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内部世界,也就认识了外部世界。相反,只把目光停留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那么,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就永远无法揭示,神秘主义亦将永远神秘。所以,老子强调要去彼(为目)取此(为腹)。认识外部世界的主体是自我,认识内部世界的主体是心灵。要想认识自身内部世界,就必须通过修练道德功来超越自我,解放心灵。   
  本章揭示了“为腹”与“为目”的辨证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上一章的“利”和“用”关系归结到人体科学上来。表明了老子以道为本的微观认识论。                    
十二章 贵民思想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意是“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吗!为了身外之物而不择手段,祸患能不产生吗!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在有些人看来,人得宠则荣,荣则名利双收;受辱则贱,贱则无名利可图。这种观念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在老子看来,因得宠而惊喜的人,是喜名利、贵自身的人,这种视宠为上的人,正是卑下之人——“宠为下”。因得宠而惊喜,因失宠而惊恐,全是名利之心在作怪。重名利的人,目光在外;淡泊名利的人,目光在内。目光在外的人,近名利而远人民;目光在内的人,近人民而远名利。远人民的人必有祸患,近人民的人必然获得人民的爱戴。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吾:自我、凡我,为肉体之身,以魂为主宰。我:真我、朴,是自我修炼的成果。《道德经》中的“吾”和“我”,不是同一概念,当区别对待。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因为有自我观念,以自身利益为重。如果到达忘却自我的境界,超越了功利、荣辱、得失,乃至生死,我哪里还有祸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所以,如果人民把治理天下的权力托付给我,那么,我一定以贵己之心贵天下人民。——人以权为贵,贵天下人的人,必然让权力属于人民;如果人民把谋求福利的希望寄托于我,那么,我一定以爱己之心爱天下人民。——人以福利为爱,爱天下人的人,必然让福利属于人民。   
  本章是老子的政治论。论证了荣辱、贵贱、上下、得失的辨证关系,说明贵吾、爱吾的人有惊恐之灾,丧身之祸;贵民、爱民的人得天下之贵、天下之爱。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贵民、爱民思想。治国之道也是治身之道,二者同一道理。                    
十三章 参玄悟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这大概是老子于道境之中对人体基因组直觉后的体悟。 
  夷:平坦无阻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的能量场来说的。希:真实、珍贵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所蕴藏的世界万物的信息来说的。微:细微的意思。这是就构成基因组的物质微粒来说的。“夷”(场)、“希”(信息)、“微”(微物)这三种成分不可过细地划分,它们共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细胞。细胞是宇宙的缩影,它蕴藏着宇宙的一切奥妙。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说道的境界是清晰、明净的,其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你所直觉之景物,无上下内外之分,无视觉障碍,只是一派立体的灵明。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前一个“绳”是动词,即结绳。后一个“绳”是名词,即绳子。“绳绳兮不可名”,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包含着来自父母的阴阳两套染色体,基因组就是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呈双螺旋结构,如同一条不停地扭动的绳子,这也就是首章所说的“玄之又玄”。“不可名”,是说无法为它具体命名。在老子看来无法命名的东西,却被现代科学命名为人体基因组,且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随着科学的发展,老子所创建的宏伟的哲学大厦之门,必将逐渐为人们所开启,并为整个人类带来无上的福音。 
  “复归于无物”,是不停运动着的基因组“远逝”的结果。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种状态、景象是对心灵而言的,对自我而言则“无状”、“无象”。之所以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说的。 
  “是谓惚恍”,是说基因组处于飞速旋转状态,闪烁不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说飞速旋转的基因组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周流不息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修道者执着于古人所遵循的认识世界的道路,用来抵御今人只追求外在名利(有)的思想观念。能够知道远古万物的起源并能认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因为道都作了真实的记录。这是说,人体基因组是一部记载着宇宙万物和人类历史的活的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破译基因密码的功夫,也就把握了世界,把握了自我命运。 
  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奥秘,记载着生命信息,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但在老子看来,人类基因组不仅蕴藏着生命密码,还蕴藏着宇宙密码。只要破译了这些密码,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过去和未来。   
  本章是老子对人体基因组所作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表明了道是认识真理的真正源泉。老子号召人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不要再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上走下去。当今人类应当醒悟老子思想,走“返朴归真”之路,遏制社会只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毁坏的局面。                    
十四章 有道之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善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微妙玄通:善为道者的功夫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已经和大道相通。这样以来,他们就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测的特异功能,以及一些不能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观念、行为,故说“深不可识。”这是总言“善为道者”的特性。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 
  豫兮若冬涉川:豫,迟疑犹豫,引申为谨慎小心。豫的另一层意思是欢喜、和乐的意思。综合起来理解,这一句是说,“善为道者”潜心修道,始终谨慎小心,即使进入高层境界,理应欢乐、庆贺,但在成绩面前却没有表现出半点的骄傲情绪,而是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象冬天踩冰过河一样,时刻小心,以防陷入危机之中。 
  犹兮若畏四邻:犹,是慎惧的意思。“善为道者”与世人相处,无门户、宗族观念,无荣辱、贵贱之分,对人团结友爱,谦诚有加。“若畏四邻”,不是害怕四邻,而是以礼相待,他不为有超常的智慧而傲视四邻,相反却主动接近他们,以沟通情感和意志,体现的是谦下之德。 
  俨兮其若客:俨,是俨然的意思,表明容貌庄重。修道有成的人,对练功的态度是严肃的,表情是庄重的。他以朴为主人,自我不敢妄作妄为。表现在为人处世上,他爱人如己,敬重他人,没有主人的观念,而是甘做世人的客人,对人有礼有节,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因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涣兮其若冰释:涣,是涣然的意思。修道之人安心静坐,排除各种恩恩怨怨和名利之心对心灵的干扰,使真气贯通全身,就会有浑身温暖如蒸,酥软融融的感觉,直至自失忘我,这正是涣然冰释的印证。有道之士悟证了这一道理,在人生的实践活动中就不会为身外之物所羁绊,从而全心投入到行道的事业中去。 
  敦兮其若朴:敦,是诚实、忠厚的意思。大道是至诚不移的,有道之士始终以大道来充实内心世界,使忠厚之德不断升华。因此,他给人的印象必然是至诚不欺、忠厚朴实的。 
  旷兮其若谷:旷,是广阔、空旷的意思。有道之士的功夫越深,道的境界就越广阔,破译的密码就越多。此时,他的视野早已跳出自我的圈子、家庭的圈子、亲友的圈子,而是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利益。他的山谷般的胸怀,天地般的意志,是常人所不能认识和理解的。 
  混兮其若浊:混和浊,都是愚昧、糊涂的意思。有道之士既然彻悟大道,有天地般的胸怀和志向,自然不会执着于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以忘我的精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在有些人看来,劳碌一生而不为名利,无异于头脑简单、愚蠢的傻子。其实,真正浑浊的是那些执着于个人名利的人。雷锋式的“傻子”,才是人类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以上七句,是对“善为道者”的个性分别作出的描述。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谁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