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跃凤飞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腾虎跃凤飞舞-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义武,难道又有蛮子来了?可就算他们来也不会打到我们这儿才对啊,难道是熊廷弼熊巡按要一扫蛮族?”
吴襄听言不禁苦笑道:“父亲,您还不知道现在的状况吗?对那些蛮子,我们是守成有余,可进取不足啊,好在现在有女真族帮我们靖边,只是不知再过上几年,女真蛮子壮大后,会不会打我大明的主意,要是真到那时,我们还守不守得住这万里江山。”
“混帐!”吴老爷子听了吴襄这丧气话不禁怒道,随后站了起来,双手抱拳,遥向京师方向拜了拜,才继续道:“如没有这大明皇朝,又岂有我吴家?你身为军中首领,倍受皇恩,你不思报恩,怎么也说出这大逆之言?”
吴襄见老爷子动了气,忙道:“父亲,是孩儿错了,上天必会佑我大明万世江山。只是这次听说不是东面的蛮子来犯,而是蒙古林丹汗领兵来袭。”
吴老爷子一听是蒙古的蛮子也是放心不少,想来前朝蒙古可畏势大力强,可还不是被太祖朱元璋领兵赶了出去,现在只能偏安一方,又有什么好怕的。可战场必竟不是过家家,谁知道会不会有流矢伤到儿子,不免又有些担心,道:“义武,上了战场报效吾皇固然重要,可也要注意自身安危,千万不要以身犯险才好。”
吴襄只能点头称是,吴老爷子也看出吴襄心思全不在这里,便道:“好了,去与夫人、桂儿道个别吧。”
吴襄又向父亲道别后才转身来到后院,去见夫人、儿子。此时吴夫人正与凌儿喝着酸梅汤,逗弄桂儿。一见吴襄满头大汗进来了,忙叫下人也给吴襄盛了一碗,吴襄将下人端来的酸梅汤一饮而尽,随手将汤碗放在桌子上。
没等吴襄说话,吴夫人却先开口道:“吴郎,何事如此匆忙?”
吴襄叹了口气,将事情一一道出,吴夫人听后顿时花容失色,紧紧拉住吴襄的手臂,道:“吴郎,不能不去吗?”
吴襄道:“身为军人保疆卫国是我的使命,况我大好男儿,此时正是立功建业的好时侯,岂能言退?而且军法无情,如不遵令,恐怕会有杀身之祸。”
吴夫人又岂是不明事理之人,只是担心夫君安危,听吴襄如此说,更加不放心了,哭述道:“吴郎,我知不能拦你,可你也要多为我儿想想,千万不可轻身就险,一切以安全为重。”
吴襄安慰道:“夫人放心,想我只是百户而已,很难有机会亲身犯险,况且帐下各总旗、小旗俱为我吴家子弟,就是士兵也多为我吴家家奴或是家生孩子,想来他们也会保我安全的。”
大明朝设在地方统率军队的部门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三级。
都指挥使司又叫都司,是负责一个地区统率军队的领导性机关,辖有若干个卫和所。都指挥使司是省一级“三司”之一,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还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僚佐胥吏。全国各个都指挥使司分别辖属五军都督府领导。
在都司以下,军队的组织分为卫、所两级。每卫设指挥使一人为长官,大体上统兵5600人。卫以下再分为五个千户所,设千户为长官,统兵1120人。而吴襄所在的中后卫所便是由一名千户统领。千户所以下再分为十个百户所,设百户,统兵为112人。在百户之下设总旗二,每个总旗领小旗五,每小旗领军10人。
而且吴襄口中的家生孩子则是家奴的子孙,远比临时招来的家奴可靠得多,忠心可以保证,所以吴襄才会如此放心。
吴夫人及卢凌对这些当然是一清二楚,吴夫人知道事情已不可阻止,多说无益,只能希望丈夫能安全的从沙场归来。
只苦了被卢凌抱在怀中的三桂,虽说他曾研究过历史上吴三桂其人,可对明末这些军事体制却是不甚了解,仿佛在听天书一般。不过他却也不甚担心,反正据史料记载,这个老爸是后来李自成进京后,因吴三桂拒不投降才被李自成杀害,想来不会在这场他连听都没听过的战役中丢掉小命。
吴襄劝好夫人后,才来到三桂面前,从卢凌手中接过三桂,在三桂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吴夫人在一边对三桂道:“桂儿,你父亲就要远行了,快亲亲你父亲。”
此时三桂已经近一岁了,虽然他还不敢轻易吐话,可已经用这副柔弱的身子爬了许多次,对大人的一些话也表示出相应的动作。听了母亲的话,三桂只好用稚嫩的小手把住父亲的头,狠狠的亲在父亲的脸上。顿时让吴襄得意的笑了半天。
第十一章 领兵出征(二)
    一家人再没有谈起出征的事情,都不想破坏眼前这温馨的一幕,直到丫环叶儿跑进来,向吴襄道:“三少爷,吴人来找您。”
吴人便是吴襄刚才所说的治下小旗之一,也是吴家家奴。在明朝许多家奴是没有姓名的,只有一个如小三、小四的代号,吴襄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为了奖励家中投军的家奴及家生孩子,便按照三字经给他们起了名字,又将吴姓赐于他们,这在这些家奴及家生孩子眼里这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
有了吴襄的赐名、赐姓,他们死后也不必担心家里,吴家自己会照顾他们,而且他们也不必担心死后尸首被丢到乱葬岗中,虽然进不了吴家祖坟,但总算可以安葬在祖坟周围,逢年过节还可以得几张纸钱花花。
这个吴人本是吴家家奴,因有些本事,才被吴襄排在第一位,起名吴人,并做了小旗之一。
吴襄一听吴人来找自己,知道是时间到了,该是出发的时侯了,再次向夫人告别后,才一狠心出了房门。
到了大厅,见到吴人正在听老爷子训话,所说也无非是让吴人一定要保护好少爷,千万不要出了闪失。吴人在一旁连口答应,并道:“只要我吴家子弟还有一口气在,决不会让少爷有一丝危险。”老爷子见吴襄也出来了,才挥挥手,让二人离去。
吴襄带着吴人出了大厅来到院门,早有下人牵来马匹,捧来盔甲,吴襄在下人的帮助下穿戴整齐后,也不答话,上了马快马加鞭赶赴校场。
二人赶到校场时,距离戌时还有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校场上已是人场鼎沸,战马嘶鸣。
吴襄带着吴人很快来到自己的队伍面前。吴襄帐下百人俱为骑兵,此时早已穿戴整齐,各自牵着战马,排成十列站在那里。最前面是二名旗总吴安、吴链。
这两人年纪也都不大,吴安还不到二十,吴链稍长,也不过二十五岁,都正是好时侯。这两人俱是吴家家族子弟,家在徽州,与吴襄一样,自小便喜舞刀弄枪,吴安两膀真是有千斤神力,使得两柄大斧,重达六十四斤,舞将起来周围近不得人。吴链却是使得一手好枪法,普通士卒就是十几个人也不在话下。二人得知吴襄在辽西已当上军官,便求得父母同意,前来投效。
吴襄也乐得有家族子弟帮忙,毕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战场上,只有亲族才是最可靠的。吴襄便利用家中资产,打通了关节,将军中原有总旗、小旗全都换为吴家亲族。
在吴安、吴链身后站得是十名小旗,依次为吴人、吴之、吴初、吴性、吴本、吴善、吴相、吴近、吴习、吴远,十人身后便是各自帐下士兵。众人见吴襄到来,齐声大喝三声,以壮声势。
一边的亲兵早将吴襄惯使的大刀递了过来,并接过吴襄递过的马缰,静静的立在吴襄身后。
吴襄手持大刀,在月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眼见手下百余人以标准的军势站在那里,其彪悍气势在全校场中也可算是翘楚,也许勇武还不如指挥使大人的亲兵,但在这中后卫所中的众人还不在吴襄眼里,而且手下人的忠心恐怕比指挥使的亲兵还要强上几分。
眼见这些人身披皮甲,右手牵缰,左手按在腰间横挎的腰刀,马背上挂着长弓、箭壶。说起来手下人这些装备可不是大明朝的制式装备,而是吴襄花了大价钱才装备起来,毕竟手下这些人都是纯粹的自己人,不论那个有了一丝一毫的闪失也不是吴襄愿意看到的,只能在这些装备上下功夫,给这些多些战场上保命的本钱。
吴襄也没有说话,这一百余人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自有一股气势。
当今皇帝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由文渊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吏进行考察,作为升迁、黜陟的依据。在军事上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能征善战、带兵严格的将领,对蒙古采取安抚睦邻政策。在经济上清丈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基本内容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称得上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张居正还治理黄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国势渐见中兴。当时太仓的积粮可支用 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处于统治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可惜好景不长,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朱翊钧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改革被废止,朝廷又一天天地走向没落。
朱翊钧是一个尽情享乐的皇帝。他成年亲政后,却不常视朝,深居内宫。由于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谕旨,全靠内侍传达。加之册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决,导致官僚集团各派之间互相火并,党争也愈演愈烈。东林党人与邪党的斗争水火不容,持续了很久,明王朝此时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此时的大明朝虽已仿若古稀老人一般,暮暮垂危,再无当年的朝气,但毕竟曾经辉煌过,还不是那些小猫小狗都可以欺负的。
虽然女真日益强大,可此时名义上还在大明朝统治之下,正打着大明朝的旗号四处讨伐。
第十二章 领兵出征(三)
    中后卫所处于大明朝的腹地,虽然离鞑靼较近,但这些年鞑靼一直内乱不止,林丹汗自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才登上风雨飘摇中的蒙古大汗汗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