清谈、吟咏,等等,都受到重 
视。所记载的也是士族阶层所讲究的各个方面。 
       (1)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 
                                                    ① 
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 
                                    ② 
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 
      【注释】 

     ①强:指有勇气;敢。摄:整饬。 

     ②“仲举”句:陈仲举和李元礼都是东汉人,是知名大官,地位影响不相上下,就用某一标准 

决其高下。当时一些人士互相标榜,给予各种称号,上等的有三人,叫三君,即窦武、刘淑、陈蕃三 

个为当时所崇敬的人,次一等的有八人,叫八俊,即李膺、王畅等八个才能出众的人。所谓君,指的 

是能做时代楷模的人;所谓俊,指的是士人中的英俊。 

      【译文】 
     汝南郡陈仲举、颍川郡李元礼两人,人们一起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 
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伯喈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 
于整饬下属。冒犯上司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 
之后,李元礼排在八俊之前。 
                                       ① 
       (2)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 。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 
                                                            ② 
子所谓驾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 。”或问:“如所目, 
陆为胜邪?”曰:“驾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驾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 
                                                            ③ 
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注释】 

     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辅佐蜀汉刘备。当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取荆州并兼任南郡太守时, 

庞统任功曹,名声很大。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吴地。参看 《言语》第9则注①。 

     ②驾马:劣马,跑不快的马,是对比着千里马说的。逸足:疾足;捷足。指代步。 

     ③樊子昭:刘晔评论他是“退能守静,进不苟竞”的人,指闲居时能安于清静、保持节操,做 

官时不随便争夺。按:“全子”一句也是庞士元的评论。 

      【译文】 

…  78…

     庞士元到了吴地,吴人都和他交朋友。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三人, 
就给他们三人下评语说:“陆君可以说是能够用来代步的驾马,顾君可以说 
是能够驾车载重物走远路的驾牛。”有人问道:“真像你的评语那样,是陆 
君胜过顾君吗?”庞士元说:“驾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载一个人罢了; 
驾牛一天走一百里,可是所运载的难道只一个人吗?”吴人没话反驳他。“全 
君有很好的名声,像汝南郡樊子昭。” 
       (3)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 
                                        ①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 
             ② 
有一日之长 。”劭亦安其言。 
       【注释】 

     ①陶冶:熏陶;给予良好的影响。与时浮沉:跟着时代、世俗走,能顺应潮流。按:《三国志·蜀 

志·庞统传》注,这句作“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 

     ②王霸:王道和霸道,指用仁义治天下和用武力治天下的策略。余策:遗策,前代留下的策略。 

倚仗:一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