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沙床-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进”和“退”中,鲁迅揭示了现代第一批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和危机。40年代,以钱钟书的《围城》为代表,用讽
刺和诙谐的笔调,从道德的角度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洞穿了受传统封建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
夹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80年代初,以张思远和章永磷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对自身的苦难历史和伟大人民血肉
联系的反省中,演绎了肉体、精神和政治生命三重获救之源。90年代的文人“庄之蝶”(《废都》)离开黄土地来京西,
堕入了旧时失落文人寄情声色游戏,揭示了市场经济冲击下知识分子身份失落的“精神之废”。葛红兵的《沙床》则以
自传手法讲述了一名青年教授和他的学生以及多名恋人之间复杂的情欲故事,对当代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生活状
态和思想特征作了深刻描写和大胆披露,从而为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作了一次惊世骇俗而真切生动的封镜。
    《沙床》是一部严肃的知识分子小说,它的意义或许只有在同类小说的历史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90年代以前的小
说,知识分子由于是作为时代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的标本,他们的身份往往被政治和世俗道德等行而下的意识形态风干,
被泛普化了。我们无法找寻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失声的,假形的,无性的,因而极易遁入虚假的意识形态
:身心分离。《沙床》则绕过了这种危险,把知识分子还原成“诸葛”这样年轻的哲学教授,从他的情欲生活切入,以
性为叙事焦点,展开了对“身体”这一具有人类本源意义的重新发现,达到20世纪来中国以文化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反叛 ,
颠覆了套在人类身体之上所谓的爱情、婚姻和道德真理等虚假意识形态。借诸葛之口道破了这些常识:爱情就是寻找那
一刻的温暖,个人之爱应该让位于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婚姻不应该陷入社会学契约制度的圈套,它是创造激情的动力;
性是人类游戏命运的武器,不等于爱;等等。这种反叛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仿佛是尼采和萨特的呐喊透过世纪的尘埃播
撒在黄土地上。似乎诸葛们的使命并不仅仅停留在破坏的快意上,他们要承当对人类命运的哲思,在行而下的色情背后
是虚无的行而上主题:人类对于命运的虚无感和无力感,生命走向极至便是死亡,对死亡不要也无法抗拒(那是恐惧的
表现),悲悯万物,追求永恒存在是人类的信仰之途。“深重的悲悯情怀、真切的罪感意识〃 构成了《沙床》的主基调。
    我以为,抛却虚假的意识形态,从身体的此在出发,彰显本心,指向人类精神家园的彼岸,是时下知识分子合理的
存在,也是他们对时代理应的承当。从这个意义上讲,《沙床》出色地完成了对现时知识分子的图绘。

寻求真爱:谈《沙床》中严肃的情爱描写  文/李 伟
    “性”是一个撩人心弦的问题。一提到“性”,人们马上就会自觉的与“色”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情”相连。在
葛红兵的新作《沙床》中,因为频频写到“性”,于是世界一片喧嚣,关于“情色”与“色情”的问题的争论越来越热
烈。目睹此情此景,我心底只剩沉沉的悲哀。这部作品难道还存在“色情”的问题吗?我们有必要因之而在此讨论“情
色”
    与“色情”的问题吗?
    这部作品的风格即如《我的N 种生活》,依然坚持着无畏的“心灵探险”的执着,在性与爱、爱与死亡的复杂的矛
盾纠葛中艰难地跋涉。主人公诸葛教授在面对死亡的巨大压力下,欲爱不能,欲罢不休,只好以“性”的方式游戏人生。
书中对“情色”的细致描摹的确多处可见,但那不是目的,更引不起“色情”之嫌。综观全文,我认为作者所描写的
“情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作者在情色描写中注入了“情在性先,有情不必有性”的现代理念。诸葛深深地爱着裴紫,他们在很长的时
间里一起生活,但是没有“性”。他们的爱已经超越了“性”的层面,从而承担了人与人心灵得以沟通的使命,在无性
的基础上实现相知。这种理念与韩国流行的现代爱情片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信》、《上网》、《当萨莉遇见了哈
里……》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现代爱情观:“相知之必然,而性之不必然。”①性不再是两人相爱的充分甚至是
必然的条件。这是时代背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然。在这个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地冷漠、疏离,人与社会之间地
脱节,“人的孤独”成为大众所关心的命题。如何摆脱这些困境就成为文学所反映的主题。
    其次,作者的情色描写具有浓郁的古典浪漫主义气息。他灵动飞扬的文字,主要着陆于虚无飘渺又真真切切的精神
层面,给读者呈现的是一幅幅令人深思的云遮雾绕的山水画,而从未出现过张扬色情的词语。在作者的笔下,性爱仿佛
变成了一个个善变的小精灵,有时她快乐的漫天飞舞,有时又痛苦的灼灼燃烧,有时如小河流水潺潺而过,有时又如万
丈瀑布飞流直下。人的灵魂跟随她从尘世的情欲飞升到了美妙的精神的空间,带给人的是崇高、纯洁的享受,而毫无不
洁之感。这是任何色情文学都不会达到的艺术效果。
    再次,性爱描写中渗透着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在那高雅、欢畅的笔调中,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真
诚、热情的赞美女性躯体美。这一点与郁达夫在他的私小说中所表现的性爱观是不同的。虽然他是五四时期的新学者,
但他同时还是一个旧文人。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把身边的女性大都当成了性欲符号而不是心心相印的爱人。“《沉沦》中
的主人公喊出的‘我所要求的是异性的爱’,恐怕这不是指精神上的情而大半是指生理上的欲。”②而在《沙床》的主
人公诸葛的心目中,精神上的情显然重于生理上的欲。仅从他对待张晓闽的谨慎、克制的行为中就印证了这一点。
    最后,尽管作者在文中的情色描写之处很多,但是没有出现烦琐重复的色情情节场面,而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
他试图探讨的是性爱、人的内心感受的丰富性,而并非以通过性爱场面的描写以勾起人的欲望为目的。“描写崇高和纯
洁的爱情的人,不会使人血液沸腾”。③
    总之,作者在对情色的种种描写中都进行了精细的艺术加工与审美处理,是严肃的情色文学,与那些旨在肉欲挑逗
和官能刺激的色情文学是截然不同的。
    参考文献:
    ①卞智洪《韩国爱情电影初探》,《世界电影》,2003,2。
    ②王宏民《郁达夫小说中性爱描写双重解读》,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9。
    ③「法」布瓦洛,《诗艺》。

(一)序

    这是一部当代高校生活的青春忏情录。情爱纠结着身体禁忌,狂喜杂糅着欲望的恐惧,蒸腾黏连着坠落沉沦……思
想的狐在青春的盛宴上徘徊游移。
    作者以自传手法讲述了一名青年教授和他的学生以及恋人之间复杂的情欲故事,小说以忧伤的笔触对当代高校知识
分子及城市部族青年的精神状况、生活状态作了深刻描写和大胆披露。
    它的迷茫感伤似乎来自村上春树,而它的深切冷酷又似乎来自米兰?昆德拉。然而它又决不是一本一般的青春小说,
也不是一本一般的知识分子小说。

(二) 清平檐
    1999年秋天,我刚来上海,没什么朋友,只能整天泡在酒吧里,在那里用一台老式手提电脑写点儿东西。那个时候,
我最喜欢的是延长路平型关路口的清平檐。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家里外都有些破落的酒吧,晦暗地矗立在梧桐落叶中,
无形的颓废差不多就要把它掩埋了,二楼欧洲风格的布艺沙发又大又软,当初肯定是很奢侈的,不过我到上海的时候,
它们都已经半旧了,对于清平檐来说,我来得太晚,没有赶上她的繁华盛世。但是对于上海来说,也许我来的正逢其时,
1999年的上海,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某种焦灼的气息,这种焦灼是积极的,骨子里有一种蒸腾的味道。然而,这种气息
却不容易感染我,一个白天不上街,晚上不看新闻的人,不大容易被那种所谓的大时代气息感染。
    我喜欢的饮料叫“赤裸的晕眩”,这种饮料对混合口味的追求非常上海气,但是,上海人只迷恋绵软的酸和甜,而
“赤裸的晕眩”却是又涩、又苦。朗姆酒加上柠檬、牛奶兑制而成。刚开始它给我的印象并不好,奶和柠檬起反应,牛
奶变成了细细的白渣,有种腐败的气息,但是渐渐地我迷恋上它了,那种悲喜交集、苦中作乐的感觉很契合我当时的心
境。
    那些日子,无数让人困倦的下午,就这样在清平檐里打发了,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儿要做,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
人要等,何不就来喝一杯呢?第一杯献给窗外的天空吧,秋天的天空让人陶醉,让人愿意为它干上几杯,第二杯呢?献
给大街上的行人,每个步履匆匆的行人都让人钦佩,他们是有方向的人,第三杯呢?为树稍上的风吧,它们在树稍上跳
舞唱歌,可能很疲倦吧。第四杯呢?不,没有第四杯,譬如主所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
造就人,人哪,不要被诱惑。
    今天,我没有喝那么多,我在等张晓闽。昨晚她把一摞书忘我这里了。果然,她没有让我等得太长,3 点59分,张
晓闽提前一分钟出现了。她的胸脯一起一伏,看得出她走过来的时候很急。
    “这么喘?见我激动的?”我拉开凳子,让她做下。
    她没好气地说:“喘有什么呀?你不也在喘吗?”
    说着,她把衣服挂在椅背上,向侍应生要了一杯干姜水。张晓闽理着火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