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完成小周天旋转,进而打通四肢八脉及周身穴位,完成大周天循环。这一规律也完全合乎现代热力学原理,即气体会从高压区域自动向低压区域膨胀。可以说,功夫练到这个层次,身体就可以抵御大气中邪气的侵袭,伤风感冒的疾病就不会再发生,万一发生,我们也可以调动真气把病气逼出体外。因为,“热的作用在于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联系松弛乃至完全解除,并且使那些没有联系的分子再彼此尽量地远离。”如果练功之前身体存有慢性疾病,特别是风湿、类风湿疾病都可以得到根治。这就如同形成于赤道两侧的热带高压气流,气流冲到哪里,哪里的寒气就会被驱逐,冰雪就会被融化。再说気,気是炁的升华,即神气,属高能量粒子流,含有火的性质,可以放出电波,形成磁场。炼炁至気,即可以杀死体内的病毒基因,排除一切疾病,并可以发気为别人治病。炁转化成気,即是“产药”,又称“结丹”、也即上文所说的“婴儿”。“结丹”时会出现少食、厌荤腥的反应,有如女人怀孕后的感觉,故又称“结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要求在呼吸上用工夫,炼精化炁,炼炁化気,结成 “朴胎”。朴胎即结,须时时小心呵护,直至朴成,朴成,则以朴治身。朴就是法的化身,若能牢守法身,法身也就能牢牢地守护住身体了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静坐之时,要扫除大脑中的一切私心杂念,达到身如槁木,心似死灰,若有丝毫分心,就不会进入道境。“涤除”是“玄览”的前提,“玄览”,即“览玄”,于道境之中直观道体,体悟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疵:缺点、毛病,指不合乎客观规律的思想观念。“能无疵乎?”是说置身大道之境,体悟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能消除不合乎道的观念、行为吗? 
  治国、治身,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无私忘我,否则,后患无穷。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热爱国家,治理人民,能施行“无为之治”吗? 
  国与身同,民与灵同。不论治身治国都必须抛开自我之智,施行法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朴身出入之门户,位于头顶正中,其下为泥丸宫。朴胎结于下丹田,待十月功满,移入泥丸宫。此时,朴如同刚刚脱离母体的婴儿,十分娇嫩,须用心抚养,细心呵护,使之健康成长。滋养到一定火候,天门自动开阖,朴由此出入。出入之初,只让其在近处活动,并很快收回。渐渐地使其活动时间由短到长,距离由近到远,出入次数也由少到多,这样经过长期地锻炼,朴可以出入自由。朴成即可以遨游宇宙,变化莫测。正所谓“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十八章)雌,相对于雄,有阴柔的特点。“为雌”,就是守朴,守朴在于“贵柔”。天门开,是出世,出世则守朴;天门阖,是入世,入世则守法,守法在于“贵弱”。出世是为了入世,只有出世才能更好地入世,否则,凭什么济世安民?“为雌”,是老子的法治思想。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彻悟大道,窥破天机,炼就六通神功,能够不自我炫耀,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吗?修炼道德功达到一定境界即可以破译基因密码的时候,就能追忆过去,预测未来。然而,有些未来之事毕竟有其发展的自然过程,预先泄漏天机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混乱。因此,老子特意强调,尽管“明白四达”,也要甘守“无知”。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大道生朴,厚德育朴。遵道则生朴,修德以育朴,无德朴不成。 
  “生而不有”,是无私之德;“为而不恃”,是无争之德;“长而不宰”,是无为之德。 
  无私,无争,无为,正是大道之性,合乎道的思想、行为就是玄德。玄德又称“阴德”,具备玄德,真朴乃成。   
  本章是修道育朴的方法和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是逐步提高的。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表明自我之德与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具备了玄德,也就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朴身显现的前提                    
十章 以无为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车轮上连接轮辋和轮毂的辐条。毂:车轮中心的孔型部件,外连辐条,内装车轴。无:指车轮中心的圆孔,是车轮的枢纽。当车的重力施加于车轴时,车轴就会通过轮毂均匀地分配给每一根辐条。辐条在轮毂和轮辋的作用下,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承担起单根辐条所根本不能承受的压力。只有这样,车轮才旋转不息,完成任重而道远的负载,从而显示出车的巨大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和泥。埴:粘土。用粘泥烧制陶器,使之中空,用来盛物,这是制作陶器的目的所在。器小有小器之用,器大有大器之用,无形的空间决定了陶器的使用价值。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房门,有出入之用。牖:窗户,有通气采光之用。人们建造房子,必须开辟房门,使住房者出入自由;开辟窗户,使光照充足,气流畅通,才不会伤害住房者的身体健康。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过以上三个论据可以看出,车子、陶器、房子都是有形的(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没有本末。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对立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就会加速“有”向“没有”的方面转化,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长寿,就不能只是强调用有形的佳肴来厚待有形的身体,而根本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人体就象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会倒塌。 
  就治国而言,其根本在于神圣的法律,而不是有为的统治者;只要具有了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家自然有持久的繁荣和稳定。期待英雄的时代是强盗的时代,是愚昧的时代,是人民还没有真正觉醒的时代。   
  本章的中心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具体论证了“有”和“无”也即“利”和“用”的关系,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十一章 反向思维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这里指有形物质的味道。 
  大象无形,目不可视,只因五色乱目,使人迷失了心灵的家园。尽管有形世界,风光无限,但是眼睛的视野,相对于心灵的视野来说,是有局限的。人们只执着于五色世界,忽视了精神世界,而心灵的失明,才使人真正迷茫。 
  大音希声,耳不能听,只因五音乱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声音。大道的声音才是最真实、最动听、最感人的 。人们只执着于外在的声音,忽略了心灵的呼唤。而心灵的失聪,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独可怕。 
  爽,是违背的意思。人们贪求口福,喜欢山珍海味,只去满足口感的需要,却违背了心灵的渴求。心灵所渴求的是淡而无味却又韵味无穷的大道。 
  追求“五色”、“五音”、“五味”,只是为了满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视的是心灵的渴求,违背了“利”和“用”的辨证关系,其结果必然是心灵过早地枯竭,肉体过早地腐败。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驰骋:骑马奔驰,喻动之极。畋猎:猎取野物。发狂:心理失常,处于疯狂状态。追逐野味,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需求,这样会使人失去平静,以至心情狂乱,不能自抑。 
  难得之货:从正常渠道,以正常手段很难获取的东西。令人行妨:“难得之货”的诱惑力使人心生奸诈,行为不端。 
  心灵本是宁静、充实的,一个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必定会不停地追求外来刺激和身外之物。这是迷失心灵的缘故。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为腹:通过返观内视即神视来认识大道。神视是反向思维,是对本体世界的客观反映。认识的条件就是通过修练道德功进入道境,只有进入这一境界,才能知常人所不知。为目:通过目视来认识现象世界。目视是扩散思维,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一功能,为人人所具备。“为腹”的目的是通过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直接把握普遍规律,“为目”则只能通过对外部世界具体事物的认识来总结规律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互相对应、互相联系、息息相通的,只要认识了内部世界,也就认识了外部世界。相反,只把目光停留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那么,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就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